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爲何能掌握大權?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爲何能掌握大權?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萬曆朱翊鈞雖然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並不是不處理政事。對比現在,公司每天不開會,就是領導不管事,員工不幹活嗎,肯定不是的。在國家政治體系發展到明朝的時候,已經非常地完善和健全了。唐朝的時期,政治決策由尚書、中書、門下三省的三品以上擬定,皇帝批覆下發執行;宋朝的時候權力向中書省集中,相權有加強的趨勢。

到明朝初年,廢除中書省,改爲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後來在六部之上加強內閣的權力,在皇宮內又加派司禮監幫助皇帝處理,這些政治分工,都告訴我們一個現實,就是決策權從來都是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多少十來二十人,少則三五人而已。朝會活動更多地成爲了一種形式主義,成爲中下級官員賣弄嘴皮子的場所罷了。雖然萬曆朱翊鈞不是啥好東西,但是也是個有性格的人,就是不慣着你們這幫老學究,你們愛誰說去,我不聽還不行嗎。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爲何能掌握大權?

內閣票擬,司禮監披紅,難以出現權臣

在我國古代,長期政治體制中,容易出現權臣的原因,主要是相權的集中,雖然在宰相之外,還有主管全國軍事的太尉、樞密使等官員,主管百官檢查的御史臺官員,但是這些權力都掌握在一小撮人手中,容易形成小集體,進而脅迫皇帝,成爲絕對的權臣。其實到宋朝的時候,就逐漸開始限制相權,在權力集中到中書省的同時,將軍隊的控制權剝離,避免皇帝權力被架空,所以終宋一朝,權傾天下的權臣是不多見的。

明朝在之前朝代的基礎上,將相權更加分散。首先在決策層面,先是撤銷中書省,將最終決策權收歸皇帝。後來在六部之上增加內閣,但是內閣在決策權上,並未獲得主導,他相對於六部,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更加頻繁地面見皇帝,提出建議。當然大多數情況下,皇帝都會直接同意內閣的建議的,這也是內閣權勢越來越大的原因,但是並不能避免內閣在制度和流程上,無法與古代權相相比。同時在決策上,又將皇帝的親信宦官勢力拉進來,設立內廷的祕書機關司禮監,配置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這樣在皇帝不方便和大臣撕逼的時候,就有了馬前卒了,司禮監的太監就能衝鋒陷陣了,丫的,就是壓着你們的奏疏留中不發,不給披紅,看你怎麼辦。這就是明朝在決策上的“票擬”“披紅”制度,保證了皇帝的控制權。

擴大監察,保護皇帝權力

在外廷方面,首先將原本的御史臺,改組成爲都察院,並且不斷加強都察院對天下監察巡視。同時除掌院事的左都御史爲定員外,其他都察院官員都不定額,成爲各地總督、巡撫的培養搖籃,刺激官員忠心王事,一心爲皇帝辦事,都察院的各級官員都有直奏御前的權力。在都察院外,又設六科給事中,這是一幫地位不高,權力極大的下級官吏,他們的權力甚至超過了都察院,具有封駁聖旨的權力。而且他們人員龐大成分複雜,比都察院的人員還難以統一意見,往往自己都能互懟開。明朝三百年曆史,還沒有哪一位有名望的內閣大臣,能控制得了六科給事中的。

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爲何能掌握大權? 第2張

外朝藉助文官集團內部政見的不同,保持狗咬狗的平衡,保護皇帝的權力不受侵害。在內廷方面,又增加東廠和錦衣衛,進一步加強對百官的監察,維護皇帝的權威。需要強調一點,雖然大多時候,錦衣衛會聽從東廠的調遣,但那是皇帝給的權力,從始至終,錦衣衛的最終主導權,都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在司禮監的掌控上,更加彰顯管理藝術,爲了杜絕宦官專權,藉助正副職,這一管理上的天敵職務。以司禮監正職掌印太監管理司禮監事務,以副職首席秉筆太監,掌管東廠,充分利用人性的弱點,掌控整個朝局的平衡。

這樣一整套堪稱人類最完美的監察體系的建立,保證了皇帝成爲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即使是躺在牀上,每天也能知道萬里之外發生了什麼。一旦有人想矇蔽皇帝,或者造反什麼的,錦衣衛會在第一時間行動,因爲錦衣衛的調動,任何手持皇帝手詔的都可以,而不是它的上級管理者。

名臣缺乏,尸位素餐者盈於朝野

萬曆十年,大明王朝偉大的改革家張居正病逝於任上,從萬曆十歲繼位以來,張居正和李太后,就對朱翊鈞進行了嚴格的教育。雖然這些嚴厲,都是爲了給明朝培養合格的君主,但是這些都被叛逆的朱翊鈞看作對他的冒犯。所以張居正去世後,他採取了瘋狂的報復和清算,將張居正抄家,家人發配,將太嶽公的改革成功破壞殆盡。在清算過程中,大力鼓動黨爭,對張居正重用的人才進行迫害貶謫。

自此以後,內閣大臣,不論是爲晉商代言的張四維、還是以和稀泥著稱的申時行,都是能力較差的首輔閣臣。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向外傳遞萬曆的旨意,違背皇帝的意思,進行自己勢力的培養,恐怕超過了他們的能力範圍,這樣的大臣,哪裏有能力架空萬曆呢。

朝廷財政困難,極度依賴內帑

明朝從嘉靖以後,其財政政策的先天不足就凸顯出來了,隨着戰事的頻繁,朝廷內外都開始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生活。萬曆初年,因爲張居正的改革,補充了明朝的財政,讓太倉庫有了存銀。但是隨着改革被破壞,又開始坐吃山空的日子。緊接着三大徵的發起,基本耗空了太倉庫,從此朝廷上下都盯着皇帝的內帑過日子。

有道是誰掌握了財權,誰就把住了天下的脖子,滿朝文武就指望着人萬曆的錢袋子活了,人家說啥你敢不聽嗎?想架空人家,先架空的是自己的飯碗。而且萬曆十七年後,看着日益虧空的財政,估計也是爲自己的年少無知狠狠地後悔了一把。同時看到這滿朝的蠢材,也是頭大得不行,索性眼不見心不煩了。即使躲進後宮,也是沒忘記解決朝廷財政危機,向天下各處派出礦監收取礦稅,補充內帑,緩解財政虧空。這一舉措肯定又是招來一幫文官逼叨,朱翊鈞索性根本不出來,不聽你罵。

從明初朱元璋就規定,天下的礦山歸皇帝內帑所有,但是隨着時代變遷,大部分被文官集團侵佔,皇帝甚至連礦稅都收不上來了。但是要解決財政問題,重開礦稅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辦法,但是卻最招罵,所以沒辦法,躲起來吧!萬曆朱翊鈞雖然混蛋,但是他卻並不是昏庸無能的皇帝,他不上朝,但是該處理的政務,都沒有落下,而且在解決財政赤字上,也是一直在想辦法,再加上朝堂也沒有出現有能力的權臣,自然無法架空皇帝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