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傳統國學 > 文化名家 >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張有很多,最核心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一就是“性善論”,孟子在他的四端說裏面提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恭敬之心,這是人天生就具有的仁義禮智的品德,是人區別於動物禽獸的根本特徵,因爲人人都有不忍之心,看到別人又困難就會忍不住幫助他,這是孟子對人性的樂觀的態度。

第二就是主張仁義精神,在孟子看來仁義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是君子必須具備的優良美德之一,甚至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放棄生命來取得仁義,“捨生取義”是孟子非常欣賞的人生態度,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道德的好壞來評價人性的善惡,甚至有道德綁架的嫌疑。

在政治上面,孟子主張實施“仁政”,也就是用對個人的修養來當做治理國家的手段,他提倡國君應該寬仁,反對濫用刑法,反對苛政,主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這在當時對於緩和社會階級矛盾有一定的作用。

最後就是孟子在哲學上屬於唯心主義,他認爲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爲人的禍福都是天命,人是無能無力的,只有順應天命才能生存。認爲自然社會發展有其內在的規律,只有順應自然規律才能發展壯大,並且自然規律是無法逆轉的,這一點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作用,有一點消極的思想。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人們常說,君子善養浩然之氣。這句話就是孟子說的,被記錄在孟子與他最得意最看重的學生公孫丑的對話之中。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2張


在這段對話中,孟子用揠苗助長的寓言故事來教育自己的學生不要想着不勞而獲,不要動歪門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氣,一個人的思維格局要非常廣闊,才能提高自己的修養,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時間用在提升內在的修養上,因爲表面的仁義之舉是沒有用的,因爲如果一個人僅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與人爲善是不行的,這樣就是作秀,但是自己的內心得不到滿足,不能真心實意,心悅誠服的做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君子,而且自己也會厭倦的。

同時孟子指出,養浩然之氣並不是普通的養精氣神,因爲一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面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養陽剛之氣、養壯闊之氣,一個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斷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麼即便他是一個五大三粗的人,能夠活很大年紀也是沒有用的。但是這個浩然之氣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還要有後天的培養,所以孟子才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皮膚、空乏其身”,一個人只有經歷了很多磨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真諦,纔會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擔上天給予他的責任。

雖然孟子所說的浩然正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帶有唯心主義的色彩,但是這對於提高人的修爲,對個人的修心養性還是很有幫助的。

孟子的哲學思想介紹

孟子在古代一直並不視爲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哲學家,這是儒家學派共同的弱點,就是注重思想學說,但是不善於探討人自身的發展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一點的成就比不上道家學派,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都是著名的哲學家,與西方同時期的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相比也是毫不遜色的。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3張


孟子只是在他的言論中,偶然談到他的哲學觀點。

孟子認爲人性本善,認爲人都有惻隱之心、不忍之心、是非之心和辭讓之心,這是他的四端學說的理論基礎,但是孟子的這一觀點不是要討論人爲什麼天生就是善良的,而是爲他的政治觀點——仁政,做理論準備,是爲政治服務的。所以孟子的思想的哲學性就弱了很多。

孟子也是中國最早的民本思想家,他說“民爲貴,君爲輕,社稷次之”,這是很偉大的思想,但是卻不是很嚴謹的邏輯觀點,孟子往往直接提出他的觀點是什麼,但是卻不說明爲什麼是這樣的,爲什麼不是那樣的,而哲學是最講究邏輯的。

孟子善於辯論,往往很輕易地就駁倒了對方的觀點,他很快就能找到對方的思維漏洞,從而進行辯論。但是仔細讀《孟子》,裏面經常是通過寓言故事,或是很強烈的修辭手段來達到目標的,很少有很嚴謹的論證,即便是像名家惠施那樣的詭辯也是很少見的。這好像是被孟子刻意忽略的,或者說是他的弱點,所以故意避開的一點。所以說道家奠定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基礎,但是儒家在教育和思想方面就更勝一籌。

孟子家譜介紹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是孟氏家族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孟氏家族起源於魯桓公的兒子慶父。起初,慶父的子孫都叫孟孫氏,後來纔開始簡化成爲孟姓。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4張


