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抗日戰爭 > 96歲遠征軍方玉富:20多個同鄉從軍 就剩我一人

96歲遠征軍方玉富:20多個同鄉從軍 就剩我一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軍撤退未告知我們,致使我們一到緬甸就遭到日軍伏擊。師長馬維冀帶領我們突圍。我是機槍手,兩個彈藥手給我上彈夾,我用機槍回擊日軍,掩護連隊突圍。彈藥打光了,日軍的炮火向我方猛攻。眼看一顆炮彈打過來,我抱着機槍就地一滾,滾到附近的溝裏,炮彈在我架機槍的位置炸開了,我撿回一條命來。”

2006 年的一天晚上,成都市區一棟居民樓內。方秀雲在廚房忙碌,88歲的父親方玉富在客廳看電視劇。廚房裏洗碗聲乒乒乓乓,電視裏槍炮聲轟轟隆隆。電視裏演的是抗戰題材,方玉富最喜歡看。

方秀雲洗完碗出廚房,看見父親老淚縱橫。“我以爲是電視劇情節太感人,老頭子看感動了。”但方秀雲又感覺不對勁,父親向來嚴肅,幾乎從沒看到他哭過。而且,抗戰劇那麼多,今天這個抗日遠征軍的電視劇,是哪裏打動了老人?方玉富喃喃地說:“這些仗我都親歷過,我也和鬼子幹過仗,好多弟兄都死在那裏。”父親從來沒給家人說過這些經歷,方秀雲將信將疑。

但當方玉富把部隊番號、所在序列、戰鬥過的地方,告訴一位慕名而來的抗戰研究者後,均一一與史實應證。“父親確實參加過抗戰,打過日本人,而且還瞞着子女,這一瞞就是60多年。”方玉富經歷過怎樣的血與火經歷?他爲什麼一直不說參戰的事情?老家招兵與20多人從軍報國

方玉富的故事始於1938年,那時的老方還是小方,那年他20歲。先讓我們看看這一年裏中國發生了什麼大事。

96歲遠征軍方玉富:20多個同鄉從軍 就剩我一人

這一年春天,中華大地烽煙四起:2月3日,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徐州展開聲勢浩大的徐州會戰;2月5日,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結束;4月6日,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全殲日軍,臺兒莊會戰告捷。

大山之外的世界,對年輕的方玉富來說,是那麼遙遠。當時的他,還在簡陽方家口務農,這些戰鬥都是從他人嘴裏得知的。

一個人的到來,讓抗戰和方玉富聯繫了起來。那年清明節,方家口回來了一個叫方超的大官(方超,簡陽人,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曾任國民黨第79軍中將軍長併兼任宜賓、內江、瀘州、自流井4個專區的警備司令)。方超回老家不擺架子,不敘舊,不祭祖,而是馬不停蹄地動員年輕人:速速從軍、報國!

“當時方軍長四處動員我們年輕人,要保家衛國,爲家鄉爭光。”方玉富不知道戰爭真正意味着什麼,但男兒呆在家裏,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動員之下,方玉富報名從軍了。

在方超的動員下,方家口有2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其中包括方玉富。走到重慶編入新29師當班長

與父母家人道別後,方玉富和20多個同鄉踏上了報國路。前方等着他們的是什麼?方玉富等人不是很清楚。但他們明白,上了戰場後,很多人可能再也回不到方家口了。

他們從簡陽走路到了石橋。在那裏,方超給了他們幾十元錢,讓他們去重慶。然後方玉富等人又從重慶坐輪船到了長壽。

在長壽,文化程度高的人,被分配到士官隊學習;文化程度低的,分配到湖北總隊二大隊當兵。1939年4月,方玉富的部隊改編爲陸軍新編29師,他被分在87團(當時叫補充團)2營4連當班長。

