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朱允炆下落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場如何?朱允炆最後去了什麼地方?

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場如何,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僅明代時人們關於此事的記載,就有“數十百種之多”,其中收入四庫全書“存目”的也有二十多種,到底哪一種纔是真相呢?

朱棣的表面說法

朱棣作爲勝利者,登基當了皇帝,那麼他的說法,其實就是正史的說法。

史料之中,有正史和野史之分,正史爲官方編纂,野史爲民間文人編寫,總的來說正史相對權威性更高,野史的可信度要低一些。

但一旦涉及到皇家祕聞,往往正史的記載會很模糊,反而野史十分詳細。這是因爲皇家祕聞往往瞭解的人很少,也沒有刻意相互印證的資料,正史的編寫者對不確定的史實往往不會寫進去,所以就容易一筆帶過。而野史的作者往往是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到當時的情況,但經過層層傳遞,再加上不同作者的臆想增減,往往版本衆多。

按照中國古代修史的習慣,往往是後面的朝代給前面的朝代修史,比如《明史》就是清代張廷玉主編的。各個朝代其實自己也會記載自己的歷史,具體到明代就是《明實錄》,通常是有後一任皇帝給前一任皇帝編纂。這兩本都屬於正史。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繼位者是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明太祖實錄》應該是由朱允炆派人編纂,但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命人對朱允炆編寫的《明太祖實錄》進行了修改,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明太祖實錄》中是這樣記載朱允炆的結局的: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內侍數人而已,乃嘆曰:‘我何面目相見耶!’遂闔宮自焚。”

文中提到朱允炆時,不說“惠帝”,也不說“建文帝”,而是稱之爲“建文君”,可見一定是朱棣修改後的寫法。

按照這種說法,是朱允炆自己覺得沒臉見朱棣,所以纔在宮中燃起大火自焚,屬於“畏罪自殺”。

接下來的描寫更是體現了朱棣的高風亮節:

“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癡呆耶!”

朱棣的意思是,他聽說朱允炆自焚,趕緊派人去救,已經來不及了,只救出了屍體。他大哭着說自己本來是幫助朱允炆的,可朱允炆竟然自焚了,豈不是傻?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2張

但這種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對以後的史料編寫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因爲一個謊話必然要用無數個謊話來圓,所以在很多地方就不可避免的露出了馬腳。

在《明太宗實錄》中,朱棣的說法又變了一種。朱棣登基後,在給朝鮮國王的詔書上說:

“不期建文爲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這裏的說法,從“畏罪自殺”變成了“他殺”,是被“權奸逼脅”的結果。

一百多年後,萬曆皇帝朱翊鈞在文華殿與內閣大學士們交談時,說到了建文帝,《明神宗實錄》記錄了當時的情景。

明神宗問:“聞建文帝當時逃逸,果否?”

內閣首輔張居正回答:國史不載此事,但先朝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瞭解。至正統間,忽於雲南郵壁上題詩一首,有“淪落江湖數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覺其有異,召而問之。老僧坐地不跪。曰:“吾欲歸骨故園。”乃驗知爲建文也。御史以聞,遂驛召來京,入宮驗之,良是。是年已七八十矣。莫知其所終。

明代張廷玉編寫《明史》時,認爲朱棣的說法不可靠,但又沒有其他更確切的說法,於是只好含糊其辭地寫道: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

以上所說的史料,都是正史,可其中也有相互矛盾之處,所以大家對朱允炆的解決就有更富傳奇色彩的說法。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3張

野史的說法,普遍爲建文帝逃出了南京城

清代夏燮對張廷玉在《明史》中含糊其辭的說法非常不滿,他在《明通鑑》中寫道:

“既雲‘帝不知所終’,何以下文又有‘出帝后於火中’之語,未免上下矛盾。”

於是,夏燮進行了修改:

“上(建文帝)知事不可爲,縱火焚宮,馬後死之。傳言:帝自地道出,翰林院編修程濟、御史葉希賢等凡四十餘人從。”

明清兩代的文人學者認爲“帝不知所終”的大有人在,最爲引人注目的是史彬仲的《致身錄》及程濟的《從亡隨筆》。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4張

由於文言文太長,這裏就不引用了,直接給大家簡單用白話介紹一下。

建文帝瞭解金川門失守後,長吁短嘆,準備自殺,大臣們就勸他不如逃走,這時候有個太監跪下說,“太祖皇帝朱元璋駕崩前留下一個盒子,說有大難時打開,現在藏在奉先殿裏”。大家跑過去一找,果然找到了一個紅色的盒子,用兩把鎖鎖住。

