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究竟有多厲害?

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究竟有多厲害?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7.2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張廷玉,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看看。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長達50年之久。雍正帝對此尤爲倚重,即位之後就立命其爲禮部尚書,之後又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任四朝國史總裁官。雍正六年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領其事。張廷玉擬定了辦理軍機處的規制,也正是從此時起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以此而成爲了內閣首輔。爲報知遇之恩,張廷玉對朝政也是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未嘗有一日得閒。本來這忠臣明君的故事可以成爲後世頌揚的典範,但偏偏到了乾隆朝,張廷玉這個三朝老臣卻因得罪了乾隆帝而倍受冷落。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爲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後,依然對張廷玉重用有加,授張廷玉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然而隨着乾隆帝對國事的掌控越來越穩固,當然也越來越看不慣這個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三朝老臣,他要效法聖祖康熙做千古一帝,要乾綱獨斷,不需要誰總是在身邊像影子一樣時時提醒。本來此時年愈古稀的張廷玉可以選擇激流勇退,這樣也可讓這場忠臣明君的故事得以延續。但戀權的張廷玉反而因爲自己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之後乾隆帝的冷落使張廷玉開始醒悟,於是多次上奏要請辭回鄉,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你受着兩朝的皇恩,將來要配享太廟的,怎麼能退休呢)這樣的話已經看出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77歲的張廷玉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一年他再一次請辭回鄉,乾隆帝準了。由於張廷玉和乾隆的關係日漸疏遠,他擔心自己死後乾隆帝不讓其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竟在向乾隆請辭謝恩的時候,請乾隆出一個憑證。這讓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而更加不快(乾隆帝認爲其自恃功高,倚老賣老)。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曾爲皇子老師的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次徹底激怒了乾隆帝,積聚十多年的不滿在此刻一起發作,乾隆帝命廷臣會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並削去他的伯爵。之後又以”負恩植黨”之名命其盡繳歷年頒賜諸物,查抄其在京住宅,免罪遣歸原籍。曾經位極人臣的張廷玉,到了晚年,卻兩手空空的回到家鄉。五年後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晚景淒涼的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乾隆皇帝此時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張廷玉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究竟有多厲害?

太廟是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廟,除了歷代皇帝的神位供奉在太廟之外,對國家貢獻特別卓著的大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稱爲配享太廟。在清代的兩百多年中,朝廷一直採用的就是重滿抑漢的政策,爲了防止漢臣專權,即使是同樣品級的臣子,滿人也會高人一等。能得到配享太廟殊榮也絕大多數是滿人,但有一人成爲清代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他就是歷任康雍乾三朝的大學士張廷玉。這個忠心耿耿爲三朝皇帝鞠躬盡瘁的臣子,到老年時卻是受盡了冷落,爲了得以配享太廟更是得罪了乾隆帝,雖然最終得以如願,但他的遭遇也正應了那句話:伴君如伴虎,皇帝用得着你的時候你就是國家柱石,百官之首,用不着你的時候就是一個蒼髯老朽,無用之人。

張廷玉,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大學士張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改庶吉士,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等職,歷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長達50年之久。雍正帝對此尤爲倚重,即位之後就立命其爲禮部尚書,之後又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任四朝國史總裁官。雍正六年晉保和殿大學士,不久又兼管吏部尚書事務。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在隆宗門開始設立軍機處,命張廷玉與怡親王胤祥、蔣廷錫領其事。張廷玉擬定了辦理軍機處的規制,也正是從此時起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予政事,日必召入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張廷玉不僅典掌軍機,又兼理吏部、戶部要職,以此而成爲了內閣首輔。爲報知遇之恩,張廷玉對朝政也是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未嘗有一日得閒。本來這忠臣明君的故事可以成爲後世頌揚的典範,但偏偏到了乾隆朝,張廷玉這個三朝老臣卻因得罪了乾隆帝而倍受冷落。

大清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張廷玉究竟有多厲害? 第2張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病危,臨終前,張廷玉與莊親王允祿、大學士鄂爾泰等同爲顧命大臣,遺詔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乾隆帝即位後,依然對張廷玉重用有加,授張廷玉總理事務大臣,加拜他喇布勒哈番,特命進三等伯爵,皇帝每逢巡幸,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然而隨着乾隆帝對國事的掌控越來越穩固,當然也越來越看不慣這個門生故吏遍天下的三朝老臣,他要效法聖祖康熙做千古一帝,要乾綱獨斷,不需要誰總是在身邊像影子一樣時時提醒。本來此時年愈古稀的張廷玉可以選擇激流勇退,這樣也可讓這場忠臣明君的故事得以延續。但戀權的張廷玉反而因爲自己的固執和好激動,使他與乾隆帝之間漸生嫌隙。之後乾隆帝的冷落使張廷玉開始醒悟,於是多次上奏要請辭回鄉,乾隆帝專降諭旨:“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你受着兩朝的皇恩,將來要配享太廟的,怎麼能退休呢)這樣的話已經看出乾隆對張廷玉的不滿。

乾隆十四年(1749年)正月,77歲的張廷玉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這一年他再一次請辭回鄉,乾隆帝準了。由於張廷玉和乾隆的關係日漸疏遠,他擔心自己死後乾隆帝不讓其享有配享太廟的殊榮,竟在向乾隆請辭謝恩的時候,請乾隆出一個憑證。這讓乾隆帝很不高興,但還是擬了手詔,申明雍正帝的成命,並賜詩以安其心。次日,張廷玉具折謝恩,遣子張若澄入宮謝恩,乾隆帝因張廷玉不親自謝恩而更加不快(乾隆帝認爲其自恃功高,倚老賣老)。乾隆十五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曾爲皇子老師的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次徹底激怒了乾隆帝,積聚十多年的不滿在此刻一起發作,乾隆帝命廷臣會議,剝奪張廷玉的官爵,罷去配享太廟的優容,並削去他的伯爵。之後又以”負恩植黨”之名命其盡繳歷年頒賜諸物,查抄其在京住宅,免罪遣歸原籍。曾經位極人臣的張廷玉,到了晚年,卻兩手空空的回到家鄉。五年後的乾隆二十年(1755年),晚景淒涼的張廷玉卒於家中,享年八十四歲。乾隆皇帝此時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態,寬恕了張廷玉的罪過,最終仍遵清世宗遺詔,命張廷玉配享太廟,諡號文和。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