對當時軍隊的長官,方玉富至今能一一報出名字來:師長馬維冀,團長謝世真,營長陳克強,連長李雲峯,排長溫國良。

與其他川軍裝備簡陋不同,方玉富所在的部隊裝備精良。僅是他所在的連隊,就有3挺機槍。方玉富是機槍手,配有一挺嶄新的捷克式機槍。

1年裏,天天都是訓練,天天聽到的都是前線的戰鬥消息。方玉富天天也在想:什麼時候能夠上前線?進入緬甸保衛抗戰“生命線”

很快,到了方玉富所在部隊報效國家的時候。

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參加的這次出征,將是中國軍隊幾百年來首次出國作戰。

這裏,有必要講一下第一次滇緬戰役的背景。抗戰打到此時,由於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急需大量物資和外援,國民政府於1938年初修築滇緬公路。來自滇西28個縣的20萬民衆,在抗日救國信念的鼓舞下,自帶口糧和工具,風餐露宿,劈石鑿巖,歷時10個月,在高山峽谷激流險灘上,沿滇西、緬北990公里的山野,用雙手和血汗修築了滇緬公路。其間,因爆破、墜崖、墜江、土石重壓、惡性痢疾而死去的民衆不計其數。

1938年底,滇緬公路通車,這條公路成爲中國抗戰的“輸血管”,也成爲日軍的“眼中釘”。抗戰開始後,日本圖謀以武力強迫中斷“第三國”的援華活動。1939年冬,日軍佔領南寧,切斷中國通往越南海防的國際交通線。1940年春,日本對滇越鐵路狂轟濫炸;6月,迫使法國接受停止中越運貨的要求。9月,日本侵入越南,與泰國簽訂友好條約,滇越線全面中斷。滇緬公路,成了唯一一條援華通道。


緬甸,是東南亞半島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國家。一旦日軍佔據緬甸,不但切斷了中國的“輸血管”,也將直接威脅着西南抗戰大後方。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矛頭隨即直指緬甸。

爲保衛緬甸,中國和英國早在1941年初就醞釀成立軍事同盟,中國積極準備並提出中國軍隊及早進入緬甸佈防。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在重慶簽署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保衛抗戰生命線、出兵緬甸,成爲抗戰的重中之重。

1942年3月,新編28、29師遠征緬甸到臘戌,協助英軍,抗擊日寇。“當時我們很興奮,終於可以打鬼子了,而且還是出國作戰,揚國威。”方玉富說,接到命令後,他所在的部隊從重慶璧山坐汽車進入緬甸。

由於是首次出國作戰,不但在國內,而且在緬甸,遠征軍都受到了沿途老百姓的熱烈歡迎。所到之處,緬甸華僑到處寫彩色標語以示慰問和歡迎。如“出國遠征,宣揚國威”、“入緬遠征,無上光榮”等。有的華僑團體還委託專人招待過境部隊免費喝咖啡、抽香菸、吃麪包茶點等。

方玉富說,正因爲是出國作戰,軍隊更要嚴格軍紀。當時長官對他們的衣着、言語、行爲都比國內更加嚴格。“有個士兵餓了,偷了當地百姓的一隻雞。被發現後,立即被就地槍斃。”方玉富說,正是有着嚴格的要求,當地百姓對遠征軍十分擁護。首次作戰遠征軍遭遇大慘敗

96歲遠征軍方玉富:20多個同鄉從軍 就剩我一人 第2張

但方玉富沒想到的是,即便是裝備精良,即便是鬥志高昂,中國遠征軍首次入緬作戰,就遭遇了一場大慘敗。

爲這次失敗埋下伏筆的,不是中國指揮官和中國部隊,而是英國人。雖然早就簽訂了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的協定,但英國人一直視緬甸爲“後花園”,對中國軍隊的進入極其牴觸,堅決拒絕遠征軍入緬。還幻想以大英帝國的招牌,嚇唬日本人不敢輕易挑釁。

1942年1月,日本第15軍入侵緬甸。不到兩個月,日軍打到仰光附近。眼看着軍隊瀕臨崩潰,英軍這纔想起盟友,趕緊向遠征軍求救。“我們就是在這個情況下,進入戰區的。”

