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拒絕與李自成和談?原因是什麼

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拒絕與李自成和談?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崇禎皇帝的故事。

公元1628年,初登大寶的崇禎皇帝,帶着新君的意氣風發,開始對弊政叢生的明王朝進行根本性的整飭。崇禎皇帝的第一項變革,正是對當時的驛站進行精簡化,以此節省出大部分開支,專門用於加強遼東地區的防禦。

山海關是京津一代的門戶,後金軍不斷騷擾的鐵騎,曾經是明王朝的心腹大患,然而崇禎皇帝如何也不會想到,正是自己意圖抵禦後金軍的這一做法,居然令明王朝迎來了真正的大敵——農民起義軍。

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早年正是驛站中的驛卒,而精簡驛站的政策,恰恰令其失去了維持生活的主要來源,一氣之下,李自成加入了農民軍的行列,將腦袋綁在褲腰帶上,實施覆明之舉。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軍攻克寧武關,又連下居庸關、昌平等地,進擊明王朝京師腹地。一路之上,農民軍高唱凱歌,所到之處望風披靡,明軍各路軍事統帥,皆不敢阻擋其兵鋒,甚至有些人紛紛投效於李自成帳下,紫禁城開始變得岌岌可危。同年3月17日,李自成率大軍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開紫禁城外城各城門,開始了對紫禁城內城的鐵壁合圍。

毫無疑問,此時只要李自成大手一揮,如狼似虎的農民軍們,會迅速進入紫禁城內城,繼而活捉崇禎皇帝。可是這位農民軍領袖的做法,卻令人有些意外,他並沒有急着攻破紫禁城內城,反而派出了一位名爲杜勳的叛變太監,前往紫禁城內與崇禎皇帝進行"祕密和談"。

二、重兵圍城之下,崇禎皇帝被迫選擇了一條毀滅之路

"李自成對彰義門設坐,晉王、代王左右席地坐。太監杜勳侍其下,呼"城上人莫射,我杜勳也,可縋下一人以語"。守者曰: "留一人下爲質,請公上。"勳曰: "我杜勳無所畏,何質爲?"提督太監王承恩縋之上,同入見大內,盛稱賊勢衆,皇上可自爲計。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賊,亦縋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諸內臣請留勳,勳曰: "有秦、晉二王爲質,不反則二王不免矣!"乃縱之出,仍縋下。"——《小靦紀年附考·卷四》

從以上古籍文字中可知,李自成所派使者杜勳,的確帶着使命前往宮內,並在雙方許可下,順利進入紫禁城之內。杜勳此行究竟對崇禎皇帝提出了哪些條件?我們繼續考證《小靦紀年附考·卷四》中的記載,其內曰:"闖人馬強衆,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爲朝廷內遏羣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此文翻譯過來大意爲,如今起義軍兵強馬壯,請求皇帝陛下割讓西北一帶的領土封李自成爲"西北王",並且補發犒賞軍士銀兩一百萬。只要皇帝能夠答應這些條件,李自成便會爲朝廷分憂,將國內各股起義軍依次平滅,尤爲重要的是,農民軍甚至還能前往遼東,幫助剿滅後金軍。

不得不說,對於如今已經陷入重重包圍的崇禎皇帝而言,李自成的"祕密和約",無疑是自己唯一活下去的希望,更是保全大明江山的最後辦法。可是崇禎皇帝並未對此誘人條件動心,反而堅決的拒絕了李自成,致使和談徹底破裂。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李自成遭到拒絕後,迅速指揮大軍攻入城中,崇禎皇帝被迫於煤山自縊身亡,大明王朝也宣告徹底傾覆。

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拒絕與李自成和談?原因是什麼

三、崇禎皇帝的"愚蠢"選擇,背後竟然存在着許多隱祕

一直以來,後世讀者都對崇禎皇帝的選擇感到質疑與遺憾。如果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拋開所謂的"氣節"不談,如果崇禎皇帝能夠"開竅",答應李自成的"祕密和約",起碼能在短時間內令朝廷有喘息之機。加之李自成義軍雖然聲勢浩大,卻並未對明軍形成絕對性的壓倒,因此來說,崇禎皇帝完全可以在此處忍氣吞聲,將李自成打發出去。一旦李自成退兵,則大明必有苟延殘喘之機,如果李自成前往山海關剿殺後金軍,對崇禎皇帝來說,則更是"一石二鳥"。可是問題出現了,崇禎皇帝緣何坐失良機?最終將自己陷入死局?想要了解這些問題,我們還是要談談崇禎皇帝所面臨的窘境。

