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軍事新聞 >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9.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年)五月,明宣宗朱瞻基病逝,年僅九歲的太子朱祈鎮即位,次年改年號爲正統。這位皇帝,是明朝歷史上頗具傳奇色彩的明英宗。

說“傳奇”,是因爲他的一生,乃至他總共執政的22年,可稱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他是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有兩個年號的皇帝,也是唯一一個曾經被抓到蒙古做戰俘的皇帝,更是唯一一個在遭到廢黜後能夠重奪皇位的皇帝。諸多的“傳奇”串聯着這一時代中國歷史耳熟能詳的大事件: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專權”的時代,第一個權傾朝野的大公公王振,明軍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土木堡之敗”,第一次全民動員的“北京保衛戰”……

然而與種種的“耳熟能詳”相比,發生在公元明英宗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的福建鄧茂七農民起義,卻素來被歷史關注不多。

但這場距離“土木堡之敗”僅僅一年,卻一度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神經的動亂,對於明王朝當時乃至後世的影響,卻遠遠大於許多人的想象。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這場起義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爆發於福建沙縣,其後歷時兩年,起義軍先後攻佔福建沙縣,建寧,延平等二十餘座縣城,史載“控制八閩,三省震動”,明王朝屢剿屢敗,甚至一度在“剿”與“撫”之間搖擺不定,在北有蒙古瓦剌南侵且慘遭“土木堡之敗”的情況下,陷入南北“兩線作戰”的尷尬境地

而關於這場起義的領導者鄧茂七,封建時代文人歷來更是恨之入骨,明末戲劇家阮大鋮的戲曲《蕩賊錄》,即以鎮壓這場起義爲素材,謳歌了明軍浴血奮戰鎮壓逆賊的“光榮事蹟”。清朝歷史學家徐元文更把鄧茂七與劉通,李自成並稱爲明朝“三大賊首”。《罪惟錄》說這場起義“波及東南數省,荼毒生靈百萬,國之衰運,自此而始。”直接把明王朝走向衰敗的“罪過”安在鄧茂七頭上。

但在福建當地,鄧茂七卻始終享有極高聲譽,閩戲裏有不少以他爲主人公的“英雄戲”,多是勇冠三軍,爲民做主的“救星”形象。到近現代,有關這場起義的評價終於“扶正”,成爲“偉大的反封建運動”。但有關起義的原因以及真實過程,以及起義的領袖鄧茂七其人,比較同時期明英宗的“土木堡慘案”以及蕩氣迴腸的北京保衛戰,不但史家時常一筆帶過,今人更“八卦”的少,這場一度深遠影響了明王朝政局的“東南大動亂”,至今不爲人所熟知。

真實還原這一切,評析歷代對此評價裏的是是非非,還是且讓我們從鄧茂七本人說起吧。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2張


鄧茂七,原名鄧雲,江西南城人,祖輩皆是世代務農的“自耕農”,自小勤練武藝,喜抱打不平,在當地頗有勇名。正統初年,江西當地土地兼併成風,其家祖產被當地地主勾結官府豪奪,釀成“土地糾紛”。鄧茂七一怒之下殺死地主,繼而流亡福建,成爲“負案在逃犯”。在福建當地,他改名鄧茂七,在福建沙縣以替人耕種爲生,成爲一個“黑戶佃農”。

而這段人生經歷,也讓他本人有了一個新身份----流民。說流民,可稱是大明朝二百七十年間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朱元璋建國後,爲發展生產,一面出臺政策鼓勵耕種,另一面也設立了嚴刑峻法,農民無故不得離鄉,離鄉二百里即需要有當地官府的“路引”。但時過境遷,到近一個世紀後的正統朝,自永樂末年開始甚囂塵上的土地兼併之風越演越烈,賦稅加重,徭役頻繁,加上貧富分化的加劇,導致“先富起來”的地主們開始大規模的“兼併風”,諸多自耕農們喪失土地,流離失所。爲生計所迫,他們開始逃亡家鄉,從山東,河南,江南,江西地區,向當時地少人多的荊襄地區以及被稱爲“荒蠻之地”的福建地區大規模遷移,這就是所謂的“流民”。

