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誼有多深?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誼有多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爲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那麼他與顧貞觀的友誼有多深呢?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納蘭容若雖是滿人,在後人看來,納蘭容若的骨子裏更像是漢人。他喜歡詩詞歌賦,喜歡和才高八斗的漢人把酒言歡,談天論地。

在納蘭容若所交往的漢人朋友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顧貞觀。納蘭容若與顧貞觀的友情,至今被後人津津樂道。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誼有多深?

常言道,朋友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對納蘭性德而言,顧貞觀就是他一輩子的藍顏知己。說起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情歲月,還得從倆人第一次見面說起。

康熙十五年,懷才不遇的顧貞觀在滿腹憤懣中認識了納蘭容若。走投無路的顧貞觀經人推薦,進入雕樑畫棟的明珠府,成爲納蘭性德(字容若)的老師。這一年,顧貞觀三十九歲,容若二十二歲。

因着對詩詞的共同熱愛,他們心意相通,一見如故,從師生變成知己。興之所至,一聊起來便通宵達旦,好像總有說不完的話。

當時,在世人看來,詞是閒適無聊的消遣方式,難登大雅之堂。但是,納蘭性德與顧貞觀對詞有共同的見解和追求,倆人經常在一起談論詩詞歌賦,心中無限暢快。

在顧貞觀眼裏,納蘭性德出身好,才氣高,官途順,彷彿自己纔是最失敗的人。

顧貞觀雖然個人境況有所改善,卻始終惦念着寧古塔的友人,爲了表達對吳兆騫的關切和內心的焦慮不安,顧貞觀寫下兩首《金縷曲》。兩首詞句句發自肺腑,情真意切,是對吳兆騫的一腔牽掛,是對自己的譴責,也是對社會現實的憤慨。

納蘭性德得知好友的憤懣,專門寫了一首《金縷曲》送給顧貞觀,讓他不要在乎身外之物,要敢於迎合本心。

同時他讀懂了顧貞觀與吳兆騫之間的友誼,也讀懂了顧貞觀內心的悲苦。與友人定下五年之期,決心利用父親納蘭明珠的特殊身份,開展營救。而這兩首詞也被人傳誦爲“贖命詞”。

1681年,在納蘭父子及江南舊友等多方力量的幫助下,吳兆騫終於得以脫離苦寒之地,平安歸來。爲了達成同一個目標而努力,使這段友情越發深厚。

不僅如此,惜才的納蘭容若擔心吳兆騫回京後的生活問題,便聘請其爲館師,讓他在府裏教七歲的弟弟讀書。

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友誼有多深? 第2張

顧貞觀迎回了好友,卻失去了母親。正是在同一年,顧貞觀接到了喪母的噩耗,納蘭性德又資助他南歸奔喪。顧貞觀不得已離開京城,納蘭性德依依不捨地送別了友人。

公元1685年,年僅30歲的納蘭性德去世。而就在前一年,飽經磨難終於返回故土的好友吳兆騫離世,不成想年紀輕輕的納蘭性德竟也溘然長逝。短時間內失去兩位友人,顧貞觀傷心欲絕。

顧貞觀記憶中的納蘭容若,是“於世味也甚淡,視勳名如糟粕,勢力如塵埃,於道義也甚真,特以風雅爲性命,朋友爲肺腑”的性情中人,是永遠的莫逆之交。

顧貞觀曾經寫下的“我亦飄零久”竟是一語成讖,友人相繼離世,獨留他在這人世飄零無依。

容若離世的第二年,顧貞觀返回故鄉,避世隱居,將納蘭性德所寫的文稿,整理成《側帽集》一書,這本著作流傳至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