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同時進入文廟與武廟的杜預在文學與武事方面分別有哪些成就?

同時進入文廟與武廟的杜預在文學與武事方面分別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今天本站小編來說說杜預的故事。

如果讀者朋友們讀過《舊唐書·杜甫傳》會記得第一句是說:“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的祖籍是襄陽,其實也就是他祖先杜預長期工作生活的地方,荊州刺史的軍鎮所在地。杜甫曾經不無驕傲地說:“詩是吾家事。”頗以自己家族的文章儒雅之風爲驕傲,這當然直接說的是杜甫的祖父唐初大詩人杜審言。其實杜預雖然常年習任武事,也頗有文章儒雅之風。

杜預在羊祜去世之後,接任其爲荊州刺史、鎮南大將軍,全權掌握對東吳作戰的大局,然而杜預“身不跨馬,射不穿札”,雖然明於軍事,卻喜好經書文學,尤其在東吳平定立功之後,天下晏安,就更加耽玩史籍,著書立說,尤其酷愛《左傳》,以爲其中有天下興亡的道理。當時有個叫王濟的,擅長相馬,有個叫和嶠的,喜歡聚斂錢財,杜預常常取笑他們,說“濟有馬癖,嶠有錢癖”。這話傳到武帝耳朵裏,武帝也來打趣,就問杜預:“你說他們一個有馬癖,一個有錢癖,不知道愛卿你有什麼癖好?”杜預回答的更妙:“臣有《左傳》癖。”果然是愛得深沉。

同時進入文廟與武廟的杜預在文學與武事方面分別有哪些成就?

爲了自己的《左傳》癖,杜預還專門爲其作註解,寫了一本《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參考衆家譜第,謂之《釋例》。杜預到底是將軍,而且喜愛其中的興亡道理,對文采不甚看重,正是孔子說的“質勝文則野”,西晉我們知道,太康文學那都是以華美綺麗相高尚的,當時人看到杜預的這本《左傳集解》文章質樸,都不太看重。只有祕書監的摯虞大加稱賞:“昔日,左丘明爲《春秋》左傳,是爲了註解而已,但是因爲寫得好,《左傳》反而單行起來不與《春秋》合併。如今,杜元凱的《釋例》本來也是爲了註解《左傳》而寫,但依我看,杜元凱的發明隱微,何止於《左傳》?將來必定也可不依附而孤行。”

應當說,摯虞的欣賞是對的,《左傳》後世多少注本,惟杜預所注通行至今,流傳最廣,學者允爲最佳。順便說一句,這位摯虞同學也是個了不得的學者,他的《文章流別論》也是古代文學理論著作的里程碑作品之一。

關於武事,我們都知道杜預是最終平定東吳、統一中國的大將軍,功業不可謂不大。不過我們這裏想要澄清一個歷史小誤會。熟悉杜預的朋友可能知道,他在歷史上還有個響亮的別名,叫“杜武庫”。雖然杜預軍事成就很大,但“杜武庫”這個稱號可不是褒揚杜預能征慣戰的,而是人們對杜預處理政務贊襄朝務的國家治理水平的讚揚。所謂“武庫”,也就是無所不包、樣樣都行的意思。

同時進入文廟與武廟的杜預在文學與武事方面分別有哪些成就? 第2張

杜預沒去荊州以前,在朝任職七年,推動了西晉王朝多方面的政務革新。禮制上,元皇后去世,建議恢復“皇太子宜復古典,以諒闇終制”,褒揚傳統的孝道。律令上,杜預和賈充等人一起制定了新的律法,成書之後,杜預爲之註解,皇帝下詔頒行天下。曆法上,杜預因爲當時所用曆法舛錯很多,不利於農事,奏表上《二元乾度歷》,又行之於世。儀制上,周代君王廟中會有欹器,就是放在君王座位右邊的一種傾斜容易傾覆的盛水之器,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以此可以爲君王警戒提醒,一秉大公。這種儀制到了東漢御座上都還有,但漢末喪亂就再也找不到了,後世人也不再做得出來。杜預覺得欹器確實有諷諫君王的作用,於是遍查書籍,自己再親自動手,把欹器再創制出來了,奏上皇帝,朝野都嘉尚其行。農事上,杜預也曾針對蝗災、霖雨等延誤農事,而上疏詳論,切中肯綮,被記載在《晉書·食貨志》。等等之類,不一而足,可知杜預的實際政務水平也是很高的,而且還算個多面手,怪不得被稱讚爲“杜武庫”。

同時進入文廟與武廟的杜預在文學與武事方面分別有哪些成就? 第3張

杜預可謂儒家理想下的賢臣,題目稱其爲“科舉的發明者”,是源於《晉書》裏的一段記載:“今科舉優劣,莫若委任達官,各考所統。在官一年以後,每歲言優者一人爲上第,劣者一人爲下第,因計偕以名聞。如此六載,主者總集採案,其六歲處優舉者超用之,六歲處劣舉者奏免之,其優多劣少者敘用之,劣多優少者左遷之。”

不過,此“科舉”非彼“科舉”,不是那個我們熟悉的科考選官的制度,而是官員課考制度,所謂“三年一小考、六年一大考”嘛,就是看官員是否稱職。杜預針對當時課考的弊端,提出了新的課考制度的設想,就是不要三年、六年一考,這樣很容易通過賄賂等矇混過關,而一年一考然後以六年爲單位查看每年的情況,計其優劣總數而定升遷,更容易避免“貴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公正局面。應當說,杜預的設想是更合理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