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季文子一生都做過什麼 季文子生平事蹟有哪些

季文子一生都做過什麼 季文子生平事蹟有哪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季文子(?—前568年),即季孫行父。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前601年—前568年執政。姬姓,季氏,諡文,史稱“季文子”。

季孫行父之“孫”爲尊稱,“季孫”並不是氏稱,“季孫某”僅限於對宗主的稱謂,宗族一般成員只能稱“季某”。故季孫行父爲季氏,而非季孫氏。

其祖父是魯桓公之子友,公子友按照排行稱“季友”,季友輔佐魯僖公執政多年,諡成,史稱“成季”。成季有子無佚,無佚生行父。季孫行父爲人謹小慎微,克儉持家,執掌魯國朝政三十多年,厲行節儉,開一代儉樸風氣;開初稅畝,促進魯國的改革發展。

季孫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遺風,下啓以季氏爲首的三桓政治。正因爲他的努力,魯國三桓才得以順利成長,從而成爲日後凌駕於魯君之上的強勢卿家。

季文子一生都做過什麼 季文子生平事蹟有哪些

季文子生平事蹟有哪些

襄仲時期

春秋魯國,魯桓公薨,子莊公同立;莊公薨,子僖公申立;僖公申薨,子文公興立;文公薨,宣公俀立。即“桓公—莊公—僖公—文公——宣公”。

宣公之世,莊公子遂權勢甚大,甚至把與他爭權的孟孫氏都趕出了魯國。公子遂,諡襄,史稱“襄仲”。襄仲殺嫡立庶,把文公庶子立爲國君,是爲魯宣公。彼時,軍功甚大的叔孫氏也被襄仲壓制得死死的。作爲三桓之一,季文子謹小慎微,依附於襄仲而行事。

季文子推行初稅畝,使得被困在井田制上面的奴隸、農民們解放出來,從而私田日益增多。作爲首倡者的季氏及三桓紛紛搶佔這些開墾私田的“隱民”,從而三桓日益壯大。據《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子家子語:“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爲之徒者衆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其中所謂“隱民”實際上就是“新制”初稅畝之後歸附於季氏的依附農民。足見,魯君失政的關鍵就在於“失民”,“無民而能逞其志者,未之有也。國君是以鎮撫其民。……魯君失民久矣,焉能逞其志?”(《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確實,對民衆而言,“禮不下庶人”,老百姓本來就一個被傳統禮儀遺忘的階層,因而季文子關注是他們是否能夠生存或生活得更好。魯君“失民”,便是“失禮”,而季氏“得民”,便是“得禮”,這是後來孔子倡導“禮學”得以昌盛的主要原因。

宣公八年,襄仲卒,子公孫歸父執政。三桓的強盛讓宣公和權臣公孫歸父倍感不安,於是襄仲前往晉國請兵。這裏要說明的是,當時魯國已經不是一流大國,而國力衰弱,只能依附於晉、齊、楚等大國,宣公時,魯國與晉國交好。可惜公孫歸父還沒成功搬來晉國軍隊,宣公就死了,而季文子趁機發難,備述襄仲當政時的弊端,斥責他“南通於楚,既不能固,又不能堅事齊、晉”,使魯國沒有強援。魯國司寇表示願意隨季文子除亂。公孫歸父聽到這樣的消息,連忙逃到齊國躲起來。季文子開始執政。

文子執政

季文子輔佐宣公、成公、襄公三代魯國國君。驅逐權臣公孫歸父出境後,季氏掌握魯國爭權。季文子以自己的行動,向歷史證明了他大權在握而克勤近邦的高風亮節。

據《史記·魯世家》季文子當政時,“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

而《國語·魯語》說:季文子身居位高權重的魯國上卿大夫,掌握國政和統兵之權,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兒女卻沒有一個人穿綢緞衣裳;他家裏的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獻子的兒子仲孫很瞧不起季文子這種做法,於是就問季文子:“你身爲魯國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絲綢衣服,你的馬匹不用粟米飼養。難道你不怕國中百官恥笑你吝嗇嗎?難道你不顧及與諸侯交往時會影響魯國的聲譽嗎?”季文子回答:“我當然也願意穿綢衣、騎良馬,可是,我看到國內老百姓吃粗糧穿破衣的還很多,我不能讓全國父老姐妹粗飯破衣,而我家裏的妻子兒女卻過分講究衣着飲食。我只聽說人們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國家最大的榮譽,沒聽說過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馬會給國家爭光。”孟獻子聞知,怒而將兒子仲孫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孫,改過前非,亦仿而學之。消息不脛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導下,魯國朝野出現了儉樸的風氣,併爲後世所傳頌。

季文子行事以謹小慎微著名,凡事總要三思而後行,連孔子都認爲他過於小心,“再,斯可矣。”(《論語·公冶長》)。據《左傳》記載,魯文公六年(前621年),季文子將要出使晉國,在準備好聘禮之後,又讓屬下“使求遭喪之禮以行”,隨從都不理解其中的原因,季文子解釋說:“備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無之,實難。過求何害。”凡事總要做到有備無患,這是季文子的性格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