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4.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和魏忠賢,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明朝氣數已盡,別說魏忠賢了,就是朱元璋從墳墓裏爬出來,也無法阻擋大明朝的滅亡,也無法延續大明朝。

每個王朝到了末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堆集起來,已經達到了無可解決的地步。這個不是一個人,或者換一個人就能夠妥善處理的。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魏忠賢

這是整個明朝皇帝制度,官僚系統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而且明朝的皇帝制度和官僚系統已經出現了問題,其已經無法進行良好運行了。

這就好比一臺機器,用了二百多年了,很多零件已經損壞,造成的是整個機器的老化,其已經不是換了一個零部件,或者換一個動力系統就能夠解決的。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換一臺新機器來。

明朝末年面臨的問題很多,皇帝制度出現了問題,官僚體制出現了問題,皇族宗室出現了問題,財政出了問題,土地稅收出現了問題,各種問題層出不羣,積累了兩百多年。

對明朝的問題我們一一粗略的說明一下,分析一下,就能看出其中的問題了。

首先說一說明朝皇帝制度的問題,明朝皇帝制度是從秦始皇一直傳下來的,到了明朝朱元璋在各朝各代皇帝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變。

朱元璋首先將皇帝的權力變大,以前皇帝是國家元首,而丞相是政府首腦。朝廷的文武百官,以丞相爲首,丞相有權力處置朝廷中的各種事務。

而皇帝只需要對丞相的處置進行判斷,同意了就執行,不同意就發回重議,當然丞相是要對皇帝負責的,是要聽皇帝的命令。後來皇帝任命新宰相的命令上,必須要有其他宰相的簽名,才能將整個命令生效。

宋太祖趙匡胤當了皇帝,爲了保持政局穩定,對後周的宰相沒有進行變動,等到他坐穩皇位,直接將後周時期的幾個宰相全部罷官,讓自己的心腹趙普當宰相。可是當時任命宰相的詔書需要有其他宰相的簽名才能生效,甚至顯得名正言順。

而趙匡胤一下子罷免了宰相,這個新宰相的任命就無法發佈,趙匡胤只好找了自己的弟弟趙光義簽署了命令,當時趙光義是晉王,還是開封府尹,還是侍中,也就是宰相了。

而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就相當於明朝皇帝不僅是國家元首,還是政府首腦。這樣一來,明朝皇帝就得自己處理各種朝廷事務,什麼事情都得親力親爲。

這種制度放在朱元璋身上確實沒有問題,朱元璋確實很勤政,也很能幹。再加上他沒有其他什麼癖好,所以他的時間都可以用在處理政事上。

問題就在於明朝就一個朱元璋,朱元璋之後的明朝皇帝對於處理政事,比朱元璋差遠了,好幾個皇帝幾十年不上朝。這種制度進一步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是卻不利於整個明朝的長治久安。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第2張

朱元璋

所以明朝又出現了一個官僚制度來服務於皇帝,那就是內閣大學士。因爲明朝皇帝一個人無法處理這麼多朝廷事務,只能諮詢一下內閣大學士,明朝的內閣大學士相當於祕書加顧問

最開始的內閣大學士品級不高,到了後來由於皇帝更加依賴內閣大學士,於是其品級就直接到了一品大員的身份,處理政事和以前的宰相有點類似,但是其權力就沒有宰相那麼大了。

但是明朝出現了好多昏君。比如明英宗,明武宗,還有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內閣就開始處理整個朝廷的事務了。

但是內閣都是由科舉出身的人擔任,逐漸形成了文官集團,這些集團更加保守,對外界的事務非常排斥,比如劉大夏就燒掉了鄭和下西洋的航海圖,而且在外交層面上,對蒙古部落進行互市也很排斥,導致在很多時候明朝和北面的蒙古部落關係緊張,蒙古部落爲了獲得生活需求,經常越過長城搶劫百姓。

還有朱元璋制定的明朝官僚的工資太低,給明朝官僚的工資還是不值錢的大明寶鈔,這就導致了很多明朝的官員貪污腐敗十分常見,各種貪污腐敗的花樣來壓榨大明百姓。

文官掌握了一部分權力,明朝皇帝就坐不住了,由於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明朝的武人勳貴集團被一網打盡,而文官集團沒有了對手。明朝皇帝爲了制衡文官,讓明朝數量龐大的宦官掌握一部分權力。

到了明朝末期,黨爭不斷,文官集團就有好幾個派系,比如最大的東林黨,還有什麼浙黨,投靠宦官的閹黨,當然還有和文官集團對立的宦官集團。

兩大集團之間互相掣肘,比如好多文臣武將的死亡都是由於黨爭,比如著名的袁崇煥事件,還有熊廷弼,趙南星等人都是死於黨爭。這樣的複雜的黨爭之下,朝廷的辦事效率就大大降低,幾乎無法處置明朝末年的事情了。

但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還不是黨爭,而是財政問題導致的,明朝正是由於財政問題,所以不得不加重收稅,結果交不起稅銀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了。