方玉富說,英國人做起事來很不地道。見到戰局不利,英國人對保衛緬甸失去興趣,撒腿向印度逃跑。而且英國人不但撤退不告訴中國軍隊前線的實際形勢,還讓中國軍隊斷後。

方玉富說,這導致中國軍隊一到緬甸就遭到日軍伏擊。28師走在前面,損失慘重,幾乎全師覆滅。他所在的29師在28師後面,被日軍團團圍住。突出重圍僥倖撿回一條命來

回想起那次突圍,方玉富至今痛苦不已。他回憶說:“當時師長馬維冀帶領部隊突圍。我是機槍手,兩個彈藥手給我上彈夾,我用機槍回擊日軍,掩護連隊突圍。”

方玉富說,捷克造機槍火力很猛,噠噠噠一響,嗷嗷衝過來的鬼子就倒下一片。很快,彈藥打光了,鬼子還在繼續衝鋒。這時,日軍炮彈開始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猛攻。

“我聽到炮彈的呼嘯聲,眼看一顆炮彈打過來,我抱着機槍就地一滾,滾到附近的溝裏。”方玉富說,炮彈就在他架機槍的位置炸開了,他僥倖撿回了一條命。經過兩天兩夜的緊張戰鬥,方玉富等人終於突出日軍重圍,29師4000人只有幾百人撤離出來。戰場上到處是戰友們的屍體,場面慘不忍睹。

戰鬥至此,已經打不下去,方玉富跟隨部隊開始往國內回撤。

那是一段多麼悲慘的撤退之路,悲憤、屈辱,還有如影隨形的死亡。方玉富說,這一路上,渴了就找溝裏的水喝,餓了就找野菜、野果吃。不少戰士因爲缺

少食物,或傷重缺少治療,倒在地上就再也起不來了。“一路都是死人,剛剛還和你說話,回頭就起不來了。”方玉富回憶起那段歷史、戰爭場面,至今叫他不寒而慄。

即便是潰退,方玉富所在的遠征軍仍保持着最基本的紀律秩序。“即使是餓死,我們也決不拿周圍村民的東西。”他們步行了整整4天4夜,纔回到雲南昆明。保守祕密原本打算不說出來

回到國內,雖然打了敗仗,但祖國人民仍對方玉富這些撤退回來的戰士給以熱情歡迎和安慰。方玉富回憶說,回到昆明時,當地羣衆給他們送來了燒肉。

這頓肉食,對方玉富這些久經飢寒的士兵來說,是多麼美味。但在方玉富的嘴裏,這些慰問的食品,吃上去卻無比的酸楚。第一次滇緬戰役,一起從方家口走出的20多名青年,只有他一人回到家鄉。

方玉富說,敗軍之將,何以言勇?“我不打算將它講出去。”他將自己的入緬作戰經歷,深深埋藏在心底,沒有對任何人提及。

後來,方玉富沒有繼續從軍,而是復員成爲當時成都公安部門的一個門衛。解放後,方玉富又輾轉在糧食、商業等部門上班。他有3個子女,如今兒孫滿堂,享受着和平的晚年生活。本來準備帶進墳墓的祕密,卻在一次不經意間,讓家人發現了。

在採寫“最後的抗戰老兵”系列報道時,記者發現,由於第一次入緬作戰以失敗告終,有關新編29師的歷史記載極難尋覓。方玉富的這段回憶,成爲還原那段歷史的寶貴資料。

正如巴蜀抗戰研究院一名志願者說的那樣,戰爭是殘酷的,不可能只有輝煌的勝利,更多的還有失敗的痛楚。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不能掩蓋大多數官兵浴血奮戰的事實。“抗戰老兵是承載那場戰爭的個體,無論是打勝仗還是打敗仗,老兵們都值得我們尊重。”華西都市報記者餘行實習生謝靈捷攝影楊濤老兵檔案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