而在福建,這些遷移的流民並無合法“戶口”,只能依附於當地勢豪之家,靠做佃農爲生。其地位形同農奴,承擔沉重賦稅徭役,僅以福建本地爲例,流民租種地主土地,除承擔高額田租外,也要替地主承擔賦稅徭役,總數是明朝當時賦稅額的十倍。除此以外,還有“春敬”“冬牲”等十幾種巧立名目的供奉,苛捐雜稅下,生活貧困不說,且毫無“合法權益”,任由主人宰割。今天保留的福建當地許多“大宅門”的遺址,宅院內往往設有旱井,其實就是“老爺”們私設公堂處決不聽話的“流民”所用。在歌舞昇平的“大明盛世”裏,他們是“隱藏在黑暗角落裏的人”。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3張


“黑戶”當然有反抗。在宣德末年以及朱祈鎮剛剛即位的正統初年,湖廣一帶就曾發生過千人規模的流民反抗,旋即被鎮壓。而朱祈鎮信任的大公公王振的專權,更給醞釀已久的流民大暴亂加上了“催化劑”。王振得勢後,大肆公開賣官鬻爵。從知縣到布政使皆“明碼標價”,尤其是“天高皇帝遠”的福建,更級職務更是“搶手貨”,價碼節節攀升。知縣一職可賣到兩千兩白銀,布政使一職連翻數倍,高達八千兩。

在福建一地,至正統十二年(1447年),福建各級地方官吏,“買官”的竟佔三分之二。這些人“投資”的人爲“盈利”,到任後當然大肆搜刮地方,巧立名目加派苛捐雜稅,不但大量的負擔轉嫁到“黑戶”身上,連當地“合法戶口”的城鄉百姓也同樣受害頗深。誠如當時明朝吏部尚書王直在奏章裏所痛陳的:“今閩,粵各省,官吏多非正途所出,反盡是捐納(買官)之徒,其爲官一任禍害一方,民苦苛政久矣。”上奏的王直在王振的陷害下遭明英宗痛斥,被“罰俸半年”,而在遙遠的福建,一場大起義已然山雨欲來。

而說到鄧茂七的起家,又不得不提到一個詞——鄉集。這並非是我們今天印象裏的鄉鎮集市。明初商業貿易厲行“專賣”法,但“流民”們賦役沉重,爲生計所迫,時常偷運物品,與當地商戶交易,而彼時福建,“資本主義萌芽”初興,各城鎮商戶衆多,也樂意以低於“國企”的價格與流民交兌貨物,交易的地點,即稱“鄉集”。

在當時,福建有歷史記載的“鄉集”多達四十七個,皆設在州縣交界的“三不管”地區。雖是“雙贏”,卻素來是政府禁止的“黑市”。其運作維持,由當地的“集頭”(即黑幫勢力)操縱,用“潛規則”維護貿易秩序。參與貿易的“流民“和“商戶”要向“集頭”繳納“保護費”,各“集頭”皆擁有人馬,相互間畫地爲牢,也時常爲搶地盤火併。

此外,當地勢豪大戶甚至官衙,也與“集頭”相互勾連,挑撥“集頭”間互相仇殺坐收漁利。形成一個盤根錯節的“地下秩序”。鄧茂七與弟弟鄧茂八流亡福建後,先在福建建寧做佃農,憑一身武藝繼續“打抱不平”,成爲當地江西籍流民的頭領。

繼而在鄉集“交兌”時,爲給老鄉出頭,當場與建寧“集頭”發生衝突,一番惡戰下,將當地“集頭”當場打死,取而代之成爲建寧“集頭”,很快聚攏了數百人的人馬,成爲他後來舉兵造反的“老班底”。身爲“集頭”,鄧茂七立“交兌之規三十二條”,削減商戶和流民的“保護費”,凡交兌雙方的貿易糾紛,皆不得私下爭執,全由鄧茂七開“集堂”仲裁。甚至對親弟鄧茂八也鐵面無私,一次鄧茂八劫掠商戶,被告到鄧茂七處,鄧茂七下令雙倍賠償,並當衆責打弟弟四十大棍。其處事坦蕩公正,在當地深得人心,對周邊“搶地盤”的“集頭”,鄧茂七也恩威並施,延平,將樂等地“鄉集”,皆被他私下派人活動,“發動羣衆”推翻當地“集頭”,委任親信把持。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4張

