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220年-280年),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君主投降之後,魏主曹奐稱王,吳主孫皓稱侯,蜀後主劉禪稱公,這其中當然大有講究了。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其子曹丕繼位爲魏王,但曹丕很快就逼迫漢獻帝劉協禪位給他,漢朝就此滅亡,魏國取而代之。

在如何處理劉協這個問題上,曹丕持謹慎態度,畢竟那時候劉備佔據荊州和益州,孫權佔據江東,與魏國成鼎足而立之勢,雖然實力都遜色於魏國,但威脅還是有的,如果做得太過火,恐怕會不利。

於是,曹丕封劉協爲山陽公,食邑一萬戶,允許他在其封地奉漢正朔和服色,建漢宗廟以奉漢祀。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並且,曹丕還給了劉協一些特權,可以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他甚至許諾劉協,願意與劉協一起享受天下的好東西。

可以說,曹丕對劉協還是不錯的,而劉協最後也得以善終,但曹丕之所以不封劉協爲王,則是考慮到王的封地和權力都太大,他害怕將來不好控制。

有了劉協的例子在前,我們再來看看曹奐、孫皓和劉禪都得到了什麼爵位,其中又有什麼講究。

第一個投降的是蜀後主劉禪,封安樂縣公。

三國中第一個滅亡的是蜀漢,那是在263年的時候,魏國權臣司馬昭讓鍾會、鄧艾等人率大軍伐蜀,鄧艾偷襲陰平後直取成都,蜀後主劉禪被迫無奈之下投降。

第二年,劉禪率領家眷及文臣武將來到洛陽,司馬昭以魏帝曹奐的名義,冊封劉禪爲安樂縣公,食邑一萬戶,並賞賜絹一萬匹,奴婢百餘人。

這還沒完,劉禪的子孫及其他皇室成員、臣子,被封侯者多達五十多人,可以說是受到極大厚待了。

食邑萬戶,賜絹萬匹,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爲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與漢獻帝相比,劉禪在物質待遇上並不比他差,都是公爵,也都食邑萬戶,差就差在禮制方面,劉協可以不稱臣,但劉禪卻是妥妥的臣子,但這個其實也可以理解,畢竟劉協可是大漢朝的皇帝,跟蜀漢皇帝劉禪是不一樣的。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2張

那麼,可能有人要問了,劉禪作爲一個投降君主,爲何會受到如此厚待,成爲待遇很高的公爵?

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出於穩定蜀地的考慮。

那時候蜀地剛剛被拿下,還沒被消化,而在此之前還發生了姜維、鍾會謀反之事,以及平定鍾會之亂過程中的大動盪,可見蜀地人心不穩,爲了安撫蜀地百姓,司馬昭不得不厚待劉禪及蜀漢舊臣,讓他們幫助自己達到這個目的。

後來,司馬昭還啓用了大量蜀漢舊臣,讓他們前往蜀地任職,爲穩定和發展蜀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二個原因,給東吳君臣打個樣。

蜀漢滅亡之後,作爲盟友的東吳只能獨立支撐了,但因爲種種原因,當時並不具備立刻攻打東吳的條件,爲此司馬昭只能現在政治攻勢上做一些準備了,比如封劉禪爲安樂縣公就是個很好的做法。

這麼做的好處是,會讓東吳君臣看到,蜀漢君臣投降魏國後,得到的待遇這麼好,那麼東吳如果有一天保不住了,也沒必要殊死抵抗吧?

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司馬炎滅東吳的時候,就有大臣勸說孫皓學習劉禪的故事,孫皓便出城投降了,後來還積極協助晉軍勸降各地守將,爲晉軍接管東吳全境立下汗馬功勞。

第三個原因,劉禪的態度比較好。

當初,成都還未被鄧艾攻克,很多人不建議劉禪投降,比如說,劉禪之子北地王劉諶請求背水一戰,南中監軍霍弋也請求帶兵前來守衛成都,而遠在劍閣的姜維也依然在奮勇作戰,在於鍾會的對陣中不落下風。

如果劉禪不投降,集合所有力量對抗魏軍,不說可以保全蜀漢,起碼可以給魏軍造成更大的損失,但劉禪沒有負隅頑抗,而是果斷選擇投降鄧艾,還下令姜維等人投降,這讓就讓魏國消滅蜀漢的成本降到最低了。

並且,劉禪投降之後,沒有參與鍾會、姜維之亂,來到洛陽之後也很老實,這讓司馬昭感到很滿意,於是給他公爵的待遇,給他的子孫、大臣以侯爵待遇,就合情合理了。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3張

