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宣宗登基後,在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明宣宗登基後,在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瞻基,即明宣宗,號長春真人,明朝第五位皇帝、書畫家,在位共十年。他是明成祖朱棣之孫、明仁宗朱高熾長子,生母是誠孝張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朱瞻基生於北平燕王府。幼年聰穎,深得祖父朱棣喜愛。永樂九年(1411年),冊立爲皇太孫,多次跟隨明成祖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明宣宗在位期間,採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經濟空前的發展,與其父明仁宗統治時期合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在書畫方面極有造詣。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終年三十八歲,廟號宣宗,葬於景陵。

爲政舉措

經濟

休養生息

朱瞻基統治的期間內,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坐皇宮九重, 思田裏三農”,這的確是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朱瞻基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的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朱瞻基派遣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的再次發生,還做有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宣德七年,還減免了因遭受水災的嘉興、湖州等地。宣德八年也減免了不少災區地區的賦稅。

朱瞻基統治的10年間,多次下旨爲民解困。宣德元年(1426年)七月,罷湖廣採木。宣德五年(1430年)二月,罷工部採木。宣德三年(1428年)十一月,錦衣指揮鍾法保請採珠東莞,朱瞻基不但沒有同意,還認爲他是想用這種擾民的事情爲自己謀求利益,將他逮捕入獄。他還多次蠲免稅額、積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殘疾和戶內無丁力者的匠籍。

明宣宗登基後,在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軍事

巡視北邊

明宣宗分別在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二十四日、宣德五年(1430年)十月九日至二十五日、從宣德九年(1434年)九月九日至十月三日進行了三次邊境巡邏。 [28] 其中寬河之戰中,明宣宗用數百鐵騎直驅前行,蒙古兀良哈部知道是皇帝親征,全部下馬拜倒在地請降,明宣宗將這些人捆縛抓獲,大勝而歸。由於“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明宣宗巡邏希望罷邊主和,瓦剌部的脫歡首領抓住機會,於宣德五年(1430年)密遣麥克零部落迎脫脫不花,宣德八年(1433年)被脫歡立爲大汗。脫歡以脫脫不花汗的名義統一安樂王、賢義王及和寧王所部,並聯姻忠順王,逐漸侵蝕明朝邊界。朵兒只伯、阿端只、猛哥卜花,乘間伺隙,爲明邊境患。

整頓軍隊

明宣宗在位時期,試圖清除軍中的腐敗現象,以大力建立文官統治。在歷次征戰中,貪污的軍官只動員窮人而向富人出售免徵券,在徵用物資時,向黎民百姓過分勒索。他們非法地使用士兵作爲自己的私人奴僕,侵吞他們的軍餉和口糧,扣發他們的冬裝。這樣的非法勒索和苛刻待遇敗壞了士兵的士氣,助長了開小差腐敗現象,進而破壞了整個軍事組織和嚴重地降低了部隊的戰鬥力。爲了清除這些弊病和恢復軍事組織的紀律,明宣宗從宣德元年(1426年)到三年(1428年)派出一批批的監察官員去視察和改進各省的軍事狀況。這些調查的一個目的是清查兵員花名冊,以確定各軍事單位實際的士等兵人數和所需的軍餉和口糧,從而清除貪污的主要根源。這類使命稱之爲清軍,從此成了御史們的正常任務。另外,朱瞻基在宣德三年(1428年)頒佈了關於徵兵和扣押逃兵的新規定,條款從8條增至19條;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他又增加了旨在清除營私舞弊的條款22條。儘管這樣關注,軍事組織繼續受到管理不當、士氣下降和缺乏戰鬥力等問題的損害。根本的原因似乎是軍屯未能給部隊提供糧食以及世襲的軍事制度中存在種種不正常的現象(對中國社會來說)。軍隊不再像在明成祖時代那樣經常征戰,戰鬥經驗很少。明宣宗老是對犯罪軍官寬大處理,這是促成以上通病的一個因素。

明宣宗登基後,在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第2張

外交

海外交流

明成祖時期,建立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臘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古裏官廠等貿易文化交流中心。”由於“自仁宗不勤遠略,宣宗承之。”宣德朝文化交流的海帆不再遠航,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看,海禁政策也帶來了很多遺憾。使明朝成爲一個被“”(四周都被包圍)的文明。如果沒有海禁政策及中國人航海事業的衰退,那麼中國人和歐洲殖民者的初步接觸很可能是在印度洋,而非東南亞。如果是這樣,那麼遠東和西歐文化圈的初步交融可能是另一番面貌。如果中國人接觸歐洲殖民者的前哨遠在印度洋,那麼中國人無疑更加從容。

鄭和出洋

朱瞻基登基後不久,明朝周邊的哈密回回、滿剌撒丁、占城、琉球中山、爪哇等數十國前來朝貢明朝,幾乎是每年都來。宣德五年(1431年1月),宣宗以以外番多不來朝貢爲由,命令鄭和再次出航。返航期間,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這也是最後一次下西洋。

宦官洪保從古裏前往麥加,王景弘在鄭和本人帶領艦隊主力回國後於九年(1434年)帶了一部分艦隊駛往蘇門答剌和爪窪。宣德八年(1433年)出現了海外使團前往北京的另一個高潮,其中15個使團來自南洋、波斯灣和東北非洲。

明宣宗登基後,在政治、軍事與外交方面有哪些成就? 第3張

安南政策

安南芒族人黎利(至少是高度芒化的京族,但他的早期支持者幾乎全是芒族人)反叛,屢次打敗官軍。黎利請示朝廷,請求重新立陳氏之後爲安南國王。朱瞻基認爲國中疲憊,遠征無益,於是答應了他,冊封陳暠爲安南國王,宣德三年罷徵南兵。後來黎利篡奪陳暠之位而自立爲王。派人入朝納貢謝罪,請求皇帝冊封羣臣。有人請求皇帝討伐黎利,朱瞻基不許,冊封黎利爲安南國王,自此以後朝貢不絕。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