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抗日戰爭 >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31年11月26日,一則《青年援馬團宣言》出現在《申報》上。宣言說:“同志們,同胞們,血鐘響了,強盜已經闖到了我們的面前,敵人的刀子,已經擱在我們的頭上,我們還能睡着做夢嗎?還能坐視不理嗎?醒吧,起來,趕快起來,衝上前去,自九·一八國難發生以來,殘暴的日本,挾其無止境的慾望,侵佔我土地,毀壞我文物,屠殺我同胞,擾亂我內地……我們還不覺悟嗎?還能靠政府外交來解決,靠國際公理來維持嗎?醒醒吧,不要老是做夢呵!我們要想保全國家,要想維持公理,只有起來誓死抗日。看呵!馬占山將軍,不是以一師一旅捍衛疆場,屢挫敵兵嗎?……我們不忍國家淪亡,不忍束手待斃,所以糾合同志,組織自動赴東北援馬抗日團,拿我們的才力去幫助馬將軍驅馳,拿我們的熱血去與倭奴拼死活……我們只有去幹乾乾,我們只有去殺殺殺,我們只有死死死!同胞們,願意的來吧,來共同幹去殺去死去……倭奴不去,誓不生還!”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轟轟烈烈的出發

青年援馬團的組織者名叫張少傑,1901年生,湖南祁陽人,北京工業大學肄業後任職於奉天航空處,1925年10月考取第二批東北軍官費生,赴法學習飛機專門技術。九·一八事變後流亡關內。東北淪陷,國民政府希望依靠國聯解決問題,採取不抵抗政策。只有黑龍江省代理主席馬占山積極率軍抗日,尤其在江橋戰役中,與日軍血戰三天三夜,澆滅了敵人的氣焰。全國民衆紛紛捐款捐物,或組織慰問團、後援會支援馬占山抗日。張少傑發起的青年援馬團,是所有團體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張少傑發出組織援馬團的宣言後,馬上得到了滬上熱血青年的迴應。1931年11月21日,援馬團成立大會在四川北路青年會舉行,到者工商學界青年千餘人。張少傑演說後是宣誓環節,大約160位青年刺破手指,滴血宣誓,表示捐軀赴國難的決心。24日,援馬團召開了第二次團員大會,到者140餘人,決定設置宣傳、組織、訓練、總務四股,活動經費由參加者先行墊付,日後再向各界籌款。當時,從廣州起兵援馬的張發奎正駐上海。張少傑前去面見請求機宜。張發奎問:“何時去東北?”張少傑答:“時間還沒有確定。”張發奎問:“如果政府不允許你們北上怎麼辦?”張少傑答:“我們會徒手前去,死也要死到東北。”接着,張少傑又說:“我們赤手空拳,沒有武器,鈞座能否供給?”張發奎當場允諾贈予武器。

援馬團得到了張發奎的允諾,影響力大增。市民龔勝華認捐滬南區第六圖土地一畝九分,各銀行公會和地方團體也伸出援助之手,給援馬團援款。1931年11月30日,第三次團員大會召開時,已經有五百零五人滴血盟誓。其中有“軍事人才185人、政治人才59人、工程8人、救護3人、後勤15人,其中大學生39人、中學生82人、軍警35人、醫生9人、電訊人員5人、商人79人、其餘是工友”。團部最初租賃沙商棧五樓活動,後遷入湖南製造局舊址辦公。據報載,團部事務極爲繁忙,團員或忙於宣傳聯絡,或繪製標語,或組織訓練等等。各種機構、團體、抗日大會紛紛請張少傑前去演講,張少傑也樂於應邀,每天奔走於各處發爲演說,成了報紙上的名人,忙得不亦樂乎。

