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諸葛亮爲什麼點名要馬謖去守街亭?

諸葛亮爲什麼點名要馬謖去守街亭?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諸葛亮爲什麼點名要馬謖去守街亭?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東漢末年,混戰不休,在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兼併戰爭後,終於形成了三國鼎足之勢,自此魏蜀吳割據一方。

然而三國皆有一統天下之志。夷陵之戰後,蜀吳皆元氣大傷。劉備已故,蜀國由諸葛亮主政,爲完成匡扶漢室重任,經過幾年訓整,諸葛亮決定發動第一次北伐。

在駐守街亭這個關隘上,諸葛亮讓貼身謀士的馬謖擔任,後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軍令,擅自屯兵于山頂。張郃來襲,馬謖與王平分兵兩處,構築的防守遂被擊破。至此,糧道已失,間接地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

那麼,諸葛亮讓馬謖負責守街亭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呢?倘若馬謖守住街亭,能否讓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成功呢?

一、馬謖受任:蜀國人才的四個考慮

公元228年即魏明帝太和二年,伴隨着邊疆的嘯殺聲,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漸至拉開帷幕。

正面戰場上,趙雲、鄧芝等引一軍出箕谷作爲疑軍麻痹魏國,並放出煙霧聲稱主帥將要進犯斜谷,引得魏國大將曹真駐守郿縣。而中軍諸葛亮則自領大軍進兵祁山,欲一舉克之。但是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討伐中,諸葛亮爲何將街亭要道交給馬謖呢?

首先,馬謖此人前期表現得頗有才幹,諸葛亮亦爲其正名。

馬謖初以荊州從事跟隨劉備入川,曾經也擔任過成都令等職。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時候,馬謖就爲諸葛亮提出''攻城爲下,攻心爲上''的策略,頗得亮心。此後,馬謖多與諸葛亮商討軍機大事,彼此交心置腹,能隨意進出中機要樞,惹得旁人嫉妒羨甚。這次交給馬謖如此重任,能夠堵住旁人緋論之嘴。

其次,蜀國此時人才凋零,俊秀匱乏,諸葛亮給予其施展才能的機會。

遙想當初,蜀國所謂''五虎上將''(後人杜撰,實際並無此說法),一路開疆擴土,跟隨先主劉備創立蜀漢基業,何等風光。然而,此時''五虎上將''僅剩一子龍老將耳,悲夫嗟矣!而今,所堪重任者,唯魏延、廖化等零星幾人,後代未出,將星接連隕落。諸葛亮放眼望去,可信所用之人無幾,故而任用馬謖守街亭也是無奈之舉。

再者,諸葛亮或有意培養接班人。

熟悉三國的人必然瞭解到,在之後的幾次北伐中,諸葛亮纔有意培養魏國降將姜維,然而此時眼前的這顆明星馬謖,確耀人眼。

馬謖,出身名門,其兄馬良名氣最大,然而卻隕於夷陵之戰。爲了防範蜀國當地舊有士族勢力,不可能從蜀地原有人才堆裏尋找接班人。此時,諸葛亮垂垂老矣,倘若馬謖憑藉諸葛亮北伐逐漸培養名望和軍功,再交之重任,後續接替諸葛權力或有可能。

在安排馬謖守街亭之後,諸葛亮謹慎起見,後又讓王平輔佐之,再令高翔守柳城,魏延駐陽平關。諸葛亮層層疊疊上了幾套保險箱,只爲馬謖立功,不可不謂用心良苦。

最後,重用馬謖可起到制衡作用。

軍中老將中,唯有趙雲、魏延威望最甚,培養新人也可在軍權上制衡老將,給後輩立功之機,也是在保持人才供應鏈。倘若馬謖成功駐守街亭,糧道也可保住,後續諸葛亮可放手攻取隴右五郡,漢中亦可取矣。到時,馬謖可一步步委以重任,軍功名望可緩緩積累。

二、第一次北伐的理想藍圖

至於街亭,事關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勤糧道保障,因而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性。故而,戰略意義顯著。

那麼,不妨大膽假設,倘若馬謖自始至終成功守住街亭,順利阻擋張郃來犯,能不能讓諸葛亮北伐成功呢?筆者認爲,從感性理想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出現這幾種層次的''成功''。

諸葛亮爲什麼點名要馬謖去守街亭?