至此,這個原籍江西的普通農民,已成威震福建沿海的“江湖大佬”,掌控建寧,延平等地“黑市貿易”,被當地鄉民敬爲“七哥”。不僅在“黑市”上一言九鼎,甚至附近州縣商戶遭官府勒索,也常請他出面周旋交涉,堪稱“黑道白道”皆給幾分薄面的重量級人物。但好景不長,因他聯合商戶抗拒繳納新派賦稅,得罪了花八千兩銀子“買官”的福建布政使林新,被官府聯合當地大戶“嚴厲打黑”,結果“鄉集”被取締,其屬下在“嚴打”中傷亡慘重,紛紛逃散。鄧茂七本人也不得不逃離建寧,躲到福建沙縣避難,雖遭慘敗,但其屬下皆散落四方,勢力尤在,官府也奈何不得。

移居沙縣後,鄧茂七先是“佃農爲生”,繼而被沙縣當地大戶潘鑫收留,潘鑫推舉他爲沙縣“二十四都總甲”,負責統領當地民兵防務。所謂“民兵”,是福建當地大戶爲防“盜賊”,聯合出錢精選各家精壯流民組成的民團。之所以推舉鄧茂七,實則是想借鄧茂七的“江湖影響力”安定地方。鄧茂七藉機將逃亡各處的“老弟兄”紛紛招來,在沙縣編練民團,壯大隊伍。

在與沙縣官府短暫的“蜜月期”後,鄧茂七再行“俠義心腸”,多次因流民受虐以及苛捐雜稅問題,和當地官府大戶屢有爭執,雙方裂痕日深。正統十二年冬,福建遭遇風災,各地損失慘重,但流民要向大戶繳納的“冬牲”,卻照樣一分不能少。在流民的請求下,鄧茂七出面請願,希望“大戶”們能減免今年的“冬牲”,卻橫遭拒絕,與“恩公”潘鑫也當場反目。

盛怒之下,鄧茂七下令流民們拒向“大戶”繳納“冬牲”,此舉一下捅了馬蜂窩。潘鑫與大戶們聯名去縣衙狀告鄧茂七“謀反”,縣令立刻派三百弓兵前去捉拿,孰料鄧茂七的民團訓練有素,竟把“官軍”打的落花流水。長久壓抑的“民怨”徹底爆發,當地流民紛紛拿起武器,協助鄧茂七追繳官軍,僅用一日即攻佔縣衙,沙縣縣令,同是“買官”來的吳濤逃跑不及,被逮後當場斬首。

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鄧茂七殺白馬祭天,自號“剷平王”,即剷除人家不平事之意,徹底“官逼民反”舉起義旗。“七哥”振臂一呼,福建當地應者雲集。尤溪,清流等地也紛紛起兵響應,短短十天,兵力即發展到數萬人,已然是燎原之勢。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5張


鄧茂七起義的消息傳至京城後,明王朝舉朝震動,兵部侍郎于謙直斥禍亂根源是王振宦官亂政,並主動請纓南下剿滅鄧茂七。但把持朝政大權的王振卻認爲“烏合之衆不足患”,力主由福建當地自行征剿。結果不足數月,“賊”越剿越大,鄧茂七先向南攻克上抗,長丁,繼而沿武夷山揮師北上,連克寧化,將樂,攻佔福建江西交界的杉關,阻住明軍南下通道,再揮師沿富屯溪南下,佔領邵武,順昌。佔有州縣20餘座,至此福建全省已淪陷大半。所過之處,義軍紀律嚴明,到處“打土豪分田地”,連後來負責鎮壓的寧陽侯陳懋也承認“賊軍(鄧茂七軍)屠掠大戶,卻於細民秋毫無犯,故民多附之”。