援馬團成立後,每日在公共體育場從事訓練,正式人數達三百多人。其中一個重要的活動便是示威遊行。1931年12月1日下午二時,援馬團在上海公共體育場集合,舉行大遊行。遊行開始前,張少傑登壇演說,稱九·一八事變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大恥辱,援馬團將奔赴東北抗日,要將熱血灑向東北,希望全國民衆將來踏着援馬團的血跡前進云云。隨即,由民立中學軍樂隊做前隊,團員戎裝草鞋,扛着一口大紅棺材,表示不打敗日本誓不生還。據稱,當時觀者如堵,場面悲壯激烈。12月3日,援馬團再次在公共體育場集會。會場懸掛着中山遺像黨旗國旗,中間仍放着那口標誌性的大紅棺材,上面畫了一個骷髏,並有“到東北去”的旗幟一面。張少傑再次演講,表示決心赴死。時有記者採訪,問何時出征。張少傑說,目前在與鐵路局接洽,無論鐵路局允許與否,將於7日到南京。在南京遊行一週後,乘津浦車北上,到達東北參加抗戰雲雲。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第2張

四分五裂的收場

12月9日,援馬團從上海出發。300多名團員皆着戎裝,以六人擡棺作爲前隊,自購車票準備登車。萬名市民集結於上海北站,其中有白髮父母勸獨子回家,也有紅顏揮淚送別情郎。鐵路局接到政府指令,拒絕團員乘車,團員集體臥軌威脅。按理說,此舉必定會使鐵路局屈服,然而張少傑當場決定,全體棄車改爲步行。對於堅持臥軌的團員,張少傑強迫其服從。援馬團到達崑山時,鐵路局已允許乘車,張少傑仍堅持步行。有團員表示異議,痛哭流涕而中途退出。團員擡棺到達蘇州,民衆在道路兩旁迎候,甚至有人焚香頂禮膜拜。援馬團在蘇州四處演講宣傳,引得不少蘇州熱血青年臨時加入。後來成爲著名作家的徐遲,當時就讀於東吳大學,聽到宣傳,偷偷加入援馬團,擔任了擡棺的重任。援馬團過無錫,經常州,到鎮江,處處停留,12月19日纔到達南京。在南京停留十日,團長張少傑面見各種要人,參加各種活動,29日才登車出發。

當時的報紙,對援馬團曾有許多評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魯迅以“不堂”爲筆名,發表於1932年1月《北斗》雜誌的《中華民國的“新堂·吉訶德”們》一文。他說:“這以後的中國式的‘堂·吉訶德’的出現,是‘青年援馬團’。不是兵,他們偏要上戰場;政府要訴諸國聯,他們偏要自己動手;政府不準去,他們偏要去;中國現在總算有一點鐵路了,他們偏要一步一步的走過去;北方是冷的,他們偏只穿件夾襖;打仗的時候,兵器是頂要緊的,他們偏只着重精神。這一切等等,確是十分‘堂·吉訶德’的了。”在魯迅看來,援馬團的行爲,實際如堂·吉訶德一樣愚蠢。然而,堂·吉訶德是真誠的頑固不化,援馬團卻更爲複雜。東北戰事急如風火,張少傑卻不準乘火車,步行去東北;東北冰天雪地,他們卻單衣上陣。綜觀援馬團的各種表現,會發現形式大於實際,尤其是團長張少傑,似乎抗戰的動機並不單純,態度也沒那麼真誠。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第3張

果然,援馬團到了北平,已經是1932年1月。該團並未直接上前線,而是停留在張少傑的母校———北平大學工學院(即北京工業大學)。北京當局不同意學生上前線。馬占山也通電關內,聲言不需要學生軍的支持。不久,淞滬事變爆發,部分團員認爲,上海已經成爲戰區,在家門口即可抗日,何必遠走東北?遂有部分團員南歸。由此,援馬團已經四分五裂,無形之中解散。徐遲與另兩位成員希望去前線抗日,決定自行投奔山海關守將何柱國。三個人穿着軍衣,在火車上遭到憲兵盤問。由於既無證件,又無官憑,最後被趕下火車,未能成行。至於團長張少傑,也率領幾十人離開北平,不過未去東北,只是到達長城腳下———河北省撫寧縣東北義勇軍駐地,至於到撫寧之後的事更頗有戲劇性了。