(1)君臣之間的微妙關係,是導致談判破裂的導火索

崇禎皇帝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黨爭激烈的時代,對於當時朋黨之間的傾軋與構陷,他都是歷歷在目,因此對於臣下的忠誠度而言,崇禎皇帝一直心存懷疑。崇禎皇帝初登大寶時,曾將權勢熏天的魏忠賢扳倒,並下大力度剷除異己,奠定了自己皇權的穩固。不過與此同時,崇禎皇帝也開始對手中的權力有了新的認知。在他看來,即使是在朝廷經營多年、黨羽衆多的魏忠賢,也不過爾爾,更何況是其他的大臣?如此一來,崇禎皇帝的驕橫之氣愈發嚴重,明代本已經固化的皇權,變得更加封閉而又脫離實際,君臣之間的距離開始越來越遠。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最大的弱點,還是是生性多疑、用人不專。一方面,崇禎皇帝想最大限度的挖掘臣下的才能,而另一方面,卻要努力對臣子的行爲進行設防,儘可能維護皇室的面子。在農民軍起義風潮如火如荼時,朝廷軍隊爲了剿滅叛賊而疲於奔命,恰逢此時,山海關外後金軍卻繞道蒙古入侵京城。唐王朱聿鍵鑑於形勢危急,便不顧兵將勸阻主動前來勤王,於此關鍵時刻,朱聿鍵發兵退敵,本應該受到嘉獎,卻反被崇禎皇帝廢爲庶人,其理由居然是"不服從朝廷調度"。

不僅如此,崇禎皇帝爲一心"安內",曾與首輔溫體仁、大員周延儒祕議,派遣陳新甲前去與滿清進行合談。不料此事最終泄露,而崇禎皇帝爲了保全自己的面子,頓時將此事的責任全部推卸給三人,甚至不惜操起屠刀進行滅口。

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拒絕與李自成和談?原因是什麼 第2張

崇禎皇帝的專行、多疑、自私、刻薄,無一不是他與大臣們關係越來越遠的元兇。在李自成大軍圍困之際,崇禎皇帝仍顧及自己的面子,並企圖借大臣之口,言自己心中之事,這種行爲無疑是在找到一隻"替罪羊",以便於給自己一個就坡下驢的機會。可是羣臣都是久經官場的老手,豈肯乖乖上鉤?因此,在祕密和約被呈遞而來時,崇禎皇帝爲此特意召開了御前會議。結果出人意料,滿朝文武面對崇禎皇帝的質問,居然無一人作答,甚至連首輔魏藻德也三緘其口,生怕自己"禍從口出"。正是由於這種尷尬情況的發生,素來愛面子的崇禎皇帝,即使有接受和約之意,也會變得難以啓齒,最終咬緊牙關,向李自成提出"義正言辭"的拒絕之語。

(2)李自成的反常舉動,詮釋了一場波譎雲詭的心理戰

李自成的起義軍聲勢浩大,但是其本質依然是"流寇",而非訓練有素的正規軍隊,這一點,從起義軍的軍紀軍容上,就可以略窺一二。在李自成所送來的"祕約和談"之中,明確寫出了"割地封王"與"索取賠款"的意圖,也正是這一點,不免令人有些生疑。

李自成千裏奔襲而來,經過一番拼殺終於兵臨北京城,包圍了明王朝的政治中心。如果起義軍此時更進一步,對京城進行一番猛攻,則城池久攻必下。更何況此時京城危急,各地勤王軍隊開始紛紛向京城開赴,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遲則生變"的道理。因此,他不惜拖延時間,主動提出"祕約和談"的行爲,本身便值得深度推敲!

縱觀當時的局勢,李自成雖然已經佔據北方大部分地區,但是其勢力範圍並未波及到南方,明王朝對於南方的統治仍十分穩固。南方素來是富庶之地,兵馬糧草俱全,如果全力與起義軍一拼,李自成自覺沒有任何信心。與此同時,在山海關附近,明王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仍實力未損,而吳三桂此時也接到了皇帝的聖旨,正在火速馳援京城救駕。李自成起義軍雖看似優勢極大,實則已經陷入危險的境地,此時即使貿然攻下北京城,也必會損失慘重,於己方毫無益處。如此一來,擺在李自成面前最穩妥的辦法,只有狠撈一筆,藉着圍城的氣勢,對崇禎皇帝進行敲詐勒索。也恰恰是這一點,是李自成最希望看到的,也是對他最有利的一種局面!

崇禎皇帝爲什麼會拒絕與李自成和談?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崇禎皇帝對於李自成的心理,自然也心知肚明,雙方無外乎是在進行一場心理戰。如果此時接受李自成的割地賠款請求,則必然是放虎歸山,既爲起義軍墊付了大筆的軍費,同時也在此消彼長中消耗城中的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李自成會在封王之後,由"邪惡"變成"正義",朝廷本身失去了最基本的話語權。不得不說,崇禎皇帝在與李自成的豪賭中,其實已經勝券在握,只要城中守軍能夠死死拖住對方,就能與吳三桂內外夾擊,令李自成必敗無疑!如此一來,崇禎皇帝又有何理由"資寇養賊"呢?

不過歷史總是充滿了未知性,李自成雖然失去了坐地起價的機會,卻能在惱羞成怒下攻入北京城。面對蜂擁入城的起義軍兵卒,崇禎皇帝既有所預料,卻又出乎預料,他深知,以京城的防禦工事系統,必然難以抵禦起義軍的瘋狂進攻,但是他卻並未料到,起義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破城,更何況,自己翹首以待的吳三桂勤王軍卻依然未見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