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絕奪天下

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絕奪天下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皇甫嵩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皇甫嵩是東漢末期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在讀《後漢書》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皇甫嵩的列傳不僅僅記載了他本人的一生,同時也是記載了黃巾之亂的興起與衰敗,這也能夠看出皇甫嵩的一生和黃巾之亂有着分不開的關係,就黃巾之亂平定後的東漢局勢,皇甫嵩絕對是有機會左右天下局勢的人,但是他妥妥的是一個“直男”啊,三次拒絕了奪天下的建議,而且皇甫嵩是一步步見證了董卓的崛起,最終讓董卓騎到了自己脖子上,翻看史料,皇甫嵩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可能略帶野心,但是愛護名聲遠遠超過野心的人。

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絕奪天下

皇甫嵩的叔父是名將皇甫規,早起他是沒有入仕的,連續拒絕了陳蕃、竇武的邀請,最終還是被漢靈帝徵召,纔開始步入仕途的,可見皇甫嵩早期是不想入仕的,面對漢靈帝的徵召,他是無法拒絕的,這對他和東漢來說都是一件幸事吧,如果當初皇甫嵩仍然未入仕,那麼黃巾之亂可能就要無休止的侵蝕東漢本來就已腐朽的統治根基了。

面對驟起的黃巾之亂,皇甫嵩成爲了東漢軍隊常勝的定海神針。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於是發天下精兵,博選將帥,以嵩爲左中郎將,持節,與右中郎將朱儁,共發五校、三河騎士及募精勇,合四萬餘人,嵩、俊各統一軍,共討潁川黃巾。

這裏多說一點,爲何東漢首要目標指向了潁川郡,潁川郡大概是今河南省禹州,其臨近當時的東漢國都洛陽,同時潁川郡在歷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設立以後一直是京師之外人口最多,最爲繁華的地方。所以說東漢無論出處於護衛帝都,還是爲了儘快撲滅黃巾之亂,潁川郡都是東漢軍隊首要穩定的區域,這也就是爲何短時間內,東漢所能集結的精銳部隊,都撲向了潁川郡。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俊前與賊波才戰,戰敗,嵩因進保長社。

《後漢書.董卓列傳》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代盧植擊張角於下曲陽,軍敗抵罪。

早起率軍平叛的盧植朱儁都打了敗仗,而朱儁和皇甫嵩相當於是聯合行動,因此朱儁一方戰敗,皇甫嵩也是被氣勢正盛的黃巾軍圍困。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波才引大衆圍城,嵩兵少,軍中皆恐......縱火大呼,城上舉燎應之,嵩因鼓而奔其陣,賊驚亂奔走。會帝遣騎都尉曹操將兵適至,嵩、操與朱儁合兵更戰,大破之,斬首數萬級。封嵩都鄉侯。嵩、俊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危急時刻是皇甫嵩穩定軍心,並且抓住了黃巾軍情敵的機會,在黃巾軍鬆懈之時,縱火而出,黃巾軍畢竟是短時間內組建的,打順風仗還可以,面對這種局面,黃巾軍很容易自己就垮了,皇甫嵩因此乘勝平定了汝南、陳國兩地的黃巾之亂。

而之後黃巾軍最難“啃”的兩塊硬骨頭都是皇甫嵩打下來的。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北中郎將盧植及東中郎將董卓討張角,並無功而還,乃詔嵩進兵討之。

嵩復與鉅鹿太守馮翊郭典攻角弟寶於下曲陽,又斬之。首獲十餘萬人,築京觀於城南。即拜嵩爲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封槐裏侯,食槐裏、美陽兩縣,合八千戶。

可以說皇甫嵩在平定黃巾之亂時,除了張角早早就掛了,其他黃巾頭腦大部分都是他解決的,可以說他一個人帶領着東漢軍隊征戰四方,很快將一度成燎原之勢的黃巾之亂撲滅了,雖然此後各地仍然有黃巾餘部,但是畢竟是保住了漢室根基,否則,東漢可能就在黃巾之亂中走向滅亡了。

