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張廷玉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歷史上興盛的王朝不在少數,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定是三代不衰的"康乾盛世"。而其中起到關鍵銜接作用的正是人才輩出的"雍正王朝"。只有短短14載的雍正王朝,卻在歷史上留下不少的名人名事。這其中有一位"三代老臣"張廷玉,他作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可以說在清朝的歷史上書寫了傳奇的一生。

最高榮耀—"配享太廟"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於康熙三十九年入進士,在康熙年間他就受到了重用,入值權力中樞"南書房"。康熙死後雍正繼位,在雍正執政的數十載,張廷玉也迎來了人生的高光時代。雍正在位時,張廷玉步步高昇,位居從一品禮部尚書,到後來高居軍機大臣,每日參見皇帝,參議政事。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到了乾隆時期,他依舊十分器重張廷玉,這是因爲雍正在去世時,在留給乾隆的遺旨中說:"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其功巨甚。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着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雍正在強調張廷玉的忠義之心,也是向乾隆推舉他,告訴乾隆此人可以委以重用,並下旨讓張廷玉死後作爲功臣入太廟供奉。太廟作爲明清祭奠祖先的家廟,必須是近親或有功於江山社稷的皇親,還有大功於社稷的臣子纔可配享太廟,可見張廷玉深得雍正信任。

可是尤其是人才雲聚的"雍正王朝",張廷玉到底有怎樣的魅力?纔可以讓雍正如此重視,在歷史上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首先,要從他的才學說起。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第2張

真才實學鑄就三朝元老

張廷玉很小就飽讀經書,才華橫溢。在康熙年間,有一次張廷玉在面見康熙皇帝的時候,就即興出口七言絕句,得到了康熙的讚賞。當時就看中他的才華任命入值南書房。實際上,張廷玉是大學士張英的次子,他完全可以子承父業"久持講握,簡任機密",可他沒有。他也沒有藉助父親的地位,而是通過自己真才實學,進入了權力中心。

由此可見,張廷玉是有實實在在的真才實學,他青出於藍勝於藍,得到了康熙的青眼。後來雍正登位,作爲一代明君,雍正是出了名的"勤政"。這樣的勤君上位,必定找勤臣相輔,於是雍正看中了張廷玉勤勉不息的品格。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雍正十分欣賞張廷玉的真才實學。而張廷玉也不負他的期望,爲清朝的繁榮立下了不少功勞。

雍正年間大興改革,張廷玉作爲軍機大臣,政事上,皇帝親力親爲任務艱鉅,他將題本和奏本統一爲奏本,簡明扼要寫清奏摺呈上批示;朝廷上,雍正根基不穩官員懈怠, 張廷玉大力整治;軍事上張廷玉攻克準葛爾,爲此設立了軍機處,打倒頭目,使得吏治嚴明。以上種種措施,讓張廷玉出衆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現。

敢問這樣一位次次直擊命門的左膀右臂,有誰不想得到?雍正在繼位之時主張"以才爲先",作爲皇帝他重才也欣賞才人。張廷玉重在才幹突出,在雍正最需要有才能之人助他鞏固江山時,張廷玉憑藉真才實學,得到了雍正的肯定。人無才,則不立。不管什麼朝代,只有具有真才實學才能創造價值,纔會得到重用。

此外,忠臣也同樣深受皇帝器重,而張廷玉此人,則是兩者兼備。

皇帝只相信"絕對的忠誠"

張廷玉出生於幾代賢臣之家,自小深受儒家教誨,恪守中庸之道,他深知首先要得到皇帝的信任,那就意味要絕對的忠心。

他的父親張英爲官清廉、人品端正、是著名的賢臣良相,也史家公認的學者大儒。雍正就從師於張英,他深知張英的品行端正。所以來自三代忠臣之家的張廷玉,大大獲得了雍正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張延玉也繼承了家族清正廉潔、忠心不二的風氣。

