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傳統文化 >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邊緣,以遊牧爲生。1300多年前,氣候和生存條件的惡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遷移,最後在哀牢山脈定居下來,由原來的遊牧民族演變爲一個依靠梯田生存的農耕民族。

哈尼人的生活用具也逐漸由鞭具、鞍具變爲了谷船、釀酒鍋等農耕用品,哈尼族的文化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每年他們都有對水的祭祀,魚成爲哈尼族的食物,同時也成爲哈尼族的裝飾品,甚至在他們的傳說中,天、地、人都是魚的產物,曾經用來驅趕羊羣的鞭子被祖先丟在了遷徙的路上,沒有留下任何記憶。

爲了適應哀牢山氣候及整體的自然環境,哈尼人的村寨多建於海拔1400~1800米的半山向陽坡地,既避開了低海拔河谷地帶氣候炎熱潮溼和瘴癘流行的威脅,又躲開了高海拔地帶常年雲霧蒸騰和陰冷潮溼的弊端。那些建在半山向陽坡地上的哈尼村寨,年平均氣溫在15℃左右,全年日照1630小時,降雨約1000毫米,氣候溫和、陽光和煦、降水充沛,最適宜人居。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他們在靠近森林的地方挖築大溝,把下瀉之水悉數截流,然後在大溝下安寨、開田,將截流之水用於梯田的灌溉。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築了4653條骨幹溝渠和無數小溝渠,單是能灌溉面積50畝以上的骨幹溝渠就達662條。條條溝渠如銀色腰帶纏繞在大山之間,保證了水稻種植的用水之需。

哈尼族的祖先在漫長的遷徙之路上,積累了豐富的水稻種植技術和經驗。從海拔100多米到海拔近3000米,如何灌溉好每一塊梯田,對於今天的水利學、工程學、管理學來說,都是一項難題。哈尼梯田灌溉的祕密是自然分水法。這種方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學,避免了因爲水的利用而產生的糾紛。哈尼人根據具體情況,還制定了20多條規則,這種關於合理管理水資源的準則,使得每家的梯田都能夠及時、適量、均等地得到滋養。

哈尼梯田是哈尼人經過數千年時間方耕耘出的成果。時至今日,多數哈尼人依然過着原始、單純、周而復始的農耕生活。那麼,如何讓哈尼梯田得以保護和延續呢?經過13年漫漫申遺路,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將中國雲南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這一座座優美的“田山”,彷彿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與社會雙重壓力下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曆史。這個民族擁有的不僅是梯田,他們吟唱的哈尼古歌代代相傳,《哈尼阿培聰坡坡》、《窩果策尼果》等史詩,都來自哈尼族原始宗教中巫師身份的“摩匹”的口頭傳承;他們舉行着神奇的葬制,向現代文明展示着豁達超脫的生死哲學。

他們的民間故事閃爍着人性的光輝,他們的風俗、禮儀、服飾、自然觀、飲食,無不充滿奇異的魅力和精妙的智慧,令現代社會歎爲觀止。

哈尼族梯田文化 哈尼族的梯田有何歷史 第2張

而所有這一切非物質文化因素,都是作爲世界遺產的哈尼梯田文化生態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得以完好的保存和延續。梯田是哈尼人的命脈與精魂,哈尼族先民當初心懷對自然的感恩與敬畏,在巍峨羣山中建設家園、開墾梯田、耕種稻米。梯田的耕作需要人,需要傳統的稻耕技術。

然而,哈尼梯田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日漸受到耕作梯田勞動強度過大、收入低、新建山寨砍伐樹木和爲提高糧食產量而使用化肥、農藥等的衝擊。年輕一代的哈尼人現在已不太願意從事這種傳統的耕種,他們更喜歡外出打工或在當地通過做導遊以及生產和銷售旅遊產品來賺取生存之資。

儘管哈尼梯田目前還沒有出現大面積拋荒現象,但耕種者大都是老年人,在插秧、收割時請人幫忙,或者全年僱人養護,收成也歸別人,以此來維持梯田的運作。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