而至此,皇甫嵩迎來了一個人生節點,自古功高震主,對於手握總兵且有功勞的武將,帝王一直沒有妥善的處理辦法,而武將如何自處也是一個問題,可以說皇甫嵩已經通過剿滅黃巾之亂爲自己打下了足夠的基礎,可以爭奪天下的基礎,腐朽的東漢朝廷已經不足以令各方臣服了,而各地因爲黃巾之亂而武裝崛起的士族豪強也是等着天下鉅變的時機,如果說皇甫嵩第一個打開一個新局面的話,很有可能就沒有三國什麼事了,袁紹曹操連自己的地盤都沒有,皇甫嵩奪取中原之地的話,阻力不會太大,所以,有一個人出現了,也就是閻忠,他第一次給皇甫嵩提議,這天下可以不止姓劉。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嵩既破黃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亂,海內虛困。故信都令漢陽閻忠幹說嵩……

閻忠具體勸諫的內容我就不說了,主要就是說天下大亂,勸皇甫嵩更進一步,這個時候的皇甫嵩自然是極力拒絕的,他是一個在乎名聲的,同時也是在意後世史書如何評價自己的,如果在剛剛平定黃巾之亂時就覬覦皇位,那麼哪怕皇甫嵩真的成功,哪怕他當上了皇帝,就算史書如何維護他的顏面,後世也會將其視爲亂臣賊子的,畢竟當時東漢剛剛在鬼門關走一遭,也就是喘口氣的功夫,皇甫嵩這個時候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不是亂臣賊子是什麼?

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絕奪天下 第2張

當然這裏要多說一點,閻忠這個人也並不是什麼陰險小人,他算是一個野心家吧,他曾經看出了賈詡的才能。

《三國志·賈詡傳》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之奇。

同時閻忠死的方式,也是能夠說明他不是一個單純陰險小人。

《後漢書.董卓列傳》韓遂等復共廢王國,而劫故信都令漢陽閻忠,使督統諸部。忠恥爲衆所脅,感恚病死。

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陰險小人,是不是可以在被韓遂扶立的時候,找機會給自己撈取好處,甚至可以籌劃滅了韓遂,培養屬於自己的勢力,再怎麼也不至於因爲感到羞恥而病死了吧。

話說回來,皇甫嵩在平定黃巾之亂後的政治生涯,大部分時間表現的可謂是一股清流了,就是他總想表現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可是被昏庸漢靈帝執掌的漢廷,並不能給予皇甫嵩正向的迴應。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嵩討張角,路由鄴,見中常侍趙忠舍宅逾制,乃奏沒入之。又中常侍張讓私求錢五千萬,嵩不與,二人由此爲憾,奏嵩連戰無功,所費者多。其秋征還,收左車騎將軍印綬,削戶六千,更封都鄉侯,二千戶。

因爲得罪宦官,皇甫嵩被宦官集團陷害,說什麼皇甫嵩徒耗錢糧,沒有戰功,漢靈帝還真的懲處皇甫嵩了,漢靈帝就真的是眼瞎嗎?說白了不就是漢靈帝忌憚於皇甫嵩的兵權,找一個藉口罷了,正好身邊宦官送來了一個藉口,至於皇甫嵩的功勞,在漢靈帝眼中已經可有可無了,皇甫嵩想成爲一個剛正不阿的官員,這也他後期未能挽救東漢危局的重要原因,他不想身上染上一絲污泥,可是亂世之中,有如此想法的皇甫嵩註定不能阻止東漢的衰亡以及亂世的開啓。

面對西北韓遂的叛亂,皇甫嵩一步步見證了董卓的崛起。

《三國志.董卓傳》韓遂等起涼州,復爲中郎將,西拒遂。

《後漢書.董卓列傳》詔以卓爲中郎將,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徵之。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

《後漢書.董卓列傳》其冬,徵溫還京師,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餘萬,進圍隴西。

皇甫嵩董卓在針對涼州反叛的軍事行動中第一聯手,最終皇甫嵩是沒有太多建樹就被罷免了,代替皇甫嵩的是張溫,皇甫嵩當時爲何沒能擊敗韓遂等人的原因不知道,但是皇甫嵩被罷免,結果就是董卓在多年對韓遂的戰爭中崛起,有意思的是,也就是兩三年的光景,面對東漢的征討,韓遂反倒是一步步做大了,不知道當時的張溫董卓到底是無能,還是想玩養寇自重玩拖了,東漢最終能夠想到的人仍然是皇甫嵩。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五年,涼州賊王國圍陳倉,復拜嵩爲左將軍,督前將軍董卓,各率二萬人拒之。