雍正年間,出現了一位大將軍年羹堯,但是這人囂張跋扈,居功自傲。年羹堯在第一次見張廷玉時備了幾樣禮物,分別是蜜桔、綢緞、摺扇和一包天麻。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第3張

年羹堯怎會不知道張廷玉的細微謹慎,送的這些東西看似普通,其實其中大有學。年羹堯表示天麻和綢緞是贈給家母以表心意,而蜜桔是普通的四川特產。而摺扇只不過是讀書之人惺惺相惜互贈的雅物而已,讓張廷玉務必收下。

張廷玉如此聰明怎麼不知道這場無聲地拉攏已經開始,這個年羹堯又想刺探情報,又想拉攏自己入伍。於是他唯獨收下了天麻,作爲治病良藥送給母親。沒有駁了年羹堯的面子,卻又表明了忠心。

自古皇帝謹慎多疑,他們手握重權,而無數謀權者虎視眈眈,皇帝最忌心懷二心的人。張廷玉身在政治中樞,一言一行都如履薄冰。所以他謹慎細微纔是根本,不欺下罔上,不狂妄自大。張廷玉的忠誠給了皇帝足夠的安全感,同時也擁有自己在官場作爲的保護傘。

張廷玉牢牢地抓住了忠誠兩個字,得到了皇帝的信任。他也憑藉他的處世智慧,在爲官上高調嚴厲,而在做人上低調謹慎。這才能遊刃有餘地在帝王身邊大展宏圖,再加上他的謹言慎行,鑄就了他三代老臣的地位。

皇家大忌—"奪嫡奪子"

雍正王朝的建立有一段衆所周知的傳奇歷史,雍正經歷了"九子奪嫡"才坐到了今天的皇位,所以雍正被立爲帝的原因在民間說法不一。而雍正作爲"九子奪嫡"的贏家。他才最深刻知道其中的權謀、心機、手段。

作爲上書房中三位大臣之一的張延玉從來沒有向康熙提過任何關於太子的言論。在太子胤礽被舉報犯罪之時,作爲監審的張廷玉燒燬了這其中的罪證。顧忌了康熙保全皇家名聲的想法,沒有參與任何皇子的站位鬥爭。

張廷玉此舉,貫徹了他曾說過的:"萬言萬當,不如一默",而此後半生,他也一直將此當作行事準則。他雖心有城府但是絕不多言,深諳審時度勢之道,時常揣摩君心。

憑藉對帝王之心的精準拿捏,張延玉讀懂了康熙按兵不動,暗誨雍正的野心勃勃。他洞察人心,又運籌帷幄。他知道九子奪嫡多爲兩敗俱傷,所以他始終中立少言。但他的精明之處在於,他不可能在九子奪嫡中完全獨善其身,但他每次都可以全身而退,這纔是他最高明之處。

三代老臣張廷玉,他憑什麼能成爲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第4張

毫不誇張來說,張延玉可以稱爲現代職場的頂級教科書,一面可以和上司勢均力敵,配合默契。一方面在下屬面前威嚴聳立,最巧妙的是面對敵人,可以明哲保身又可以不失信任。他明白最不能參與的就是太子之爭,這也是他保持皇帝器重的最重要的一點。

張廷玉的"不爭",看似無爲實有爲

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在爭。爭強、爭勝、爭名、爭利這一點往往是人之常情。身居高位的張廷玉,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疑心。

所以張廷玉的最大優勢,正在於他"不爭",這個不爭不是無爲,而是無懈可擊。不爭名與利或者財與色,張廷玉就是不去爭這些。不去爭,自然就沒有缺點。他不是不爭,他是不會去做超過他野心的區域,始終給自己畫一個安全的圓圈。就是這樣簡單的不爭,古往今來身居高位能做到的人卻沒有幾個。

雍正王朝人才輩出,張延玉的成功多半來自他自身的能力和智慧。他沒有異於常人的本領,但是他卻有不可替代之處。要想立於不敗的地方,就要做無懈可擊的人。大人物往往都有大智慧,這些共通之處,實在值得我們琢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