首頁 > 人類文史 >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爲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門閥政治是東晉時期國家治理模式的一大特徵。北方長期戰亂,迫使很多皇親貴族和百姓選擇到南方避亂,而南北門閥貴族的融合使得其與皇權達成了某種平衡。甚至出現士族門閥左右朝局的情況,門閥的存在,確保東晉在南方地區延續了百年。士族門閥高度與東晉的政治體系相融合,給這個偏安一隅的政權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一是皇權旁落,士族門閥掌握了政治話語權;另一個是門閥政治加劇東晉社會的撕裂,不過這種對抗多數發生在上層階級,平民階層受到的影響有限。這種士族門閥掌控國家政治的治理模式是割據狀態下的一次有效嘗試。

事實上,掌控東晉王朝的門閥家族,大部分都是南方與北方門閥勢力融合後形成的新勢力,至於家族之間的融合模式,大抵是通過貿易聯合或者是建立婚姻關係,來到南方的土地。

出身北方的皇室也不得不拿出既得利益與南方的大家族分享,而拿出一定數量的官位就成爲皇室拉攏南方世族門閥的重要方式。有了官職之後,南方門閥勢力便有了干預政治的渠道,並逐漸形成一種政治上的平衡。

爲了生計,北方大家族來到南方之後,致力於開墾荒野,緩和與本地百姓之間的矛盾,北方門閥世族紮下根基後,也成爲左右東晉政治環境的一股重要力量。

東晉政權的歷史就是一部門閥政治的興衰史,其基本的政治架構就是士族門閥與皇帝共天下,而沒人可以取代皇帝的地位。在治理模式上,門閥政治突出士族利益,大家族擁有廢立皇帝的權力,但是卻不能取而代之。

不過對於江東豪族們來說,失去了北方地區的屏障之後,不得不重新考慮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來對抗胡人的南侵,而司馬政權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第2張

畢竟這時的司馬氏仍然是國家正統,具備一定的權威,至於實權,那當然還是自己壟斷。東晉在政策上尋求各大家族間的利益平衡,不同時期有不同家族嶄露頭角負責引領國家發展。

不過對於普通百姓而言,似乎並沒有過多的影響,門閥政治在家族輪轉中得到更替,而皇權式微的結果就像是東周王室一樣,最終在家族內鬥中被取代。

最先開東晉門閥政治的家族是琅琊王氏,正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東晉政權的實權自開國皇帝司馬睿時就落入世族手中,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就是王導

當時東晉王朝內的三股勢力:北方流亡集團、傳統江南士族門閥還有司馬睿政府,三者組成的“聯合政府”正需要一位中間人來平衡各方利益,而王氏家族就是那個“中間商”。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第3張

對於各方勢力來說,當利益分配達到一個平衡點的時候,大家都更傾向於安穩,可王氏家族中的人非要挑戰這個既定秩序,結果卻讓王氏逐漸沒落下去。緊接着庾氏也沒能握住權力,歷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桓溫手中。

東晉的門閥政治在桓溫手裏達到了歷史的巔峯,如果不是他三次北伐失敗,那麼他很可能成爲新興大一統王朝的開拓者,只可惜內部權力制衡的牽絆不允許他破壞既定的利益結構,只能在興嘆中將權柄交出。

此後,桓氏、謝氏共同執政,淝水之戰後,前秦開始解體,北方再度陷入混亂之中,南北均勢的局面再次呈現。

可惜的是雙方都沒有達成自己的目標,而是開啓了新的皇權政治,而以皇權爲幌子的門閥政治徹底走向了終結。縱觀我國封建王朝發展史,如果沒有東晉這百年來的門閥政治,那終究是不完美的。

這種多元結構、利益捆綁的統治模式,與周朝時期的諸侯割據完全不同,與南宋時期的文人政治也不一樣,獨樹一幟的世族政治爲中華文明留下了新的篇章。

門閥政治興於東晉, 帶來的後果主要有兩個 第4張

皇權旁落,各大家族輪替執政,穩定了南方的政治、經濟環境,同時與北方流亡集團抱團,形成抵抗北方異族侵略的新勢力。

這種多元化的權力結構,照顧到了各方利益,又加深了各方勢力的牽絆,以至於抵住了淝水之戰,卻敗在了三次北伐,內部利益格局,纔是決定東晉王朝命運的關鍵,而東晉之後,我國的封建王朝再無門閥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