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古代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23年四月,劉備逝世,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爲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務,都由諸葛亮決定。

諸葛亮在治理益州前,首先遇到的一個大麻煩就是南中的叛亂。

該好好介紹南中地區了。

南中地區指的是益州南部的四個郡:牂牁郡、益州郡、越巂郡和永昌郡,這四個郡範圍很大,大體相當於今雲南、貴州兩省以及四川省西南的一部分,這裏遠離成都,遍佈高山大河,雜居着各少數民族部落,蜀漢的統治相對薄弱。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劉備曾任鄧方爲安遠將軍,鎮守南中,鄧方統御有術,確保了南中一帶沒有發生大的叛亂。

222年鄧方去世,尚在夷陵前線的劉備問益州別駕李恢誰可以接任鄧方,李恢毛遂自薦,劉備遂派李恢去往南中(李恢後來在丞相的南中之戰立了大功)

等劉備兵敗的消息傳來,整個南中沸騰,益州本土豪族和少數民族首領紛紛躍躍欲試。

先是越巂郡叟人頭領高定元起兵反叛,殺了蜀漢任命的郡將焦璜,舉郡稱王。緊接着,益州郡有人鬧事,殺了太守正昂,公然反叛。

諸葛亮接到報告後十分憂慮,現在大規模用兵南中條件並不成熟,爲啥呢

1、夷陵之戰,蜀漢的傾國之兵全部覆滅,短期內要招募訓練一直精兵不太現實。

2、外部曹魏、孫權都虎視眈眈,孫權任命被劉備趕出四川的劉璋爲益州牧,劉璋不久去世,孫權任命劉璋的次子劉闡爲益州刺史,繼續圖謀益州。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第2張

3、內部思想混亂,蜀漢朝廷本身就很複雜,劉備的嫡系力量,初期跟隨的從龍之臣還有荊州派在襄樊戰役、夷陵戰役損耗大半,而益州派內部則分化嚴重,有親劉的,更有許多投降派。在劉備駕崩後,朝野上下更是動盪不安,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只有先把內部思想統一起來,才能做到行動上的統一。

丞相需要先練兵,同時在外交上破局,內部則要統一思想。

南中問題只能先擱置一邊,但他沒有被動放棄,派遣對益州本地事務很熟悉的張裔(張裔,益州人,堅定擁護劉家)爲益州郡太守,去南中穩定局勢。

張裔到益州郡後,遇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益州郡豪族雍闓,雍闓在當地很有勢力,益州郡太守正昂被殺他就是幕後的主使者。

雍闓表面與張裔虛與委蛇,趁張裔不備,趁機發兵將張裔抓了起來,公開叛蜀。

諸葛亮知道李嚴長期擔任犍爲郡太守,在南中有一定的威望(李嚴曾討平犍爲馬秦、高勝的數萬叛軍,擊敗過越巂郡夷帥高定)

就請他給雍闓寫信,李嚴前後給雍闓寫了六封信,曉之以利害,雍闓無動於衷。

就在這焦頭爛額之際,又發生了牂柯太守朱褒舉郡響應雍闓的事件。

爲啥呢?

益州從事常房在牂柯郡巡視,常房早就聽說朱褒將有異志,就把朱褒的主簿抓起來審問,後來找了個藉口把他殺了。

朱褒知道陰謀暴露,反而誣其謀反,攻殺常房。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第3張

此時南中大部皆叛,只有永昌郡忠於蜀漢,雍闓率領叛軍攻打永昌郡,太守呂凱和郡丞王伉堅決抵抗,呂凱在本郡頗有恩義,郡兵協力,爲蜀漢守住了南中的根據地(呂凱字季平,永昌郡人。他們是呂不韋的後代,當年秦始皇殺呂不韋,徙其子弟宗族到蜀漢,後漢武帝在西南夷置郡縣,又把這些呂氏後人遷居於此,當地還有一個不韋縣)

永昌的孤守,讓丞相可以暫時騰出手去處理最緊急的事務。

首先就是要統一朝廷上下的思想。

劉備駕崩的消息傳到曹魏那邊,衆人認爲蜀漢除了丞相外已經沒有拿的出手的人才了(五虎將也只剩下趙雲一人)

曹丕於是讓手下的大臣們給丞相寫信,勸蜀漢效仿東吳,接受曹魏的封賞。寫信的人很多,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羣、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華歆、王朗是天下名士,陳羣是曹丕的實權人物,諸葛璋則是丞相的本家)

面對曹魏的輿論戰,丞相寫了一篇名爲《正義》的文章作爲回擊,丞相用這篇文章向內外鄭重表明,蜀漢絕不可能投降,先主所制定和追求的興復漢室、統一天下的目標不會放棄!

