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湯顯祖的《邯鄲記》的道教意蘊有哪些?

湯顯祖的《邯鄲記》的道教意蘊有哪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湯顯祖的《邯鄲記》的道教意蘊有哪些?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老子所謂“道乃萬主,道絕萬物不生,萬物不生則無世類,無可相傳,萬物不相生相傳則敗矣。何有天地乎?”將道論爲道教宇宙觀的本原。

《邯鄲記》全篇即是圍繞“道”來展開。劇本第三折“度世”,即雲:“……高班已上,掃花無人,……度取一位”可見,呂洞賓是奉東華帝君之命前往塵世度脫一凡人,使之歸道。

根據格雷馬斯關於敘事作品中人物的功能的理論,一般敘事作品有以下三種基本模型:慾望、尋找或目標(主體/客體);交流(發送者/接受者);輔助性幫助或阻礙(幫助者/反對者)。

從模型一來看,作爲主體的盧生的慾望是富貴人生,作爲客體的呂洞賓的目標是度化盧生。從模型二來看,助盧生滿足富貴人生願望發送者是呂洞賓,接受者是盧生;從模式三來看,幫助盧生遂願的是呂洞賓,阻礙呂洞賓助其成仙的是盧生。

湯顯祖的《邯鄲記》的道教意蘊有哪些?

從此三種模式上看,盧生與呂洞賓,即凡人與仙人的對立顯而易見,具體說來如下。

如盧生一般“於書無所不窺”、“所事何件不曉”有才能之士,皆有“建功樹名,出將入相,列鼎而食,選聲而聽”的仕途夙願,而對於“學而優則仕”的士人願傾其一生追求的酒色財氣,在呂洞賓等人的眼裏,卻成了“使酒的爛了脅肚”、“使氣的腆破胸脯”。

這就造成了度人者與被度人者在人生價值觀念上的對立——酒色財氣、富貴功名上認識的對立。被度人者希望在短暫的人生中享盡榮華富貴,滿足一時的耳目之欲。而在仙人看來,這些都是眼前浮雲,不如仙界永生來得暢快。

這樣被度化者對塵世俗欲的留戀與道教認爲成仙得道要在修心煉性、去除雜欲的對立意味着度化的暫時不可能性。老子認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只有摒棄一切誘惑才能夠體會到玄妙之道;莊子也主張“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這樣才能把握道的真諦。這都表明得道需清淨去欲。

在時間觀念上,凡人仙人之間也有顯著差異,呂洞賓在岳陽樓旁的酒肆上尋有仙緣者不得,遂徑直翩躚而去:“呀,一道清風,貫於燕之南,趙之北”須臾之間行千里,而盧生等凡人在出行時都需在客店稍歇:“他家往來歇腳,在我店中”盧生在夢中一生宦途浮沉,現實卻不過煮一黃粱米飯的時間。

所以,即使呂洞賓成功引導盧生進入仙道,盧生卻還一時反映不過來:“老師父,你弟子癡愚,還怕今日遇仙也是夢哩。”

這樣的對立讓完成度化任務暫時不可能達到。道教試圖通過遂欲、縱慾的方法來讓癡迷成塵世者樂極生悲,悟道成仙。因此,呂洞賓“解囊中贈君一枕”,以滿足其“一生得意”的夙願,使其由布衣登青紫,因邊防河功榮封“燕國公”。

“生寤”一出更是極寫人臣盛事,登峯造極:“登科及第,掌握絲綸,出典大州,入參機務一竄領表,再登臺輪。出入中外,迴旋臺閣,五十餘年。前後恩賜,子孫官蔭,甲地田園,佳人名馬,不可勝數。貴盛赫然,舉朝無比。”

然而一生榮辱,都擋不住短暫生命的威脅,臨死還惦記着子孫廕襲,史書留名。可是慾望的無限比之生命的有限使的生前榮光是那麼的虛妄,因此帶來了深層意義上的生與死的對立。

像《邯鄲記》這種出身貧寒,缺乏政治背景的士子希望通過科考博取功名,或通過與高門之女聯姻來躍升上層的內容爲表層故事,而其故事的深層結構是想表明一種人生哲理的探求,主人公受度人者的幫助,經過一扇扇門與一貴女結連理,最後退出其門檻,獲得某種人生的認識,實質上正是深層意義上的度人者與被度脫者之間的生與死的對立。

湯顯祖的《邯鄲記》的道教意蘊有哪些? 第2張

這裏貫穿着道教的根本終極目標:永生。道教之“所謂成仙,並非人死後靈魂升入仙界,而是指人的形體可以長生不死,可以在俗人間和人們生活在一起當‘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去超脫凡塵、自由享樂。”

因而道教認爲死亡纔是最大的痛苦,悟道成仙就是爲了不死,能不死即是道教的人生觀。

在《邯鄲記》中,正是通過盧生渴求做官與呂洞賓望其求仙來展示有限與無限、死與生的對立,並在夢前、夢後經由度脫者、被度脫者的對抗與認同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示,整個故事被度脫者從對抗走向認同。

故事的內在本質衝突就是無常與永恆,死與生的對立與衝突,黃粱夢故事通過展示各個獨具特色的內在衝突,完成了對道教對現世的生的終極追求的闡釋。

黃粱夢故事通過文人的政治體驗和宗教徒的創作在現實和夢境、塵世與仙境的有限與無限,生與死的強烈對比中融進了世人的人生哲學思考,從而超越了政治和宗教表層,揭示出道教現世的生的終極目標。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