打開盒子,裏面有袈裟、帽子、鞋子,還有一把剃刀,有三本度牒(相當於僧人的身份證明),白銀十錠。最下面是一封信,裏面詳細說明了從哪裏逃出,走什麼路線,最後在什麼地方會合。

神奇的是,這三本度牒上面寫好了名字,一名應文,一名應能,一名應賢。毫無疑問,“應文”就是給朱允炆準備的,於是翰林院編修程濟拿起剃刀給建文帝剃了發。大臣裏面恰好就有一個叫“楊應能”的,對應了“應能”的度牒,於是也剃了發。還有一名監察御史葉希賢說:“我的名字有個賢字,應賢肯定就是說我了。”也是也剃了發。

當時大殿裏有五六十人,都要跟隨建文帝,但人多了容易暴露,最後只有九人跟隨建文帝逃出南京,過了不久楊應能、葉希賢等十三人也到了,這樣一共是二十二人。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5張

以上這個說法,看起來帶有很強的傳奇色彩,卻並非不可能之事。朱元璋深知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勢必引起諸王特別是燕王的不滿,可能引發宮廷政變(他的遺詔不準諸王前往京師哭臨奔喪出於同樣的考慮),預先爲朱允炆安排退路,也在情理之中。

建文帝逃出之後,先是到了蜀地,而後又到了滇南,廣西,貴州等地,一直委身於各地的寺廟之中。

到正統五年,思恩知州岑瑛出行,有一名老僧當道坐曰:“我就是建文皇帝,遊方到了這裏,已經老了,跑不動了,請你把我的骸骨送回故鄉吧。”岑瑛大吃一驚,急忙將事情層層上報,到了皇帝朱祁鎮那裏,派太監去查看,結果還沒到,那老僧就死了。屍體運回北京後,“以壽終葬西山,不封不樹。”

就連明代人寫的史料中,也大部分認爲建文帝並沒有死,而是逃出去了,《皇明資治通紀》成書於嘉靖三十四年,鄭曉《吾學編》也成書於嘉靖年間,他寫的《建文遜國記》也持此觀點,由於篇幅較長,就不一一引用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原書。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6張

朱棣的真實想法

朱棣公開宣稱建文帝已死,當然是爲了體現他繼位的合法性,但實際上,他的心裏也不相信這一點,而是一直暗中派人尋找。

爲了找到建文帝,除去這個心腹之患,朱棣派了一名名叫胡濙的親信,以尋訪道教的張三丰爲名,遍行天下州郡鄉邑,但是一直沒有找到。

後來朱棣有聽說建文帝坐船出海逃亡了,於是又派遣身邊的宦官鄭和多次下西洋,名義上是爲皇家採買物品,其實還是暗中尋找建文,但依然沒有任何結果。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胡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胡)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而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明史·胡濙傳》

《石匱書》中也提到了胡濙查找建文帝的事情:

文皇(朱棣)益疑,遣胡濙巡天下,名訪張邋遢,又名搜遺書,遍行郡縣察人心。又傳建文在滇南,濙以故在楚湖南久。二十一年還朝。會文皇駐宣府,濙馳夜上謁。文皇已就寢,聞濙至,披衣急起召入,勞濙賜坐與語。

你看,朱棣是在睡着之後,瞭解胡濙來了,馬上起牀,召他進來,而且還賜座談話。可見胡濙來談的事非同小可,而此時胡濙已經在地方上逛蕩了好幾年,會有什麼如此緊急重要的事情呢?唯一的可能就是事關建文帝的下落。

孟森先生在《建文遜國考》中認爲,胡濙應該是找到了建文帝,但建文帝已經沒有復國的意思,所以胡濙特地回來向朱棣報告

不過,朱棣費盡心機,“遍行大索二十餘年之久”,始終沒有找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一直是一個謎 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裏 第7張

綜上所述,我認爲建文帝並沒有自焚於宮中,只是朱棣爲了讓自己登基稱帝顯得更合法,進而編造出來的一個謊言,這個謊言就連他自己都不信。且不說明清衆多野史筆記中,詳細記載了建文帝出逃的情況,就是在《明神宗實錄》中,內閣首輔張居正都親口說出建文帝“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的話,就足以證明。除了朱棣篡改的《明太祖實錄》之外,幾乎所有的史料都認爲建文帝未死,難道這些史家所記錄的都是“僞書”的荒唐言嗎?

我們有理由相信,明代野史關於建文帝逃亡生涯的記載,並非虛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