可不要小看輿論戰的威力,蜀漢後來真的就是被鄧艾拿下的嘛?如果上下團結一心,鄧艾這點兵馬還想拿下成都?鄧艾的軍事奇蹟無非就是建立在蜀漢內部已經打定主意投降的基礎上罷了。

內部思想統一後,丞相開始外交上的破冰。

孫權雖然偷襲荊州,在夷陵大敗劉備,風光一時。但隨後曹丕就三路南下伐吳,孫權艱難擊退魏軍後,開始真正理解了魯肅的戰略規劃。

老二老三不能內訌,只有聯手才能抵禦老大。

江東本土離魏也就一江之隔,

在荊州更要投下重兵,北防魏、西防蜀,這條千里防線稍有疏漏,那就是滿盤皆輸,像陸遜這樣的名將畢竟是少數。

在三面受敵的不利情況下,諸葛亮是如何治理益州的? 第4張

此外孫權這些年給曹丕裝孫子裝的那是相當難受,因爲他目前名義上是臣服於魏的,這也就意味着他對吳國的統治其實是有着巨大政治漏洞的。

孫權之前曾派

馮熙去成都弔喪,觀察劉備死後蜀漢國內的情況(馮熙字子柔,潁川郡人,東漢初年“雲臺二十八將”之一馮異的後人,馮熙後來出使魏國,被曹丕藉故扣留,到死都沒有回去,孫權聽說後流淚不已,稱他爲當世蘇武。)

馮熙到成都後,當時正值蜀漢國喪、新帝劉禪登基,丞相十分繁忙,無暇與他深入交談,但雙方應該有了初步的溝通和了解。

223年11月,蜀漢內部政局穩定後,丞相開始派中郎將鄧芝來武昌回訪(

鄧芝的先祖鄧禹也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曾任郫縣令、廣漢郡太守,很有才幹和政績,新帝繼位後被丞相調到尚書檯任尚書,是丞相處理日常政務的重要助手)

爲啥選中鄧芝呢?

畢竟蜀漢和東吳因爲偷襲荊州、夷陵大敗結下了深仇,即使丞相有心主動化解,但很多人還是心懷怒氣,不願與江東和好。

只有鄧芝具備大局觀,他明白蜀吳聯盟的重要性,主動向丞相建議:“現在主上年幼,又是剛剛登基,應當派遣使者到孫吳,重新締結雙方的友好。”

丞相很欣慰,與孫權友好這件事他也想了好久了,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適的人選。

鄧芝於是被改任爲中郎將出使孫吳,鄧芝到來後,孫權還想搭搭架子,沒有立即接見鄧芝。

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爲了吳國,不只是爲了蜀漢。”

孫權於是馬上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蜀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回答的十分精彩

1、吳國和蜀國加起來佔有四個州的土地,大王您是有名於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傑出的人才。

2、蜀有重重天險,吳國有三江之阻

3、如果把兩家的長處結合起來,互爲脣齒,進可以兼併天下,退可以鼎足而立。

4、大王如果委身於曹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爲質子,如果不從,就會奉辭伐叛,到那時如果蜀國再順流而下,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

鄧芝把蜀吳結盟的意義講的十分透徹!

向曹魏稱臣不可行,你永遠就得任人擺佈。

如果你少有反抗,魏國再度南下伐吳,蜀國也乘機落井下石的話,江東還防得住嘛?

孫權沉默半天,對鄧芝說:“你說得很對。”

但還有一個問題,蜀漢劉家已經登基當皇帝了。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孫權希望能夠兩國對等,哪怕將來滅魏後,也是二主分治。

潛臺詞就是將來他也要當皇帝(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樂乎)

這是個極大的難題,因爲自始皇帝統一天下後,大家都認可了一個事實:天下只能爲一家所有!

不是曹家的、就是劉家的,現在是曹魏篡漢,所以蜀漢要打回去。

孫權如果要稱帝,蜀漢認不認呢?

鄧芝當場給出了完美的回答:(夫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如並魏之後,大王未深識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盡其忠,將提枹鼓,則戰爭方始耳)

並魏之後,咱到時再打。(當然背後一定是丞相提前就摸清了孫權的路子,交代了蜀漢的底線)

孫權非常欣賞鄧芝的坦率,給丞相的回信中說到:和合二國,唯有鄧芝。

從此刻起,孫權徹底打消與曹魏緩和的幻想,堅定地與蜀漢聯合,再未反悔!

咱們一起打魏國,等打敗了魏國,到底誰纔是真命天子,咱們再一決高下,但是在此之前咱們不可互動干戈,是最忠誠的盟友!(哎,孫權你要早點有這個認識,此時的豫州、徐州也許早就是江東,曹魏說不定已經被 趕到黃河以北了)

第二年夏天,孫權派輔義中郎將張溫回訪成都(張溫出身江南四大姓之一吳郡張氏,此後孫權會和這四大家有一場慘烈的博弈)

張溫爲表明和解的誠意,在呈上蜀漢朝廷的文書裏刻意稱頌蜀漢,雙方敲定了一系列具體的盟約,蜀吳再度結盟!

孫權有了底氣後,宣佈不再對曹魏稱臣,這就讓曹丕很沒有面子了。

225年,曹丕興兵伐吳。

丞相真乃大智慧,從三面受敵(北面曹魏、東面孫吳、南面內亂)的不利態勢下,通過外交上的破冰,一舉化解了外部的兩大威脅,趁魏吳交戰這個機會,在休養兩年後,丞相終於可以騰出手來處理南中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