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綜述 > 戰史祕聞 > 宋元襄樊鏖兵五年: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戰

宋元襄樊鏖兵五年: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戰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終因孤城無援,鹹淳九年(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

早在窩闊臺滅金的過程中,蒙古貴族就已展開了對南宋的侵掠。但由於江南人民的奮起反抗,直到1271年元朝建號時,南宋王朝依然偏安在江南。不過,這時的南宋小朝廷已經日益衰朽,兵疲財潰,勢在滅亡了。襄樊之戰是南宋與蒙古之間的一場決定生死存亡的重要戰爭,也是元朝統治者滅亡南宋統一中國的一次重要戰役,對南宋而言,襄樊失守,長江中上游門戶洞開,南宋的防禦體系被突破,長江天險已經不能阻擋元軍的前進;對元朝而言,佔領襄樊,元軍乘勝自兩湖長驅南下,加速了元朝統一中國的進程。要完整認識這段歷史,就應尋根溯源,從戰爭入手,深入分析其勝敗原因,以之爲鑑明得失。

宋元襄樊鏖兵五年: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戰

  一、襄樊之戰的背景

1234年當蒙古藉助南宋的力量滅亡金朝後,並沒有按照原來的協議把黃河以南的土地交給南宋。同年南宋軍隊發起了所謂的“端平入洛”之戰,北上收復汴京等地,宋軍在軍事上未做充分準備,糧食又不繼,狼狽敗回,這次戰爭揭開了蒙古與南宋戰爭的序幕。接着蒙古軍隊橫掃大西南,當吐蕃、大理相繼歸附蒙古之後,除東邊的大海外,蒙古已從南、北、西三面對南宋構成戰略包圍。

此時蒙古統治者認爲攻宋時機已經成熟,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兵分三路攻宋。在1259年,蒙哥在進攻合州釣魚城時被宋軍炮石擊中,死於軍中。蒙軍敗退。此時忽必烈軍事上也陷入了困境,同時爲了北歸爭奪汗位也無意南征。而此時南宋宰相賈似道督大軍援鄂,不敢戰,使人求和,許稱臣,劃江爲界。忽必烈藉機罷兵北歸。南宋與蒙古在江淮一帶保持對峙局面。

忽必烈時期,對宋戰爭的進攻重點改爲襄樊,實現了由川蜀戰場向荊襄戰場的轉變。南宋襄樊地處南陽盆地南端,襄陽和樊城南北夾漢水互爲依存,跨連荊豫,控扼南北。所謂“西臨關陝,可以召將士;北距三都,可以遣救援”。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爲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南宋抵抗蒙古軍隊的邊陲重鎮。鹹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將劉整進策說:“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算正統。”劉整還向忽必烈進獻攻滅南宋策略,先攻襄陽,撤其捍蔽,他認爲南宋如果“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劉整的“攻宋方略,宜先從事襄陽”的建議爲忽必烈所採納,宋元戰爭進入了元軍對南宋戰略進攻的新階段。

宋元襄樊鏖兵五年:定南宋生死存亡的一戰 第2張

  二、襄樊之戰過程及結果

1261年潼川安撫使、知瀘州軍州事劉整以瀘州十五郡叛宋降於蒙古,忽必烈以劉整爲督元帥。1262年兀良合臺子阿術統領南征蒙、漢諸軍。在忽必烈結束汗位之爭,穩定內部之後,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南方。忽必烈根據劉整的建議,開始實施對襄陽的戰略包圍。王夫之有一段分析,有助於衡估襄、樊的軍事地理價值:“江東之險在楚,楚之險在江與漢之上游。恃大江者非恃,棄上游者棄其所依”。正如元將郭侃所說:“宋據東南,以吳越爲家,其要地荊襄而已。今日之計,當先取襄陽。而直趨臨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元軍從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起全力以赴攻襄、樊,動員了十萬以上的兵力,每年在襄、樊消耗的軍費約爲全部財政收入的一半。其主要戰略部署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建立陸路據點,作爲攻宋的根據地。早在1261年夏,忽必烈根據劉整建議,遣使以玉帶賄賂南宋荊湖制置使呂文德,請求在襄樊城外置榷場,呂文德應允。蒙古使者以防止盜賊、保護貨物爲名,要求在襄樊外圍築造土牆,目光短淺的呂文德竟然同意。於是蒙古人在襄樊東南的鹿門山修築土牆,內建堡壘,建立了包圍襄樊的第一個據點。鹹淳四年(1268年),蒙將阿術在襄樊東南鹿門堡和東北白河城修築堡壘,切斷了援襄宋軍之路。鹹淳六年(1270年),蒙將史天澤在襄樊西部的萬山包百丈山築長圍,又在南面的峴山、虎頭山築城,連接諸堡,完全切斷了襄陽與西北、東南的聯繫,並建立起長期圍困襄樊的據點,使襄陽與外界的聯繫完全中斷,襄樊成爲一座孤城,至此,元軍完成了對襄陽的全面包圍。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