從孟子開始,他的兒子孟仲子一直到他的之後二十代,都是一脈單傳,一直到第二十一代孟觀的時候,才生了兩個兒子。而在此之後,從二十三開始,又是十代單傳。一直到第三十三代,孟氏家族又開始出現了一個文豪,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孟浩然也生了兩個兒子,分別叫孟雲卿和孟庭玢,孟雲卿也生兩個兒子,只可惜,這兩個兒子都無後。

所以,孟庭玢的長子孟常謙成了孟家的嫡傳後裔,也就是第三十六子孫。孟常謙生兒子,長子孟尊慶。孟尊慶也生了兩個兒子,其後孟氏家族又開始了單傳的歷史。一直到第四十五代孟寧。

因爲朝廷開始注重對孟子學說的尊崇,孟寧得到朝廷的賞識,他在社會中的地位逐漸提高,讓孟氏家族重新進入了復興時期。所以孟氏家族又把孟寧成爲“中興祖”。而孟寧,已經是孟子第四十五代了。

所以,基本上從孟子開始,一直到孟寧,基本上都單傳。從孟氏第五十代開始,孟氏家族開始意識到按輩分排行。但當時正處於元明戰亂,所以孟氏後代開始四散流離。

明代朝廷對儒家的尊崇空前絕後,明朝皇帝開始優待孟子後代,所以按輩分取名字的規矩越來越嚴格。在有明一代,孟氏先後排了二十個字輩。到了清朝同治年間,又排了十個字輩。

到了民國時期,孟氏家族通過當時的北洋政府的審批,又再次確立了二十個字輩。

孟子的母親是誰

孟子的母親孟母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偉大的母親,她歷來都被當做賢良淑德、善於教導子女的典範,受到後世的敬仰。後世爲了紀念孟母,專門爲她修建了孟母祠來供奉她,這對於一位普通的婦人來說是非常了不起的榮譽,同時也是對她教子有方,全心全意爲子女着想的尊敬。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5張


孟子早年喪父,全靠母親含辛茹苦,勤儉節約把他養大,這一點跟孔子的身世很相似,孔子也是幼年喪父,不過孔子的母親卻不及孟母出名。因此孟子與母親的關係非常好,關於他與母親之間流傳着很多故事,比如“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的故事千古流傳。孟母爲了孟子的教育費盡心思,以身作則,終於把孟子培養成人,孟子能成爲一代學問大家與孟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因爲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會對子女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正是因爲年幼時的經歷,所以孟子非常強調對父母的孝順以及他深刻認識到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孟子成年後本來就儘快向他的祖師爺孔子那樣去周遊歷國,有一番作爲,但是家有老母,不忍遠遊,所以孟子常常除了講學之外就是陪伴母親,侍奉母親,直到母親去世之後,他守孝三年期滿纔開始到處遊歷。傳說孟子不忍心母親在黃泉路上孤獨,特意請人按照自己的樣子刻了一個雕像,與母親一起合葬,爲的就是能代替自己在陰間繼續孝敬母親,可見母子深情。

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幾個方面

孟子在孔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了儒家學派的“以德治國”的政治理念。孟子的政治核心理論是以王道治國,但究其本質,還是爲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

解析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孟子養氣章的故事 第6張


孟子把君臣庶民的關係比作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他認爲君王和士族,都應該像關心自己的子女一樣,去關心他們的人民,而人民也應像子女對待父母一樣去尊重他們的君王。但在這同時,孟子也模仿周制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他認爲“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逐步完善發展而來的。其中包括政治、經濟等許多方面。他認爲統治者如果施行仁政,就會得到人民的用戶,如果施行暴政,君王就會被人民推翻。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省刑罰,輕徭薄賦,不違農時”,只有在人民富裕的時候,國家才能徵收到可觀的稅收,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日常收支等。

孟子要求統治者可以施行仁政,“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他認爲統治者對他們的人民應該有同情仁愛之心,這和墨家的“兼愛”是有着本質的區別的。

孟子的這種思想,對於兩千多年的戰國時期,是有其一定的先進性和肯定性的。他提出的“重農不抑商”的理論,也對當時的經濟發展有着積極的意義。他的“井田制”理論,對限制土地兼併和緩解階級矛盾有着極其深遠的意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