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西湖三傑指的是哪些人?此人爲何能和岳飛、于謙齊名呢?

西湖三傑指的是哪些人?此人爲何能和岳飛、于謙齊名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西湖三傑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西湖三傑,分別爲宋朝的岳飛、明朝的于謙、明末清初的張蒼水。三位英雄均與杭州西湖結下不解之緣,故稱“西湖三傑”。在杭州西湖北山棲霞嶺麓,埋葬着南宋英雄岳飛和南山三臺山腳下的明代英雄于謙,兩處墓祠遙相呼應,如雙璧輝映,形成西湖南北兩處勝景,故清代詩人袁枚說:“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如果再算上張蒼水,又被世人譽爲“西湖三傑”。

對於西湖三傑來說,于謙和岳飛,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歷史人物。一方面,紹興六年(1136年),岳飛率師北伐,順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在岳飛北伐不斷勝利的時候,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誣陷入獄。1142年1月,以莫須有的罪名,與長子岳雲、部將張憲一同遇害。

西湖三傑指的是哪些人?此人爲何能和岳飛、于謙齊名呢?

另一方面,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于謙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明代宗即位,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打贏了京師保衛戰,挽救了明朝。當然,和岳飛一樣,于謙最終也被冤殺了。

相對於岳飛和于謙,明末清初的張蒼水,顯然要低調不少,也即很多人不太瞭解他的事蹟。以下,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歷史上的張蒼水。

首先,張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號蒼水,浙江鄞縣(今寧波市鄞州區)人,南明儒將、詩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六月九日,張煌言出生於浙江寧波府鄞縣一個官吏家庭。崇禎九年(1636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並考察騎射,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歎的。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年紀輕輕的張煌言,就展現出自己文武兼備的一面。

對於張煌言來說,雖然有報國之志。不過,明朝的滅亡,顯然不是他可以阻擋的。1644年李自成攻入明朝都城,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杭州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吏有的倉皇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但是,雖千萬人吾往矣,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清蘇鬆提督吳勝兆準備在蘇州起兵,他起事前聯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持。張煌言勸說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爲監軍,徐孚遠副之。於四月六日自岑江(即浙江舟山岑港)出發。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暴而大敗。

西湖三傑指的是哪些人?此人爲何能和岳飛、于謙齊名呢? 第2張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年)八月,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1655年),張名振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磯,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舟山。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江南一帶,南明抗清勢力的抵抗,無疑讓清朝十分頭疼。如果不是南明內部無法團結在一起的話,清朝能不能一統天下,恐怕要打上一個問號了。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1658年),永曆帝封鄭成功爲延平郡王,張煌言爲兵部左侍郎。同年清軍進至雲貴,鄭成功、張煌言進軍浙江,攻克樂清(今浙江溫州樂清)、寧海(今浙江寧波寧海縣)等地。順治十六年(永曆十三年、1659年),張煌言與鄭成功一起,爲牽制大舉向雲貴地區進攻的清軍,再次率義軍入長江作戰。對此,在筆者看來,張煌言等人的不斷襲擾,無疑讓清朝十分頭疼。所以,清朝選擇對張煌言進行了勸降。

清兩江總督郎廷佐一方面調遣水軍切斷張煌言義軍東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寫信向張煌言勸降。張煌言對招降書“拒不應”,爲擺脫困境,又率“餘兵道繁昌,謀入鄱陽湖”。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年),清軍直下雲南,終使南明永曆勢力。對此,在筆者看來,這對於南明抵抗勢力來說,可謂一個沉重的打擊。當然,對於張煌言來說,依然沒有放棄抵抗清朝的決心。

康熙皇帝即位後,清廷浙江總督趙廷臣乘張煌言義軍處境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不爲所動,並回信拒絕。義軍此時雖多次奮戰,然孤懸海上,被迫孤軍作戰,日漸勢單力薄。對此,在筆者看來,康熙皇帝即位後,清朝基本上平定了各地的南明勢力。在此基礎上,張煌言的抵抗,確實沒有太大的意義。換而言之,繼續和清朝大軍作戰,只會徒增傷亡,也有悖於當時的天下形勢。於是,到了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張煌言見覆明無望,在南田解散義軍,隱居海島不出。雖然解散了義軍,但是,張煌言並沒有選擇歸降清朝。

西湖三傑指的是哪些人?此人爲何能和岳飛、于謙齊名呢? 第3張

最後,康熙三年(1664年)七月十七日,清軍通過叛徒找到張煌言隱居地,夜半渡島,張煌言同部屬羅子木、侍僮楊冠玉等人都被清軍抓捕。到了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清軍殺害於杭州弼教坊。當他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擡頭舉目望見吳山,嘆息說:“大好江山,可惜淪於腥羶!”

對於寧死不降的張煌言,臨死前賦《絕命詩》一首。臨刑時,他拒絕跪而受戮,“坐而受刃”,時年僅四十五歲。監斬官見楊冠玉年幼,有心爲他開脫。楊冠玉卻斷然拒絕道:“張公爲國,死於忠;我願爲張公,死於義。要殺便殺,不必多言。”言罷跪在張煌言面前引頸受刑。對於張煌言來說,是在杭州一帶被清軍殺害的。所以,這也是他能夠和于謙、岳飛並稱爲西湖三傑的重要原因。

張煌言死後由鄞縣萬斯大等人與和尚超直收屍,並由張煌言外甥朱湘玉到總督衙門買回首級殯斂,並遵照他在《入武林》詩品所表示的願望,把他葬於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峯下,成爲與岳飛、于謙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英雄。換而言之,在生前,張煌言就將岳飛和于謙視爲自己的榜樣了。而就他的一生來說,也確實書寫了寧死不屈,忠貞不二的傳奇,這確實和岳飛、于謙的生平存在相似的地方。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高宗命錄前朝“殉節諸臣”,並加以褒諡和祭祀,雖然當初各爲其主,不過,張蒼水的忠誠,還是獲得了清朝的肯定。在此基礎上,張蒼水被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清廷對張煌言加諡“忠烈”,且將其牌位入“祀忠義祠”,得享定期供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