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李贄。

古代有非常多的著名的思想家,他們爲後世留下了非常多的值得我們研究和繼承的思想,而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就是一位不得不提的人物。不過李贄的這個名字,你知道應該怎麼讀嗎?李贄這位思想家在後世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追捧,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李贄卻過得並不怎麼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介紹一下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吧。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李贄(1527~1602),漢族(一說回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嘉靖三十一年舉人,應會試。歷共城教諭、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爲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今湖北省紅安縣)、湖北麻城芝佛院。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間還有不少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最後被誣下獄,自刎死於獄中。

李贄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其重要著作有《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史綱評要》。他曾評點過的《水滸傳》、《西廂記》、《浣紗記》、《拜月亭》等等,仍是至今流行的版本。李贄還評價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李贄的一生充滿着對傳統和歷史的重新考慮,這也是明朝後期社會思想變革的一個聚焦般的體現。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第2張

抨擊程朱理學

李贄深受“陽明學”支流“泰州學派”影響,且以“異端”自居。針對當時官學和知識階層獨奉儒家程朱理學爲權威的情況,貶斥程朱理學爲僞道學,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爲是非”。詩文多抨擊前七子、後七子復古之主張,認爲《西廂記》、《水滸傳》就是“古今至文”。公安派三袁兄弟受其影響較深。晚年頗好史學,據歷代正史纂《藏書》,又廣泛收集明代資料撰寫《續藏書》,對傳統史學觀點有所突破。

李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爲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和孔孟之學進行抨擊,對儒家經典的《六經》、《論語》、《孟子》表示了極大的輕蔑,認爲這些不都是聖人之言,是經過後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這些著作是當時懵懂弟子,迂闊門徒隨筆記錄,大半非聖人之言,即使是聖人之言,也只是一時所發之藥石,不能成爲“萬事之言論”。

在《焚書·贊劉諧》及《續焚書》的《聖教小引》、《題孔子像於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戲謔嘲諷的筆調貶低孔子,這在尊孔子爲至聖先師的時代,是一種大膽的舉動。他認爲孔子並非聖人,孔子沒什麼了不起的,人人都是聖人,沒必要一定要去學孔子。這就把孔子從至高無上的聖人地位上拉下來了。如果一定要將孔子奉爲偶像,言行舉動都學孔子,那就是一種醜態了。

李贄否認儒家的正統地位,否定孔孟學說是“道冠古今”的“萬世至論”,認爲不能將其當做教條而隨便套用。《六經》、《論語》、《孟子》“乃道學之口實,假人之淵藪”。李贄對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確已達到了“非聖無法”的地步。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第3張

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

李贄最痛恨維護封建禮教的假道學和那些滿口仁義道德的衛道士、僞君子。揭露道學家的醜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僞君子,“名爲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仁義道德不過是掩蓋他們卑鄙齷齪的假面具,“本爲富貴,而外矯詞以爲不願,實欲託此以爲榮身之梯,又兼採道德仁義之事以自蓋”。還指斥那些所謂的道學家們:名心太重,迴護太多。“實多惡也,而專談志仁無惡;實偏私所好也,而專談泛愛博愛;實執定己見也,而專談不可自是。”“及乎開口談學,便說爾爲自己,我爲他人;爾爲自私,我欲利他”,實際上都是“讀書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顯”,全是爲自己打算,“無一釐爲人謀者”。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僞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與“力田作者”實實在在,幹啥說啥。

他還進一步指斥道學家們是一羣道貌岸然的假道學,“陽爲道學,陰爲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道學家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是借道學這塊敲門磚,“以欺世獲利”,爲自己謀取高官利祿,他們“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鉅富”。

明朝時期的思想家李贄對歷史有什麼貢獻?李贄的思想是什麼? 第4張

至道無爲的政治理想

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爲、至治無聲、至教無言” 的政治理想。他認爲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幹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民本思想

雖然孟子早就提出“民爲貴,君爲輕,社稷次之”的主張,當在歷代統治者中,實際均未成爲一種政治實踐。而李贄大膽提出“天之立君,本以爲民”的主張,表現出對專制皇權的不滿,成爲明末清初啓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導。

對封建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的暴行,李贄更加以無情揭露。他借漢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話傳說,指斥當權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則吞人畜,小不遺魚蝦。”在《焚書》中,他還借評點《水滸》,發泄對現實政治的強烈不滿。

李贄將拯黎民於水火,探求一條益國利民的道路,把目光投向了封建統治階級上層,希望“有一個半個憐才者”出現,使“大力大賢”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殺身圖報,不肯忘恩”。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