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鴻章曾斥日本:地小人寡無法和清朝相抗衡?

李鴻章曾斥日本:地小人寡無法和清朝相抗衡?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歷代琉球王都向中國皇帝請求冊封,正式確定君臣關係。這種關係延續了整整五個世紀。琉球王國的官文、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裏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中央政府迅速接過薩摩藩當年三千人掠奪琉球的行爲。但是,由於當時力量還不夠強大,日本還不得不顧忌琉球的宗主國——中國。日本這時打的主意是攻臺奪地,如果拿不下來,至少讓國際社會認可琉球是日本的藩屬。

在進攻臺灣前,日本策劃了一系列外交陰謀。首先,暗中將琉球國改爲日本的藩屬,切斷與中國的關係;其次承認“琉美條約”,爭取美國承認琉球是日本領土。最後爲了探實中國對琉球和臺灣的底線,柳原前光以琉球事件爲由,拜會總理衙門的大臣,得到毛昶熙殺人者爲“外化之民”一說。日本人如獲至寶,認爲“外化之民”就是不歸中國管轄的外民。日本可以代琉球向臺灣討回公道。

李鴻章看出了日本人的險惡用心,知道日本人這是在爲攻打臺灣尋找理由。但是,他認爲,日本目前的實力還不夠,不會立即採取行動。李鴻章哪裏知道,日本早就做好邊談邊打的準備,暗中興“不義之師”想奪取臺灣。

李鴻章曾斥日本:地小人寡無法和清朝相抗衡?

李鴻章的外交還有一個特點,強調一個“理”字。“理在我,我不怕。”李鴻章認爲臺灣人殺琉球人是“其曲在我”,雖然他已經做好了兵力部署,但是他希望列強出來調停。但是,在這個問題上列強因爲“同病相憐”,開始是同情日本人的。加上一般西人還糊塗地認爲琉球歸日本人管轄。因此開始的調停並不順利。另外,以前一直避談的一個原因是琉球王急來亂投藥,他竟然去找了日本人。《紐約時報》1872年10月24日有篇來自於舊金山的消息說“琉球王派遣使者前往江戶,試圖在報復措施上求取援助”。

日本等了多時的機會到了。1874年5月7日,日本乃在“清國無法處理此等情事”的幌子下,派三千六百人在陸軍中將西鄉從道指揮下在臺灣琅喬登陸,殺臺灣三十多人。這才震醒了李鴻章。朝廷於1874年5月14日派沈葆楨前去臺灣。後又命沈葆楨爲欽差大臣。李鴻章在臺灣佈置了一萬兵力,甚至將淮系提督唐定奎部銘軍槍隊6500人由輪船分批航海赴臺,“稍壯聲援”。清兵奉李鴻章的命令按兵不動,給日本以威懾。

日本人登陸臺灣後,不熟悉地形,又水土不服,還經常受到高山族人的襲擊,傷亡病死者三分之一。這樣,日本重新回到談判桌上了,7月中旬派柳原前光與李鴻章會談。李鴻章指斥日本“大丈夫做事,總應光明正大。雖兵行詭道,而兩國用兵,題目總要先說明白,所謂師直爲壯也”,“中國十八省人多,拼命打起來,你日本地小人寡,吃得住否?”。他還擔心日語翻譯鄭永寧“傳話不清”,特地取案上紙筆大書曰:“此事如春秋所謂侵之襲之者是也,非和好換約之國所應爲,及早挽回,尚可全交。”

出乎意料的是,日本的出兵卻引起英、美爲首的列強幹涉。因爲他們擔心中日之戰將影響他們的資本輸出和經濟活動。他們指責這是違反國際公法的行爲,並說這次出兵將不會被國際社會承認。這時美國駐日公使一職已改由約翰·賓翰擔任,他對日本的行爲改採強硬姿態,並追隨英國的做法,禁止任何美國人和美籍船參與此項出兵計劃。

在英、美等國壓力下,在中國萬人大軍的嚴陣以待下,日本沒敢輕舉妄動。中日之間也沒有直接發生衝突。最後在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的斡旋下,1874年10月31日中日雙方簽訂《北京條約》,內容如下:一、日本國此舉爲保民之義舉,中國不得認爲有錯;二、所有遇害難民的家屬,中國必須給予撫卹銀兩,日本在臺建築及所修道路,中國願留自用;三、兩國永爲罷論此事,中國當設法管束臺灣生番,以保難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