與此同時,鄧茂七在其屬地設官署,在農村編訂裏甲,正式“建立政府”,與明王朝分庭抗禮。而另一路鄧茂七的“盟友”,早鄧茂七一年起事的浙江礦工領袖葉宗留,也順勢從浙江南下福建,佔領另一處江西入福建的要道車盤嶺,與鄧茂七相互配合,遙相呼應。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6張


事到如今,派曾參加過北征蒙古戰役的監察御史張海,率四千“中央軍”南下福建延平,征剿正圍攻延平的鄧茂七,延平城高池深,鄧茂七多次攻擊受挫,偏巧此時張海到來,張海驕橫,不顧延平知府鄧洪勸阻,堅持主動出擊與鄧茂七決戰,結果行至延平外二十里的雙溪口時,鄧茂七早已設伏,先派小部隊誘引明軍入雙溪口,繼而大部隊切斷明軍退路發起攻擊,惡戰之下,明軍指揮張都戰死,張海躲在屍首堆裏裝死,方纔狼狽逃回延平城,所部明軍全軍覆沒。敗報傳來後,明王朝滿朝皆驚,欲繼續派大軍進剿,卻傳來了倭寇侵擾山東的消息。

都察院右都御使丁暄建議對鄧茂七“招安”,這丁暄是正統時期有名的“賢臣”,曾在山東,河北,陝西等地做地方官,在任期間懲治貪污,安撫百姓,素來頗有政事。而此時王振也擔心福建叛亂屢剿不平,會牽出之前自己“賣官鬻爵”的醜事,便也想息事寧人。是年六月,明朝遣丁暄爲使,南下福建“招撫”鄧茂七。而在鄧茂七義軍內部,“主和”聲音也不斷,部將蔣福成,蘭德隆等人皆認爲,以福建一地,勢必無法和整個明王朝抗衡,只要朝廷能夠答應義軍條件,減免福建稅賦且給予流民“合法身份”,招安不是不可。衆議之下,鄧茂七也頗動心,遣使至延平,聲稱只要明朝封他爲“福建剷平王”,就可停止作亂。一場震撼東南的叛亂,至此已接近“和解”。

但偏巧先前戰敗的張海以及延平知府鄧洪敗事,朝廷“招安”的消息傳出後,鄧茂七本已解除對延平的包圍,後退三十里,但張海等人認定鄧茂七鬆懈,企圖藉機立功,竟派2000官軍突襲鄧茂七,鄧茂七猝不及防,初戰失利,但隨即整頓兵馬痛打明軍,2000明軍全軍覆沒。

經此一戰,鄧茂七部上下徹底斷了“招安”的念頭,數日後丁暄抵達延平,聽聞此事後氣得“嘔血數升”,大罵張海和鄧洪兩人“庸臣誤國”。但事到如今,丁暄還是“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派使者求見鄧茂七,力陳上次的事情是“誤會”,並送上赦免鄧茂七罪過的“赦書”。鄧茂七卻早不抱幻想,衝使者笑罵道:“打下延平和建寧,整個福建就是我的,還用你赦免嗎?”大手一揮,使者被拉出去砍頭祭旗。

隨後,鄧茂七派部將陳敬德南攻泉州,自己親率主力攻打延平。可憐“賢臣”丁暄,招安不成,只得坐守延平,苦守待援。同時,鄧茂七再其老巢沙縣西南陳山寨設大本營,斬首此前曾力主招安的多名部將,命三軍誓師,訓話道:“我等與明廷,從此有我無他,勝則王,不勝則死。”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7張


至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十二月,鄧茂七已佔領福建州府二十七縣,且兵鋒威脅江西。這期間明王朝三次派兵南下征剿,均大敗而回。至次年一月,明王朝痛下決心,任命名將寧陽侯陳懋爲“徵南將軍”,精選京營以及山東,山西,浙江,江西各地精兵共四萬七千人,南下平定鄧茂七。這支軍隊包括屢次在山東,浙江痛擊倭寇的“備倭軍”,在北方邊境數次擊敗蒙古人的宣大精騎,以及掌握“高科技武器”的大明神機營精銳,可稱是優中選優的“明星陣容”,統帥陳懋,更是彼時戰功赫赫的名將。

