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類文史 >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利呢?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利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節度使初置時,作爲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從唐朝中期開始,節度使權力不斷擴大,並在安史之亂爆發,最終形成晚唐藩鎮勢力擴大,地方割裂的情況。唐朝藩鎮節度使是如何形成的?唐玄宗爲何要給節度使那麼大的權力呢?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利呢?

跟大多數王朝不同,唐朝是一個崇尚開疆拓土的朝代。在唐太宗時期,這一點尤爲明顯。天下剛剛安定不久,唐朝卻沒有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而是直接投入到對戰爭中。唐太宗堅信,主動出擊,纔是最好的防禦。當時的唐朝,擁有一支不遜色於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在草原戈壁中發起奔襲。所以,唐朝前期的對外戰爭,都取得不錯的成果。這也是唐朝沒有修建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國家實行的還是府兵制度。士兵在平時是農民,戰爭時拿上自己的武器和馬匹,奔赴前線。這些府兵一般居住在京師附近,遇到戰爭纔會徵集起來,站在結束後,則會重新解散。不僅士兵如此,他們的將軍也是這樣。當時這些軍隊的統帥,最初被稱爲總管,之後總管名稱被廢,改稱都督。

這是個實權的位置。那些分量重的大都督,可以掌管超過十個州府。後來李世民裁撤了內地都督,但邊地上的都督仍然保存。這是爲了適應當時開疆拓土的需要。但是,唐朝的疆域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展下去。他們開始轉變爲以防禦爲主,進攻爲輔的策略。爲了更好的應對契丹、突厥這樣的遊牧民族,唐朝的邊境不僅需要常駐軍,這些軍隊的戰鬥力、指揮反應的速度,都需要適應新情況。

可是,過去的唐朝邊防軍都是以幾百人爲主的小鎮爲單位。這種情況最大的弊端在於,他們無力應對敵人的大型侵擾。而如果敵人每次侵擾,都要從中央調遣軍隊,那肯定是來不及的。他們都是遊牧軍隊,等到京城軍隊出動後,他們早就離開了。唐朝就開始在邊境設立重兵屯守的軍鎮,交給授予使節的都督。這是一個古老的辦法。從周朝時期就已經產生,由某位使臣拿着代表朝廷的旌節出使四方,讓他們去負責某個專門的任務,任務完成後,交還旌節。

節度使的稱呼,最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已經出現。這個稱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節的都督。他們可以節制各路軍隊。不過,這還不是正式官職。直到唐睿宗時期,才正式由了節度使的官職。當然,這不是說節度使就取代了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有都督這一官職。所以,節度使一開始設立的初衷,仍是爲了保障唐朝邊境安全。

但是,隨着形勢不斷改變,節度使反而稱了唐朝最大的隱患。唐朝中期,土地中期土地兼併愈發嚴重,朝廷手上控制的土地變法,無法繼續授予府兵土地。再加上邊防軍隊的常駐,導致很多府兵難以得到輪換,久久不能歸家。時間一長,邊境逃散的府兵極多。爲了改變這一情況,唐朝只能放棄府兵制,改由募兵制。戰馬、裝備轉由國家提供。在盛世富饒的時候,這種增加的財政負擔還不是問題。

但在安史之亂後,中央朝廷收入銳減,募兵的事情,成爲各藩鎮節度使自己的事情。朝廷不僅不清楚節度使招募的士兵數量。而且,很多被招募的士兵,都是過去的流民,他們往往世代從軍。時間一長,他們對於節度使的忠誠,往往會高於皇帝。

而且,在安史之亂時,爲了讓各軍鎮抵禦叛軍,唐玄宗又廢除了採訪使,改由節度使兼任,增加了節度使的權力。唐肅宗的時候,天下仍是不太平,於是又效仿漢朝州牧的制度,讓節度使統管地方的軍政大權。這就使節度使掌握有軍權、財權、行政權、用人的權力。等到晚唐時,又有了世襲的資格後,終於成爲可以直接威脅朝廷,甚至是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

那麼,唐玄宗爲何要給節度使那麼大的權力呢?

自唐朝初期以來,朝廷就面臨着巨大的外敵威脅。吐蕃、突厥、奚、契丹等輪番上陣,不斷侵擾唐朝邊境地區。他們的做法如出一轍,基本上都是採用數千、上萬的精銳騎兵,向唐朝邊境發起突然襲擊。騎兵具有良好的機動性,使得他們來去無蹤、飄忽不定,讓唐朝軍隊疲於奔命。往往朝廷收到敵人進攻的消息後,進行戰鬥動員、運送糧草、集結軍隊,好不容易開到前線陣地時,敵人早已跑得無影無蹤了。

鑑於這種被動挨打的局面,朝廷開始在邊境重鎮駐紮常備軍隊。邊境重鎮的長官,就是節度使。由於朝廷不太清楚邊境的具體情形,所以由節度使負責招募軍隊。“好男不當兵”,願意到邊境去當兵的,一般都是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流浪漢和亡命之徒。他們以軍隊爲家,終身從軍,相當於職業軍人。節度使掌握着他們的生殺大權,他們對節度使有着很強的依附性。長此以往,節度使就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權力;軍隊也就變成了節度使的私人武裝。

唐朝的藩鎮節度使爲什麼會有那麼大的權利呢? 第2張

光是擁有一支私人武裝,節度使還不足以爲患。事實上,在唐玄宗以前,朝廷對節度使的權力還保持着有效約束,防止節度使坐大爲患。直到唐玄宗繼位後,給予了節度使兩個關鍵性的權力,一是財政權,二是行政權。在唐玄宗天寶年間,由於節度使無法有效解決後勤保障,影響了調動和指揮軍隊,降低了軍隊戰鬥力。鑑於此,唐玄宗把邊境防區的財政權交給節度使,節度使可以通過收取鹽稅鹽稅,或者販賣食鹽,來獲取收入,爲軍隊提供後勤保障。

同時,爲了減少行政官員對軍事行動的干擾,從唐玄宗時期開始,改變“節度使與採訪使”各“一人”的體制,變成節度使“一人兼領之”。以安祿山爲例,他在擔任范陽節度使時,還兼任河北採訪使、河北道採訪處置使等,軍政大權一把抓。擁有軍權、財政權、行政權這3把利器的節度使,在其轄區形成了一個“風雨不進”的獨立王國。皇帝也鞭長莫及。

當然,最可怕的還是安祿山。唐玄宗天寶時期,全國邊境地區共有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安祿山一人擔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威權之重,到達頂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唐玄宗之所以要賜予節度使很大的權力,實在是形勢所逼之下的無奈之舉。假如唐朝沒有面臨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外族的威脅,假如邊境地區都歌舞昇平、一派和睦景象,那就根本不需要在邊境地區駐紮常備軍隊,也就不會設置節度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