第四個原因,劉禪投降導致蜀漢滅亡,讓司馬氏的威望得到極大提升。

在伐蜀之前,司馬昭距離篡魏稱帝只差一步之遙了,而他差的這一步,就是用一個巨大的功績來掩飾住家族的黑料,從而讓臣民信服,最好的辦法就是滅掉宿敵蜀漢。

而在消滅蜀漢之後,司馬氏的聲望確實達到頂峯,司馬昭爲此感到很開心,給予蜀漢君臣以高的待遇,也算是報答了,只不過司馬昭命薄,正當他準備篡位的時候,就突然撒手人寰了。

總之,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司馬昭給劉禪一個公爵,其他人得到侯爵,是最合適的選擇,而劉禪的結局也還不錯,一直活到司馬炎建立晉朝後纔去世。

第二個投降的是魏主曹奐,封陳留王。

三國中第二個滅亡的是曹魏,曹魏末代皇帝叫曹奐,是曹操之子燕王曹宇的兒子,當初魏帝曹髦因爲不滿司馬昭的統治,於是密謀發動政變,結果被司馬昭察覺,爲太子舍人成濟所殺。

曹髦去世後,司馬昭便擁立曹奐爲帝,當時曹奐是有十四歲,就是個傀儡皇帝,等到他十九歲的時候,司馬昭去世了,司馬炎繼位爲晉王。

就在司馬炎繼位的第三個月,他就迫不及待地逼迫曹奐禪位給他,曹魏就此滅亡,晉朝建立。

在如何處置曹奐這個問題上,司馬炎有過猶豫,但他最終選擇善待曹奐,冊封曹奐爲陳留王,食邑萬戶,在鄴城宮中居住,授予曹奐天子旌旗,行魏國正朔,上書不稱臣,受詔不拜。

可以說,這一待遇是相當好的了,要知道大漢皇帝劉協也不過是個公爵,曹奐卻得到了王爵,這究竟是爲什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司馬氏內部仍由強大的勢力是效忠曹魏的,司馬炎不得不考慮。

當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政權,他的弟弟司馬孚就沒有參與其中,後來司馬師、司馬昭兄弟擅行廢立,還弒殺魏帝曹髦,司馬孚也沒有參與預謀。

等到司馬炎準備篡位的時候,司馬孚就極力反對,曹奐將要離開京城之時,他又帶着一幫人前去送別,並哭着對曹奐說,我到死都是魏國的忠臣。

因爲以司馬孚爲代表的一些司馬氏族人,依然對魏國心存感情,所以作爲晚輩的司馬炎雖然篡位了,但也不得不選擇善待曹奐,而封曹奐爲王爵,繼續享受皇帝的待遇,就是安撫司馬孚等人的一個好辦法。

再者說,司馬炎想要坐穩皇位,就得使司馬氏內部保持團結,至少不要出現反對者,尤其是司馬孚,他作爲功勳重臣,貴爲太尉,又在司馬氏一族內德高望重,可不是個好惹的角色,司馬炎必須重點考慮他的感受。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4張

而在司馬炎稱帝之後,對司馬孚也是極盡拉攏,封他爲安平王,食邑四萬戶,進位爲太宰、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並且每次見到他,都要對他行跪拜禮,由此可見他的能量有多大。

而司馬孚也自始至終都以魏臣自居,對曹奐也是盡力保護,一直到他九十多歲去世爲止。

第二,司馬氏的江山,是曹魏打下來的,司馬炎封曹奐一個王爵,也是應該的。

這個其實不難理解,曹魏是曹操、曹丕和曹叡等數代君王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司馬氏卻摘了桃子,篡奪了曹魏江山。

於情於理來說,司馬炎封曹奐一個王爵,既是爲了補償曹氏一族,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安撫天下臣民,不要讓人說司馬氏忘恩負義。

第三,曹奐很配合司馬氏篡位,司馬炎也理應回報他。

曹奐繼位之後,深知自己沒有半點反抗之力,於是很配合司馬昭一步步篡位,冊封司馬昭爲晉公,食邑增加到十個郡,加九錫,並賜司馬氏一族沒有爵位者以侯爵。

等到司馬昭滅了蜀國,曹奐又第一時間晉升他爲晉王,封爲相國,並做好了隨時禪位給他的準備,只不過司馬昭命薄,竟然在滅蜀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司馬炎繼位之後,曹奐知道自己的宿命到來了,於是積極配合,沒有給司馬炎製造一丁點麻煩,哪怕司馬孚等人依然支持他,他還是果斷禪位給司馬炎了。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5張

因爲曹奐表現良好,給司馬炎省了不少心,司馬炎對他態度還是不錯的,冊封他爲王爵並繼續享受皇帝待遇,也算是一種回報吧。

總之,在當時的情況下,司馬炎冊封曹奐爲陳留王,對各自都有好處,局勢也很快就穩定下來,而曹奐也是歷代亡國之君結局最好的一個,一直活到302年58歲的時候纔去世,而他的子孫在陳留王這個位置上待了很久,一直到南朝齊時期才滅國,享國214年。

