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一身正氣,甘守清貧的黃慎;“揚州八怪”黃慎的清廉故事

一身正氣,甘守清貧的黃慎;“揚州八怪”黃慎的清廉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黃慎(1687—1770),原名盛,字公懋、恭壽,號癭瓢山人、東海布衣,清康熙二十六(1687年)出生於寧化縣湖村,病逝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他是清初著名畫家,時稱詩書畫三絕,爲“揚州八怪”之佼佼者。

心繫大衆。黃慎生於貧困農家,小小年紀爲分擔家計歷經艱辛,後爲賣畫東奔西跑,目睹人吃人殘酷的現實。煎熬的生活使他嚐盡人間的辛酸與艱難,培植了他對窮苦人的真切同情和鮮明的愛憎感情,他用真摯的感情去描繪苦難中掙扎的乞丐、縴夫、貧僧、樵夫、漁翁、轎伕……的生活。《漁翁漁婦圖》畫上笑呵呵的漁翁迎着賣魚而歸的漁婦,她手提賣魚所得的菜餚,肩扛米袋向漁翁挕拜施禮,題詩:“漁翁曬網趁斜陽,漁婦攜筐入市場,換得城中鹽菜米,其餘沽酒出橫塘。”黃慎筆下的世俗人物從不掩飾其生活的艱辛,不曾把他們美化成飄飄欲仙或“正人君子”般的虛假形象,而是以平等、同情、代言的態度塑造一批有血有肉,具有生命活力的世間凡人。

一身正氣,甘守清貧的黃慎;“揚州八怪”黃慎的清廉故事

一身正氣。黃慎生活在清朝殘酷統治與大興文字獄的險惡世道。當時朝廷從不放鬆對畫家的控制和利用,籠絡一批御用畫家,大繪《康熙南巡圖》、《萬樹園賜宴圖》、《乾隆萬壽圖》等粉飾太平、歌功頌德的畫作。而黃慎卻敢衝破清王朝文化控制,用筆揭露滿清黑暗統治的《羣乞圖》。畫面上成羣乞丐(農民、饑民)流浪街頭,晝無所食、夜無所歸,婦哭嬰啼的悲慘場面正是對“雍乾盛世”的血淚控訴。在清兵血洗揚州“十日慘案”80年時,他寫詩“……甘泉城外景悽清,不逐繁華吊黃土。白骨如坵冢若鱗,那得幽魂都有主”,追念80年前慘絕人寰的痛史。《梅花嶺》詩“清奠上世人,欲薦澗溪蓀”、“我持麥飯拜荒蓁”,與哀怨悲憤的心情祭奠爲民族獻身的忠魂。面對清代黑暗社會,目睹人間種種不平事,他滿腔悲憤地發出“黃犢恃力,無以爲糧。黑鼠何功?安享太倉!”的問責。又在《雜韻》詩中寫道“譎語類忠言,是非辯饞諂。空中懸一劍,塗蜜令人餂。”清醒地認識到清統治者施以懷柔之計籠絡文人以及羅織罪名陷害無辜的陰謀伎倆。

一身正氣,甘守清貧的黃慎;“揚州八怪”黃慎的清廉故事 第2張

甘守清貧。黃慎幼年長輩給他取名“盛”、“公(躬)懋”。“躬懋”解作“躬逢盛世”恰好同“盛”之名相應,表達長輩希望他能在吉祥美好的世道生活。然而,他經歷的是“兀兀以窮年,西馳復南走。豐年兒啼飢,道在形吾醜。”豐收年時還過着“兒啼飢”的苦日子,若是災年更是悲慘難言。旅途看到的是“老儒守飢餒”、“今日歡樂場,明日空寂也。”爲此,他對所謂“雍乾盛世”的虛假繁榮非常反感,毅然把“黃盛”改字又改名。他一生從未進清廷科舉考場,不作功名之想,甘守清貧布衣生活。

不附權貴。對有權勢者“當其意有不可,操縑帛鄭重請乞者,亦嬌尾厲角,掉臂弗顧也。”而對平民百姓“雖擔夫豎子,持片紙方逡巡不敢出袖間,亦欣然爲之,揮灑題署。”其鮮明的愛憎使他筆下出現許多描繪漁樵平民生活的畫卷,卻看不到畫後腦殼拖長辮子的滿清臣民,流露出他決不攀附清朝權貴的錚錚骨氣和深沉的民族意識。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