明軍從江西入福建,先奪取鄧茂七重兵把守的杉關,繼而層層推進穩打穩紮,一路捷報頻傳。強大軍勢下,鄧茂七收縮兵力退守沙縣,企圖利用福建當地多山的特點,阻擊不熟地理的明軍,此舉果然奏效,明軍遭到阻擊後,無力攻擊陳山寨,只得暫時紮營。雙方在延平,沙縣一線形成相持。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8張


強攻不成,陳懋隨即開展“地下工作”,其部將張鍇率浙軍入閩,招降了鄧茂七的部將羅汝信,正巧此時瓦剌犯邊,北方邊境告急,陳懋隨即命羅汝信在鄧茂七軍中散佈“朝廷大軍北返”“延平空虛”的消息,鄧茂七果然上當,隨即於二月九日率主力部隊北進,再攻延平。

之所以如此,不僅因爲羅汝信等人散佈謠言,更因爲陳懋到福建後厲行“堅壁清野”之策,斷絕鄧茂七與周邊州縣的聯繫,導致鄧茂七部錢糧匱乏,已拿久持,只有冒險出擊延平,意在“撈一把”。

二月九日深夜,鄧茂七軍與延平本地福建軍遭遇,接戰後大破福建軍,追抵延平城下,這時候伏兵殺出,陳懋精心佈置的“神機營”“浙軍”“宣大精騎”三支主力,已然對鄧茂七形成合圍,經過浴血奮戰,鄧茂七部全軍上下人人奮勇,皆力戰而亡,鄧茂七在突圍時中箭犧牲。

隨後陳懋乘勝追擊,三日後攻破鄧茂七的陳山寨大本營,殺鄧茂七之弟鄧茂八。之後或打或拉,在福建當地陸續平定陳敬德,王十三,劉老九等鄧茂七餘部的作亂,至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持續三年的福建鄧茂七之亂,終於徹底平定。

其後,明王朝依徐有貞(即後來害死於謙的大奸臣)建議,在福建當地重新修訂《黃冊》《魚鱗圖冊》,把流落福建的數十萬流民盡數登記在冊,給予“合法戶口”。鄧茂七之亂期間沒收併發放農民耕種的土地,也一概承認其“土地產權”,此後,福建人口劇增,墾田數大增,成爲國家財政收入裏的“納稅大戶”,這個中原士大夫眼中的“荒蠻之地”,開始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

二十年後的成化年間,擔任福建布政使的楊越就說:“自鄧賊之亂後,閩地(福建)田畝翻倍,賦稅激增,蓋國朝(明朝)之前所未有也。”至明朝中後期的萬曆時代,福建已是“資本主義萌芽”的集中地,泉州,福州等地更成爲世界聞名的“國際貿易口岸”,萬曆時期曾任戶部尚書的王國光也在其文集裏承認:“福建之興,蓋正統之亂(鄧茂七起義)後肇始。”

鄧茂七是英雄還是逆賊?他牽動了整個明王朝的神經! 第9張


而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明王朝派遣“明星陣容”全力圍剿鄧茂七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同年七月,明王朝又起兵五十萬,由明英宗朱祈鎮親自統帥,開始了對蒙古瓦剌的“御駕親征”,“兩線作戰”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就在陳懋徹底平定鄧茂七陳山寨大營半年多後,瓦剌大軍也向被圍困在土木堡的五十萬明軍發動總攻,一舉活捉明英宗朱祈鎮,製造千古奇辱。之後瓦剌大軍迫近北京,兵部尚書于謙統籌北京保衛戰,本想調陳懋的浙軍北返,但因福建戰事牽制,最終只調回一部。

景泰元年秋,明朝遣右都御史楊善出使瓦剌,瓦剌嘲諷“土木堡之役,大明軍何以不堪一擊。”楊善答道:“六師勁旅全被徵調南征(即征討鄧茂七),所以一戰即潰”。可見“鄧茂七之亂”對於明王朝的牽制不小。這場戰亂造成正統朝最後三年“外有胡虜犯邊,內有流賊作亂”的情景,似也爲二百年後,以相同方式滅亡的明王朝,提前預演了劇本。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