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古代戰役 > 楊應龍爲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紀事本末》中是如何記載的?

楊應龍爲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紀事本末》中是如何記載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播州土司楊氏屬於以夷制夷的土司管理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末時期。據史記載,播州楊氏造反其實只有一次,而不是屢屢,也就是明萬曆年間的播州之役,相信看過明史的都知道這個戰役,當時的楊應龍確實是造反了,他爲什麼要造反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楊應龍爲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紀事本末》中是如何記載的?

播州之役,也是萬曆三大戰役之一,明萬曆二十八年,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大明爲了鎮壓叛徒派出大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戰役,最終的結果就是楊應龍正在大明24萬大軍的圍攻之下,於當年六月兵敗,楊應龍自殺而結束。

從根本上原因來講,這是土司管理制度的弊端,大明朝對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採用的是“以夷制夷”的政策,是繼承了元代的土司制度,利用當地土酋管理屬民,並不去改變當地的統治機構,大土司楊應龍這樣的是需要朝廷下詔世襲的繼任的。

《明史》“皆因其俗,使之附輯諸蠻,謹守疆土,修職貢,供徵調,無相攜貳”。

楊應龍這樣的大土司只需要聽從朝廷調遣,對大明表示恭順,便可以無慮。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土司楊應龍對所管轄之民及管轄之地,擁有絕對權利,更還有自己的軍隊,這其實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國,雖然恭順周天子,但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王國,更容易擁有實力與中央分庭抗衡,有明一朝中央與西南土司的矛盾始終存在,像楊應龍之前的麓川之戰及之後的奢安之戰,這些戰事都是中央王朝與西南土司之間矛盾的體現,這些戰爭的爆發只需要一個偶然因素就可以,由此可見,土司世襲制度其實就是矛盾的根源。

具體到了播州的楊氏,這個弊端越發明顯,楊氏在播州建立的統治長達七百餘年,經過這幾百年的經營,楊氏的統治在西南地區已經根深蒂固,而且實力雄厚,根據史書記載,楊應龍曾多次率領播州的軍隊隨大明軍隊進行聯合大規模作戰,而且屢建奇功,這足以證明播州楊氏軍隊強大的實力。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隆慶六年襲職,以從徵刺嘛諸番九絲、膩乃、楊柳溝等,多卻敵先登,斬獲無算,先後賜金幣。

《全邊略記·卷七》:應龍於隆慶壬申襲職,從徵哈麻先登,多斬獲,從徵九絲,捕虜無算,從徵楊柳溝,卻地先登。先後賜金幣。

這些史料記載可以說明,楊氏在楊應龍反叛前確實對明廷有徵必調,而且戰功卓著,也從另一方面說明楊氏實力確實可以和大明分庭抗衡,對於這樣財力、物力充沛的土司,大明只要稍有機會肯定不會放過征討的。

其實,就是川、黔內部撫按之爭激化矛盾,播州在大明時期處於四川、貴州及重慶交界之地,但是和四川聯繫更爲緊密,由於地處要衝,物產豐富,從大明建國以來,一直都是四川、貴州等官員相互爭奪的地方,尤其是貴州的官員更是,早在嘉靖時期,由川貴總督的會堪,決定在行政劃歸四川管轄,軍事劃歸貴州管轄。

楊氏當時實力膨脹,對屬下的另外五司七姓盤剝殘害,貴州巡撫葉夢熊趁機上奏“歷數楊應龍二十四大罪”,要求討伐楊應龍,更於萬曆十九年提出要將播州所轄的五司進行改土歸流。四川的巡撫李化龍則認爲要以“撫”爲主,這就讓貴州方面的官員不滿了,認爲李化龍有私心,做了包庇之事。大明朝廷對於楊應龍殘害五司七姓一事進行審查,如果是真的就座法當死,楊應龍當時用了二萬金進行自贖,恰巧此時日本侵略朝鮮,大明朝廷徵發天下兵馬,楊應龍表示願意率兵五千徵倭,被朝廷釋放,此次審查也無疾而終。

這個時候,四川巡撫李華龍“引嫌求退”,後任的王繼光又表示出要嚴厲審查楊應龍,想再次將楊應龍召回重慶“嚴提勘結”,楊應龍拒絕召喚,至此,四川貴州兩省意見達成一致,決定用兵威逼迫楊應龍,但是卻被楊應龍打敗,自此,播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和大明的關係產生了極大的裂縫,大明本身對楊應龍的實力就比較忌憚,此次又在作戰中失敗,大丟顏面。

這次戰事之後,大明朝廷就已經有消滅楊應龍的想法了,只是由於先前援助朝鮮戰爭正在進行,所以用"撫"的手段暫時安撫楊應龍,儘管楊應龍也作出了讓步,讓其次子楊可棟去重慶做人質,向大明朝廷繳納了四萬金,但是,日後的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了,因爲大明朝廷已經下了決心了,只是還不知道何時纔會打,後面楊應龍之子楊可棟的死就成了導火索,直接爆發戰爭。

楊應龍爲何要在播州之役中造反?《明史紀事本末》中是如何記載的? 第2張

《明史紀事本末·平楊應龍》:是時,寇氛未靖難,大司馬欲緩應龍,專事東方,天子亦以應龍有積勞,可其奏。

綜合來看,楊應龍的反叛絕不是單個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中央和地方的根本性矛盾,也有大明自己的原因,也有楊應龍個人的原因,是多個因素綜合造成的結果。簡要說明一下這些問題:

第一、楊應龍管轄區內部矛盾的激化

一是五司七姓,五司是真州、餘慶、白泥、容山及重安五個長官司,七姓指的是田、張、袁、羅、吳、譚七姓,這些都是楊應龍的下屬,楊應龍和他們的矛盾根源就是楊應龍利用自己世襲的特權,向他們無休止的的索賄,打壓七姓的權利。播州地方漢化程度較高,五司七姓裏面有不少讀書人,這些人不認同楊應龍的做法,拼命高發楊應龍,楊應龍面對這些告發就是發兵圍剿,惡性循環之下,驚動的了大明朝廷,最終靠戰事停息。

第二、家族內部問題

楊氏家族內部的矛盾其實也是導致戰事的導火索,楊應龍的寵妾田雌鳳污衊楊應龍的正妻有姦情,正妻張氏被驅逐出,不久後楊應龍醉酒殺了張氏和張氏之母,於是張氏家族的人就告楊應龍造反,三人成虎,加上楊應龍自己本身的好勇鬥狠之下,埋下了禍亂之災。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