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兔死狗烹”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成語“兔死狗烹”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6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兔死狗烹原文】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爲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解釋: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註釋: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

【活學活用】在封建社會裏,許多爲統治者立下汗馬功勞的人,最終都落了個兔死狗烹的下場。

【妙語點撥】范蠡勸文種捨棄功名利祿,以免招災惹禍。文種不聽勸告,結果被越王殺害。文種跟着主子出生入死,對主子感恩戴德,卻遭受“卸磨殺驢”的悽境,讓人唏噓不已。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狗”都會遭受“兔死狗烹”的下場。如果拋開主子殘酷無情的方面,是否會遭遇“兔死狗烹”,其實取決於做“狗”的是否懂得進退之術。范蠡審時度勢,全身而退;文種則貪圖功名利祿,才落得個被主子“烹”了的下場。

【兔死狗烹近義】卸磨殺驢、鳥盡弓藏 【兔死狗烹反義詞】感恩戴德、始終不渝

【兔死狗烹出處】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成語“兔死狗烹”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經常起爭端。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曲求全向吳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僕。在大夫范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爲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臥的地方也懸着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嚐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范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國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范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提高軍事力量。

成語“兔死狗烹”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第2張

這時候,夫差因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就派人到處物色美女,結果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把她當作下凡的仙女,寵愛得不得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隨後,文種和范蠡又幫助勾踐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胥,送給吳國浸泡過、不能發芽的種子,害得吳國當年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

越國能夠滅掉吳國,范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範、文二人功勞卓着,便要拜范蠡爲上將軍,文種爲丞相。但是范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范蠡離開後,還惦記着好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麼能就這樣離開呢?”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麼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刎而死。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