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林甫爲什麼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

李林甫爲什麼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李林甫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755年12月,唐朝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反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一場險些導致唐朝滅國的“安史之亂”就在於登上了歷史舞臺。

李林甫爲什麼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

後世在提及“安史之亂”的時候,往往還會說到一個人,那就是此前曾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的宰相李林甫。正是由於李林甫倡導的這一政策,使得安祿山等胡將趁機做大勢力,並最終發動了叛亂。所以很多人都將“安史之亂”的“黑鍋”扣到李林甫頭上,認爲他纔是一切禍事的根源。那麼問題來了,李林甫爲什麼要將大唐的邊疆重鎮全部託付給外族將領把守呢?難道他一點都預見不到這些將領反叛的可能性嗎?要解釋這個問題,還得從天寶(唐玄宗年號,742年正月-756年七月)年間發生的兩件所謂“陰謀”開始說起。

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唐玄宗已經越來越疏於政務了,國家的大部分事務都是李林甫說了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林甫纔是當時大唐帝國的真正操盤者。然而,唐玄宗雖然不想管事,但有人卻想管事,那就是唐玄宗的兒子、皇太子李亨。於是,太子和宰相之間的權力之爭就這樣開始了。

當時李林甫集團無疑是朝廷中最有勢力的一派,但太子集團也不弱,其中骨幹成員有左相兼兵部尚書李適之、掌管朝廷財政和運輸大權的韋堅(太子的內兄)、戶部尚書裴寬、刑部尚書裴敦復、隴右兼河西節度使皇甫惟明(太子的密友)。由於這兩個集團都將對方視爲死敵,因此雙方很快就在朝廷上打起了“擂臺”。

李林甫爲什麼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 第2張

746年,李林甫安排自己的親信楊慎矜向皇帝報告說太子與韋堅、皇甫惟明等人正在一起策劃發動政變。皇帝聽聞後立即派人調查。調查出的結論是什麼至今已無從得知了,但處理結果卻頗耐人尋味,太子李亨本人並未受到任何處罰,太子集團中的其他成員卻遭受重創。宰相李適之主動請辭,韋堅、皇甫惟明都被貶到外地。

然而事件到此仍未結束,不久後,李林甫又指控李適之、韋堅、皇甫惟明等人結黨營私,圖謀不軌。唐玄宗聽信了李林甫的一面之詞,下令賜死韋堅、皇甫惟明,李適之服毒自盡,大批追隨者被貶職流放。太子集團骨幹中唯一沒有遭受噩運的是裴寬,但經歷這番波折後,他決意遠離官場獻身宗教。李林甫和太子的這場對決以李林甫全面勝出告終。

李林甫爲什麼積極推行讓非漢人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 第3張

747年,李林甫又把新的目標盯上了一個叫王忠嗣的藩鎮節度使。王忠嗣是將門之後,他的父親早年戰死,唐玄宗將其收養在宮中長大。王忠嗣一直與諸王子,尤其是太子保持很密切的個人關係。從742年至746年,王忠嗣擔任朔方、河東兩鎮節度使,後來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整垮後,王忠嗣又接任了隴右、河西節度使。

王忠嗣鎮守邊關成績斐然,加上他在朝廷中又是偏向太子這邊的人,這就讓李林甫感到寢食難安。於是,他就利用唐玄宗對兒子的不滿趁機指控王忠嗣已私下答應太子幫助其登上皇位。唐玄宗聞訊後大怒,立即下令逮捕了王忠嗣。經過一番審訊,唐玄宗認爲對王忠嗣的指控沒有實據,但還是將他貶爲漢陽太守。

在經歷過兩次“陰謀”事件後,李林甫認爲讓那些在朝廷裏擁有根基的將領控制邊境藩鎮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爲他們完全可以憑藉手中的兵力做到裏應外合。於是,他向唐玄宗陳說了這種局面的危害,並提出讓非漢族將領擔任藩鎮節度使的好處,因爲李林甫認爲那些外族將領的野心只在軍事方面而不在政治方面。至於節度使會不會擁兵自重甚至發動叛亂,這在當時還不是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因爲不可能所有節度使同時造反,如果只是一地發動叛亂,那朝廷自然有足夠的力量對其進行壓制。

唐玄宗經過一番思慮後認爲李林甫的建議很有道理,於是唐朝的藩鎮節度使開始“大換血”。在此後幾年時間中,李林甫對這些手握重兵的外族節度使依舊有很好的掌控能力,即便如安祿山這樣擁有很強勢力的節度使,也對李林甫非常畏懼。

753年,李林甫病逝。他的邊境政策在繼任者楊國忠手裏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和實施,這才導致了朝廷對那些外族節度使逐漸失去控制。755年12月16日(農曆十一月初九),安祿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亂”就這樣爆發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