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武帝實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在當時有何影響?

漢武帝實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在當時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101年,漢武帝下達宣戰詔書。

沉寂了數年的漢匈戰爭,重新啓動!

可是,很快,漢武帝就發現:漢軍彷彿不記得怎麼跟匈奴人打仗了。怎麼打怎麼輸。

屢敗

漢武帝與匈奴進行了3次上規模的交手,結果:1次比1次慘。

第一次,漢武帝派李廣利率3萬騎兵出酒泉,沿着祁連山西進。

在擊敗右賢王后,李廣利在班師途中遇到圍攻,苦戰幾日,糧食耗盡,幾乎被盡。

幸有趙破奴率數百勇士殺出血路,漢軍才得突圍。

此戰,3萬漢軍,損失近2萬!

第二次,就是李陵的悲劇了。

李陵率5000步兵孤軍深入,遭遇匈奴圍攻。

儘管李陵奮勇作戰,擊殺匈奴甚重,但仍然覆沒!

第三次,燕然山之戰,敗得最慘。

漢武帝兵分數路進攻匈奴。

原本,進攻頗爲順利。

突然,因爲長安發生政治事件,李廣利企圖用大功來減罪,孤軍深入。

結果,在退到燕然山時,被匈奴截斷後路,遭遇圍困。

最後,李廣利投降!

屢敗之下,漢武帝只好給漢匈戰爭再次按下暫停鍵:不打了!

威武漢軍,怎麼突然打得這麼彆扭了呢?

匈奴學精了

這三次作戰的大致過程驚人相似:漢軍深入,退軍途中遭遇圍困,漢軍被殲或付出沉重代價後突圍。

看來:匈奴學精了。他們變得穩準狠,沉着待機,一出手就是奔着殲滅戰去的!

這是因爲:匈奴人摸索出了成熟的套路,屢試不爽。

當初,衛青、霍去病軍中有不少匈奴人,後來,這些人中有一些人回到了匈奴。

這些熟悉漢軍路數的傢伙給匈奴總結出了

一個屢試不爽的套路:

1、敵進我退+堅壁清野。

漢軍來攻,匈奴人先把婦女、牛羊向北遷徙,作戰部隊一面監視漢軍,一面避戰後退。

2、敵退我圍。

茫茫大漠,漢軍既找不到敵人,也找不到牛羊,完全依賴漫長、脆弱的後方補給,註定不能持久,必然後退。

漢武帝實行窮兵黷武的政策,在當時有何影響?

一旦漢軍後退,匈奴迅速機動,先佔據有利地形,圍困漢軍。

3、持續作戰。

過去,戰場離漢軍基地較近,即便匈奴人圍困漢軍,匈奴仍需擔心漢軍救援。

此時,戰場已經遠離漢軍基地,匈奴不必過於擔心漢軍後援。

因此,匈奴軍加強了持續作戰的訓練,培養出了長圍久困,打殲滅戰的能力。

匈奴,變得難打了!

戰線長了,漢軍續航能力弱了

匈奴人之所以能吃定漢軍,知道只要他堅壁清野則漢軍必退,是因爲:漢軍的續航能力不可避免的變弱了。

此時,漢匈戰爭的戰線已經推進到了漠北。

要知道,當初的漠北決戰,漢軍損失了十萬匹馬!而當時,衛青與單于決戰的戰場只不過是在大漠的北部邊緣地帶而已(霍去病部倒是比較深入)!

漫長的補給線,不但成本極高,風險也極高。

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可以在退卻的同時,分兵襲擾漢軍糧道!

因此,漢軍在深入後,既找不到敵軍,又找不到牛羊,而後勤系統又漫長而脆弱,怎能不退呢?

如此,在匈奴人的後退決戰戰法面前,漢軍一籌莫展,屢屢中招。

指揮系統問題大:將不能而君御。

對手強了,戰線長了,漢軍要取勝,對指揮系統的要求也就高了。

偏偏漢軍的指揮能力大幅減弱了。

當初,衛青霍去病都是難得的軍事天才,漢武帝放手任用,正是“將能而君不御”。

可是,同爲外戚,大漢的新任大將李廣利卻是庸才。

自徵大宛開始,李廣利已經充分證明自己並非良將。

匈奴的戰法是難對付,漢軍無功而返可以不怪主將。

但是,李廣利所率的漢軍主力,卻一次又一次陷入匈奴包圍,這就不能只怪敵人太狡猾了!

另一方面,或許是對新一代將領還不放心,漢武帝對前線的干預也多了起來。

在李陵出兵前,路博德曾上書,建議到春季再與李陵一起進軍。

結果,漢武帝居然憤怒地認爲李陵膽怯了,居然下令李陵率5000步卒孤軍深入!

結果,李陵這支彪悍的荊楚勇士,被悉數報銷!

中樞不穩

漢武帝后期,政局不穩,巫蠱之禍等問題嚴重影響着大漢的中樞神經。

漢代的前線將領,多與朝中人物有密切關係。朝中不穩,時刻影響着前線將領們!

在燕然山之戰中,墨菲定理生效了!

此前,戰事一切順利,李廣利擊敗匈奴軍,進據範夫人城,其餘各路也多取得勝利。

突然,長安上演了巫蠱之禍第二季,李廣利全家被抓了起來!

李廣利聞訊,先是企圖冒險立下赫赫戰功,以此救全家。

結果,冒險突進,遭遇圍困後,又降敵!

李廣利的這幾萬人,與其說是被匈奴所破,不如說是漢武帝送的禮物。

對其他原因的看法

對於漢武帝晚年戰敗的原因,歷來還有許多說法。

個人對這些說法有不同看法。

1、連年作戰損耗極大,漢軍的騎兵力量被削弱,戰鬥力下降。

個人看法:漠北決戰,漢軍損失十餘萬馬,損耗確實很大。

不過,就實際作戰而言,漢軍的騎兵力量不降反升。在燕然山之戰中,漢軍光騎兵就有17萬之多,規模比漠北決戰還要大不少。

因此,漢軍戰鬥力的削弱,並非在於士兵的戰力、裝備,主要在指揮系統。

2、漢武帝窮兵黷武,國力損耗大,影響了對匈奴作戰的能力。

個人認爲,漢武帝窮兵黷武,確實給國力帶來了巨大損耗,這也是漢武帝后來要及時暫停的原因。

不過,就具體作戰而言,漢軍一直打到阿爾泰山、燕然山,補給一直沒有出現大問題,補給能力比漠北決戰時還有不少進步。

所以,如果說連續用兵,使國力受損,確實如此;但說國力受損導致軍力受損,則還沒有。

客觀地說,即使漢武帝君臣在作戰組織上更完美一些,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以漢兵遠征漠北,對中原王朝來說並非明智之舉。

漫長的補給線,令帝國不堪重負,輕則傷筋動骨,重則根本動搖。

後來,東漢竇憲勒石燕然,將北匈奴趕出漠北,所用的是南匈奴兵;唐太宗掃蕩薛延陀,在漠北建立統治,所用的,多是突厥兵。

漢武帝以漢兵一味逞強,目標超出了中原王朝的承受能力,當然無功!但能及時及時暫停,休養生息,不失明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