《山陽公載》初卓爲前將軍,皇甫嵩爲左將軍,俱徵韓遂,各不相下。

這裏值得注意的是,當初董卓的身份只是中郎將,其地位低於諸將軍,但是當皇甫嵩再次被任命去討伐韓遂時,董卓已經是前將軍了。

《後漢書.百官志》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又有前、後、左、右將軍。

前將軍和左將軍並無等級之分,都屬於同一級別,但是皇甫嵩因爲離開了西北前線兩三年,董卓就憑軍功躍升,成爲和皇甫嵩憑藉的武將,這就有問題了,之前董卓還是中郎將,皇甫嵩還可以壓制董卓,可如今兩人平級,雖然朝廷下令,是讓董卓受皇甫嵩節制,但是董卓是什麼人,一個有野心的人,怎能會甘心聽命於皇甫嵩,那樣的話,打敗仗自己有責任,打贏了功勞也是皇甫嵩的,董卓自然有小心思。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王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衆疲敝,果自解去。嵩進兵擊之。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遂獨進擊之,使卓爲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卓大慚恨,由是忌嵩。

在王國圍困陳倉時,董卓在軍事行動上就一直和皇甫嵩唱反調,皇甫嵩主張暫且不援救陳倉,等待叛軍氣勢受挫再出擊,而董卓要直接打過去,王國所率叛軍撤圍後,皇甫嵩主張趁機追擊,董卓表示追個球啊?但是兩次的結果都說明皇甫嵩是對的,兩人之間的裂隙自然是越來越大了,說白就是,董卓已經將皇甫嵩視爲自己的一個強勁競爭對手了。

他是平定黃巾之亂的最大功臣,也曾三次拒絕奪天下 第3張

而此時皇甫嵩就迎來了另一個人生節點,之前平定黃巾之亂不想做亂臣,可以理解,如今他面對的是各地豪強已經表露出威脅漢室得到意圖了,皇甫嵩身邊就有一個氣勢洶洶的董卓,這個時候,皇甫嵩仍然有改變天下局勢的機會。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明年,卓拜爲幷州牧,詔使以兵委嵩,卓不從。嵩從子酈時在軍中,說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懸,能安危定傾者,唯大人與董卓耳。今怨隙已結,勢不俱存。

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就勸說其早點動手,處理掉董卓,而且以皇甫酈的語氣,“唯大人與董卓耳”,也就是說當時董卓和皇甫嵩都有做掉對方的實力,兩人的實力應該是相對對等的,而且誰贏了就有爭奪天下的資本了,又是面對先前一步的問題,皇甫嵩再次拒絕了。

要知道當時漢靈帝是準備打壓董卓的,看來這位帝王還是能夠識人的,清楚董卓對漢室的威脅要比皇甫嵩大得多。

《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五年,徵卓爲少府,敕以營吏士屬左將軍皇甫嵩,詣行在所。卓上言:「涼州擾亂,鯨鯢未滅,此臣奮發效命之秋。吏士踊躍,戀恩念報,各遮臣車,辭聲懇惻,未得即路也。輒且行前將軍事,盡心慰恤,效力行陳。」六年,以卓爲幷州牧,又敕以吏兵屬皇甫嵩。卓覆上言:「臣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之恩,樂爲國家奮一旦之命,乞將之州,效力邊陲。」卓再違詔敕。

可以看到漢靈帝在病重時期,就打算動董卓了,他是中平六年掛的,他知道董卓難以控制,所以先後兩次以遷升爲由,想要將董卓和其軍隊分離,這樣就可暫時遏制董卓的發展,可是董卓就是死皮賴臉,給自己掛上給疼愛士卒,忠心國家的旗幟,堅決表示“老子就是不撒手軍權”。

所以說這個時候,皇甫嵩如果是爲了國家利益考慮的話,的確可以做掉董卓,最起碼可以最大程度消耗董卓的兵力,可是誰知道皇甫嵩還想用正規程序解決問題。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於是上書以聞。帝讓卓,卓又增怨於嵩。