第三個投降的是吳主孫皓,封爲歸命侯。

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是東吳,東吳末代皇帝叫孫皓,是武大帝孫權的孫子,吳文帝孫和之子。

孫皓在位時間不算短,蜀國滅亡的第二年繼位(264年),一直到280年纔在戰敗後投降晉朝,在位十六年。

280年,孫皓帶着家眷、宗室成員及大臣來到洛陽,司馬炎親自接見,被封爲歸命侯,沒有食邑,只得到田三十頃,歲給谷五千斛,錢五十萬,絹五百匹,綿五百斤。

我們可以發現,與劉協、劉禪、曹奐的待遇相比,孫皓的待遇可以說是相當差了,不但爵位要低一到兩個等級,而且物質待遇也少得多。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孫皓得到這麼低的待遇呢?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孫皓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

孫皓投降的時候,蜀漢和曹魏早就滅亡了,司馬炎沒有需要拉攏的人,也沒必要再做樣子給別人看,孫皓可以說是一點價值都沒有,等於是養了個閒人,司馬炎封他爲歸命侯,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尤其是,晉朝五路大軍伐吳的時候,吳國軍隊雖然根本不是對手,但孫皓依然進行了頑強抵抗,晉軍因此多損失了不少人馬,一直到他退無可退了,這才聽從臣子的建議,效仿劉禪的故事投降晉軍。

也就是說,孫皓不但起不到給他人做表率的作用,還在態度上還有所遲疑,這一點司馬炎就不得不考量一下了,封孫皓爲歸命侯,也就情有可原了,從歸命二字就可以看出,司馬炎認爲孫皓只是順應天命罷了,並無其他功勞。

第二點,晉朝從來就不承認吳國的地位,孫皓也就不是投降的君主了,無法享受應有的待遇。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6張

當初,孫權聯合曹操滅了關羽,然後瓜分了荊州,引得劉備率大軍進攻東吳,孫權迫於無奈,只得向曹魏稱臣。

曹丕繼承之後,冊封孫權爲吳王、大將軍,加九錫,領荊州牧,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孫權欣然接受,從那時候開始,東吳就是曹魏名義上的屬國了。

但是,等到曹叡繼位之後,逐步做大的孫權不滿足於稱王了,竟然於228年在武昌登基稱帝,東吳政權正式建立,與曹魏成爲了平等的國家,這就讓曹魏很不爽了,認爲孫權僭越稱帝,不承認東吳政權的合法性。

由於曹魏不承認東吳政權,自然也就不承認東吳皇帝的地位了,而晉朝又是曹魏的繼承者,因此對司馬炎來說,孫皓不是皇帝,頂多只是個侯爵,因爲孫權最開始就是被曹操表爲南昌侯的,孫皓作爲孫權的孫子,得個侯爵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三點,孫皓爲人殘暴,司馬炎很不喜歡他。

孫皓剛即位的時候,還算是個開明君主,重用賢能,實施仁政,口碑還算不錯。

但到了孫皓執政中後期,他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變得沉溺酒色,昏庸暴虐,尤其喜歡濫殺無辜,他的名聲甚至傳到晉朝去了,司馬炎聽說了都感到很害怕。

三國君主投降後,爲何一個稱王、一個稱侯、一個稱公? 第7張

孫皓繼位之後,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殘殺宗室和臣子,比如說,他殺害孫奉,流放孫霸二子,誅殺孫奮及其五子,殺死異母弟孫謙、孫俊等;再比如說,他濮陽興、萬彧等大臣或被殺,或被夷滅三族,就連陸遜的侄子重臣陸凱死後,其家人都被殺絕。

這還沒完,孫皓對後宮也很殘忍,看哪個妃子不順眼,就直接扔到水中溺死;如果有人敢多看他一眼,就會被他剝皮或者挖掉眼睛。

可以說,孫皓的殘暴,在歷史上都是極其少見的,而司馬炎還算是個仁義之人,對孫皓自然就很不喜歡了,封孫皓爲侯爵,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總之,孫皓能夠得到侯爵,已經算是造化大了,但他的結局卻不太好,投降晉朝四年後就去世了,死時年僅四十二歲,一說他是病死的,也有說他是被殺死了。

看完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三國滅亡之後,魏稱王,吳稱侯,蜀稱公,主要是由各自所處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最幸運的是曹奐,其次是劉禪,最悲催的是孫皓,我猜測孫皓在洛陽的日子應該不太好過,畢竟福利待遇低又不受待見,要不然可以多活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