而明朝的基礎制度也跟不上社會發展了。比如明朝有很多戶口限制,比如衛所制度,很多人是軍戶,除非科舉考試才能改戶口,否則子子孫孫都是軍人。到了明末,由於政治腐敗,軍隊剋扣軍餉是常見的事情,明朝軍隊的戰鬥力自然就不行了。

由於明朝的文官集團勢力龐大,所以宋朝重文輕武的習慣也出現在了明朝,明朝武將往往地位低下,甚至很多鎮守邊關的將領不得不克扣軍餉軍餉來巴結朝廷的官員。

而明朝末年鎮守邊關的李成樑更加聰明,他弄了一個養寇自重的策略就在邊關幹了三十年,他養寇自重,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卻將努爾哈赤認作乾兒子。努爾哈赤最後在遼東起事,直接導致明朝後期不得不集中精力對付努爾哈赤。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第3張

從萬曆、泰昌、天啓、崇禎四朝,都爲了殲滅後金,動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萬曆派宦官到各地去搜刮銀子,而天啓重用魏忠賢強行收到商稅,而崇禎則直接聽了楊嗣昌的話四次加收了農民的稅收。

但是明朝的財政實際上並不是很好,明朝前期朱元璋通過發行紙幣大明寶鈔來維持整個朝廷的運行,和前期的開疆拓土。由於大明寶鈔是一種既沒有準備金,也沒有和金銀等貴金屬掛鉤。

從朱元璋開始大明寶鈔就已經開始貶值了。後來永樂時期,七下西洋,五徵漠北,編撰《永樂大典》,花錢的地方多了。大明寶鈔已經貶值的差不多了。宣德時期就跟紙差不多了,民間已經停止使用寶鈔用的銀子,到了正德年間就停止發行了。

寶鈔的發行讓明朝渡過了前半期,可是後半期就不好渡過了。因爲社會發展,各種既得利益集團已經形成了。尤其是是明朝宗室。

明朝宗室在纔不過朱元璋時期的二十多人,可是朱棣靖難之役後,爲了防止藩王造反,明朝皇帝搞了“養豬”式的政策來應對藩王,藩王宗室不僅領高工資,還不用工作,宗室人口直線上升,到了末期就有二十萬之多。

洪武九年定諸王公主歲 親王歲支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一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綿二千兩,鹽二千引,茶一千斤,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緞匹歲給匠料,撥王府自造。 靖江王歲支米二萬石,鈔一萬貫,餘物比親王減半,馬匹草料月支二十匹。

明朝萬曆年間,朝廷的每年收入不過四百萬石,而當時需要供養的藩王俸祿就達到了多達八百五十多萬石,幾乎是朝廷稅收的一倍之多。當然明朝朝廷對藩王也是打折扣的,主要親王的俸祿一分不少的發放。

比如崇禎帝當時財政緊張,但是對福王朱常洵的賞賜還是一分不少的發放了。還不算這些藩王在地方上擁有大量免稅的土地,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不僅是宗室,還有官員讀書人。明朝的官員和文人有一項特權免稅。就是讀書人考了功名就可以有土地免稅權。比如,秀才、舉人、還有官員,其免稅土地的面積是不同的。

有很多農民爲了免除朝廷的稅收,直接將土地掛靠在這些秀才舉人官員的名下,一般都是鄉里鄉親或者是親戚,所以其只需要向繳納租子就可以了,而向官僚繳納的租子有時候比朝廷規定的稅銀更少。因爲朝廷的稅收到明朝農民頭上那麼就不是規定的那個樣子了。

這樣的現象導致是大量的官員擁有大批的免稅的土地,而朝廷的稅收不變,那麼手中擁有土地的農民負擔就加重了。

明朝在萬曆時期爲了防止這種情況,張居正進行了一條鞭法的改革,給明朝續命幾十年,可惜張居正一死,人亡政息,其改革沒有貫徹始終到底。

張居正改革沒有推行下去的原因也是由於黨爭,很多利益受到損害的官員宗室紛紛反對改革。

崇禎年間,陝北發生了巨大的旱災,但是當地官員隱瞞不報,朝廷也沒有賑災,免除當地稅收,就是在災年官吏還在收取稅收,而百姓只能賣兒賣女,甚至吃草根樹皮過活。

後來,李自成,張獻忠就起義了。明朝在遼東干不過後金,讓後金不斷髮展壯大,而內部農民起義不斷,造成了兩線作戰的局面,最後被農民軍攻入北京城,大明滅亡。

魏忠賢如果不死的話 明朝真的不會滅亡嗎 第4張

農民起義

明朝到最後已經積重難返了,很多問題是系統性的問題,就算魏忠賢也無法推翻整個系統,就是朱元璋也是一樣的。明朝的系統性問題解決不了,什麼事情也幹不成,只能推翻重來。

但是推倒重來的事情,只能是農民軍李自成張獻忠的願望,也可能是清朝黃臺吉多爾袞的希望,他們願意幹,他們也幹了。不過是李自成和張獻忠不是清朝的對手,最終失敗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