皇甫嵩上書把董卓的錯誤行爲告訴了漢靈帝,結果漢靈帝只是責罵了董卓,這加深了皇甫嵩和董卓之間的怨恨,是漢靈帝沒腦子嗎?當然不是啊,董卓什麼樣,有何打算,漢靈帝不知道嗎?都抗旨兩次了,漢靈帝要是能夠懲處董卓早就動手了,還用皇甫嵩上書提醒,顯然皇甫嵩的做法是一點也起不到解決問題的作用的,只能讓問題更加複雜,話說漢靈帝也是耍個心機的,既然調不動董卓,正好可以順水推舟,挑起董卓和皇甫嵩之間的矛盾,兩人不和,就可以互相牽制,對漢室,對皇權是有利的,皇甫嵩想要漢靈帝解決董卓,結果這個麻煩還到自己手裏了。

而讓皇甫嵩想不到的是,局勢瞬息萬變,漢靈帝掛了,何進召董卓進京絞殺宦官集團,結果給董卓做了嫁衣,董卓掌控了東漢朝廷,竊取權柄,地位一下子超越了皇甫嵩,在董卓亂政時期,皇甫嵩其實有一次絕佳的機會,但是又被他放棄了,也就是在董卓違背衆意,遷都長安的時候,皇甫嵩有解決漢室於危難的機會。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長史樑衍說曰:“漢室微弱,閹豎亂朝,董卓雖誅之,而不能盡忠於國,遂復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徵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卓在洛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衆,精兵三萬,迎接至尊,奉令討逆,發命海內,徵兵羣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

這個時候皇甫嵩仍然不發兵救援漢室是不對的,董卓擅自廢帝,焚燬洛陽,實打實的亂臣賊子,皇甫嵩是有能力匡扶漢室的,這是作爲一位漢臣的職責,可是皇甫嵩竟然跑去洛陽了,要不是皇甫嵩的兒子和董卓關係還可以,皇甫嵩就直接被董卓殺了,明明可以反殺董卓,可偏偏跑去向董卓服軟。

《三國志.董卓傳》及爲太師,嵩爲御史中丞,拜於車下。

《後漢書.皇甫嵩列傳》及卓還長安,公卿百官迎謁道次。卓風令御史中丞以下皆拜以屈嵩。

可以看出當時皇甫嵩在去洛陽向董卓服軟後是先到長安的,之後董卓才大搖大擺的進長安城,當時百官是在恭迎董卓入長安的,那麼不排除皇甫嵩到長安給董卓打點各方了,但是有意思的是,在董卓敗亡之時,剿滅董卓宗族的卻是皇甫嵩。

《後漢書.董卓列傳》使皇甫嵩攻卓弟旻於郿塢,殺得母妻男女,盡滅其族。乃屍卓於市。

《三國志.董卓傳》旻、璜等及宗族老弱悉在郿,皆還,爲其羣下所斫射。卓母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

董卓的老母親求饒無用,還是被斬殺了,這段記載並未出現在皇甫嵩的列傳裏,不知道是不是爲了儘量維護皇甫嵩的形象,但是綜合《後漢書》和《三國志》的記載,的確是皇甫嵩滅了董卓一族,至於董卓的母親有沒有求饒已經不重要了,董卓之罪,實在太重,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傕郭汜攻佔長安後,非但沒有殺皇甫嵩,反而是任命其爲車騎將軍,後來又升任太尉,就結果而言,皇甫嵩贏董卓了。

在對待董卓的問題上,可以感覺到皇甫嵩面對一個有野心的人,反倒是時時刻刻給自己立規矩,把自己約束起來,在規則內去處理亂世紛爭,就必然屢屢失敗,當初平定黃巾之亂還是單純的軍事行動,可是後來涉及朝局之時,皇甫嵩就像身上綁了繩索一樣,處處捆着自己,可能我們無法理解皇甫嵩的觀念吧,他一直企圖用正規手段去解決亂世的問題,哪怕自己有實力扭轉乾坤,他都不想去邁出那一步,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他也會留在規則內,在亂世之中他有過野心嗎?個人覺得應該有,就是大小的問題,但是顯然他未越過自己設置的雷池半步,他還是更愛護自己的名聲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