一生“不靠譜”到老

事後,一位化名“馬戲”的援馬團成員寫了一篇《援馬馬兒溜了繮,愛國只爲愛作官》的文章發表在《文藝新聞》上。文中說:“人只剩二十餘個,因爲團長的親信人和平時很滿意的人,都派在後方做工作了,做什麼則不得而知。團長只使一些非親非貴的其他團員到前方,死了更好,他好向民衆誇功,向官家領餉。再前進就是綏中前線了,雖然團長有皮大衣而且有以備逃走時好化裝的棉袍,我們則帽、鞋、背心,仍一無所有。錢是我們團員募捐來的,他卻拿去使用、擺闊。到了撫寧有人提議算一算賬目,於是團長則說不便攜帶,麻煩得很,那些募捐的存根燒了的好。燒沒有燒成,給我同一些人反對了。但,從此他竟顯然敵對我們了,越恨我們了!今天派幾個,明天派幾個,穿着單褲出關去,不死當是命大!團長做了官了,升了第四路義勇軍的總參謀長,他可以隨便把人押到公安局或什麼部隊去。”他認爲,援馬團只是張少傑等少數幾個人做的一筆投機生意,於是大呼上當受騙,逃離了援馬團。

另有一篇署名廣仁、發表於《時時週報》的《援馬團幹些什麼?》,也對援馬團尤其是張少傑的言行進行了質疑。作者認爲,參加援馬團的成員,大多是真心抗戰的熱血青年,但團長卻是個投機分子。大多數成員不主張步行,團長卻堅持步行,如果一步一步走到黑龍江去,恐怕要三年的時間,還如何救國?援馬團成立後,委任了許多顧問諮議之類的角色,表現出十足的官僚主義色彩。張少傑在上海、南京,不是今天謁見張發奎,便是明天覲見汪精衛、鄒魯,完全是在積累個人資本。張少傑四處演講活動,實行的是“新聞政策”,目的是通過組織援馬團出風頭和弄一點錢。因此,嚴格來講,團長實際是援馬團中的“奸細”,希望團員聯合起來糾正團長“這種可恥的行動”。

張少傑也並未在前線久留。據其自述,一次行軍途中馬失前蹄,險些被日軍俘虜,幸虧一位張姓的老大娘救護脫險。不過,這次馬失前蹄導致身體傷殘,只能離開義勇軍,回到南京。其後,張少傑考入陸軍大學,其後又入法國陸軍大學深造。學成後,回國“參加全民抗戰”。不過,既然“身已傷殘”不能抗戰,爲何還可繼續從軍?被老大娘相救,也頗似演義小說中發生的情節。至於抗戰中的張少傑究竟參加了哪些戰役,取得了哪些戰績,至少從新聞上沒有看到任何信息。從這個角度講,他決非衝鋒陷陣的軍事長官,應該只是在後方擔任參謀之類的角色。國共內戰時,他擔任第三十二集團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獲少將軍銜。1949年敗退臺灣,以中將軍銜退休,終老於高雄鳳山縣。

張少傑組織援馬團抗日爲何“不靠譜”?演得太假 第4張

著名歷史學家馮筱才曾在名文《近代中國的“僭民政治”》中認爲,20世紀的很多政治行動都充滿了表演性,冠冕堂皇背後隱藏着很多不可告人的目的。張少傑組織援馬團,到底是真心抗日還是表演,不太好講。至少從各種資料來看,其人的言行,用今天的話講便是“不靠譜”。甚至到了晚年,張少傑也留下了許多“不靠譜”的記錄。

回顧張少傑組織援馬團這段鮮爲人知的往事,會發現這段評價並不過分。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