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成語典故 > 成語“一國三公”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成語“一國三公”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給大夫士下命令,讓他在蒲地、屈地爲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築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夠堅實,就向父親告發了士。晉獻公把士找來,當面問道:

“你爲啥那麼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成語“一國三公”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士回答說:“我聽人講,沒有原因而犯愁的人,憂愁必定會來;沒有戰事而築城,城一定會被賊寇利用。現在我接受命令爲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堅固,恐怕要擔負對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堅固,只怕會爲敵寇提供陣地,又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

“我一旦失去了對君主的忠誠和恭敬,還怎麼爲君主做事呢?《詩經》上說,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則子孫後代才能像城那樣堅固。我看三年之後,說不定在那裏要發生戰爭呢!”

士回到家裏,寫了一首詩哀嘆這件事,詩中說:

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啊,

成語“一國三公”源自何人?其中有什麼歷史典故呢? 第2張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個國家竟有三個君主,讓我聽誰的纔好?

後來,晉獻公對重耳厭煩起來,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帶兵去蒲地討伐重耳。重耳見勢不妙,飛快地越牆而逃,投奔狄國去了。

◎成語釋義

原意是說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現在人們用它比喻權力不統一,讓人無所適從。

◎故事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出處譯文

一個國家竟有三個君主,我到底要聽誰的纔好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