第一種情況,也是最理想的藍圖。

在馬謖守住街亭的情況下,後方蜀漢大本營的糧食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諸葛亮此時通過祁山,順利佔領隴右五郡應當不會太過困難(畢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久即佔領隴右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並趁曹魏還未反應過來,一舉拿下涼州,屆時再班師回防街亭,挫敗張郃,進而使得漢中連通隴右,直逼曹魏都城長安。

這時蜀漢領土差不多增加一倍,人口財富急劇增長,雖然此時魏蜀吳三國中魏國仍然最強,但是蜀國也擁有和曹魏決一雌雄的資本。(但是各方勢力總是平衡地發展,如果上述皆成爲事實,蜀漢實力暴漲,東邊的鄰居吳國會不會坐得住呢?會不會和魏國合作引兵來犯呢?)

第二種情況,諸葛亮成功拿下隴右五郡或其中的幾個郡,但沒有拿下涼州,此時曹魏關中地區軍隊和涼州合圍諸葛亮,雙方戰況陷入膠着。

打持久戰,於曹魏有利,畢竟魏國最強,此時諸葛亮或許會將隴右佔領地區人口遷移至蜀國本土境內,並完成撤退,並憑藉漢中蜀道和秦嶺等天險據守。雖然國土面積沒有增加,但是增加了人口,就相當於增加了財富和勞動力,也算北伐成功。

三、守住街亭,到底有多少意義?

然而,大國之間的戰爭,最終誰將取勝主要由綜合國力以及制度的執行效率、所處的周邊環境等因素綜合考量。

從人口數量、經濟實力、制度優勢、政權認同感、戰略縱深等因素來看,曹魏均在多方面勝過蜀漢。縱然馬謖守住街亭,蜀國在北伐中一時取勝,面對三國中複雜的平衡博弈,在曹魏未失關中、未傷根本的前提下,魏國在三國中仍然具有領先的綜合優勢,這注定了諸葛亮北伐必將難上加難的命運。

且話細道。從後來的歷史中得知,諸葛亮前五次北伐,皆是步步蠶食,即先打雍涼的一部分地盤,再謹慎運營。然而五次北伐都沒有完成既定戰略目標,僅有第三次北伐取得陰平、武都二郡(之後曹真便開始伐蜀,此次大戰規模堪比赤壁,史料未詳細記述,最終蜀國成功抵禦),最終隕落五丈原。糾合前後五次北伐,再比較首次北伐,會得知蜀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根本原因不在街亭矣,在乎國運。

政治上,劉氏集團入主川蜀,權力合法性有待解決,又蜀主劉禪昏昧,加之川蜀有多個派別力量反覆拉鋸,如益州派的李嚴黃權等,統治派的關羽張飛等,原劉焉派的吳懿 吳班等,多派矛盾錯綜複雜,短期內難以調和,故而諸葛亮也是藉由北伐來暫時轉移內部矛盾,以起到居中調和之用。

諸葛亮爲什麼點名要馬謖去守街亭? 第2張

經濟上,川蜀人口不足百萬,加之地形溝壑縱橫嚴重阻礙了其經濟的發展。軍事上,在諸葛亮建立起的''軍國主義政府''上,雖能暫時集中全國有限的力量,卻也反映了其民生軍事孱弱的根本面貌。

反觀曹魏,歷代統治者皆沿襲了曹操的優良治國政策。政治相對穩定,明君輩出(曹操 曹丕 曹叡皆是明君),且當作正統王朝自居,實行相對寬鬆的統治策略,頗得民心。經濟上,自實行屯田令以來,曹魏經濟獲得較大發展,生產力和人口數量獲得提高(三國時的經濟重心仍在關中長安洛陽一帶)。軍事上,在體量的加持下,東西北三線總兵力數十萬之衆(曹魏人口數百萬,保守估計五百萬,數倍於蜀)

綜合比較魏蜀兩國綜合實力及後續前景,可知,諸葛亮深知倘若和平發展來看,魏國必將繼續做大,逆勢北伐或有一線生機。馬謖守住街亭僅僅只是兩國戰事的微小一環,更遑論左右兩國時事力量。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曹魏準備不充分的前提下,的確先聲奪人,但終究是蚍蜉撼樹爾。

至於揮淚斬馬謖,也不過是歷史中的一個無奈。其實,諸葛亮早就清楚,一個馬謖決定不了大局,蜀漢想要恢復兩漢榮光,除步步饞食吳魏,爭取生存的時間和空間外,別無他法。只是,當最被看好的馬謖因此被斬之後,諸葛亮的淚花中除了痛惜,或許也有悲嘆自己“不得其時”、“復漢”大業後繼無人的感慨吧。

歷史的大勢告訴後人,魏國之後最終由繼承了曹魏衣鉢的西晉統一天下,這似乎也是曹魏的另一種勝利,劉蜀北伐的叫囂終究化作雄渾的樂章,在另一個更大的南北朝亂世重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