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此人能力堪比蕭何,卻因爲這件事在軍中失去威望

此人能力堪比蕭何,卻因爲這件事在軍中失去威望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鄧禹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是東漢初年最著名的軍事家之一,被光武帝劉秀視爲東漢之“蕭何”,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定河北,平關中”,頗受信任,年僅二十四歲就受封爲酇侯,官至大司徒

此人能力堪比蕭何,卻因爲這件事在軍中失去威望

但在班固的《後漢書》中有一句話,說鄧禹“威損栒邑,兵散宜陽”,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鄧禹“威損栒邑,兵散宜陽”對我們後人又有何啓示呢?

“威損栒邑”發生公元25年,當時,赤眉軍已經攻下長安,而鄧禹則率部進入夏陽(今陝西省韓城東南)。

在夏陽,鄧禹的手下都勸他應趁機率部去攻打長安,鄧禹卻認爲:自己的部衆雖多,但真正能打戰的太少,且無後援糧食。而赤眉軍剛剛攻下長安,士氣正盛,手中有錢有糧,“鋒銳未可當”。

同時,鄧禹對赤眉軍還做出了自己的判斷,說赤眉軍“盜賊羣居”而無長遠之謀劃,雖然攻下長安,但日子一久,內部必定生亂,不會長期佔據長安城。

因此,鄧禹決定“休兵北道,就糧養士”,靜待赤眉生變。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鄧禹於是引軍北至栒邑。

此人能力堪比蕭何,卻因爲這件事在軍中失去威望 第2張

栒邑位於今天的陝西省中部,咸陽市以北,古稱豳,秦孝公時置栒邑縣,秦、漢時期沿襲了這一稱呼。

鄧禹的想法是好的,只是這樣一來,收復長安、平定關中的時間顯然就要大大推後。

這是劉秀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他給鄧禹下了一道詔令,要求鄧禹儘快收復長安。劉秀在詔令中說:"司徒,堯也;亡賊,桀也。長安吏人,遑遑無所依歸。宜以時進討,鎮慰西京,系百姓之心。"意即讓鄧禹要抓住機會攻打長安,以獲取長安官民的心。

但鄧禹仍然堅持己見,自統主力去平定北地,另派軍去攻打上郡諸縣,而讓將軍馮愔、宗歆留守栒邑。

令鄧禹始料未及的是,馮愔、宗歆二人在留守栒邑期間,卻因爭權而打了起來。結果馮愔不僅殺了宗歆,還率部去攻打鄧禹。

此人能力堪比蕭何,卻因爲這件事在軍中失去威望 第3張

鄧禹無奈,派人問計於劉秀。劉秀問使者,馮愔最要好的人是誰?使者說是護軍黃防。劉秀推斷馮愔與黃防一定不能久和,於是派遣尚書宗廣去招降黃防。

一個月後,黃防果然抓住馮愔,率領其部衆歸罪。馮愔到洛陽,劉秀赦免不殺。

因爲這件事,鄧禹在軍中的威望嚴重受損,故班固在《後漢書》中才有鄧禹“威損栒邑”之說。

鄧禹之所以會“威損栒邑”,至簡以爲,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在赤眉軍攻下長安後,鄧禹採取了避其鋒芒的策略。鄧禹採取這一策略,固然有其不得已的客觀原因,從軍事角度上說也是正確的。但遺憾的是,鄧禹的軍事正確卻是以政治正確爲代價的。

當時的政治正確是什麼?就是聽從劉秀的指揮,率部攻打長安,以獲取長安官民的心。

然而,鄧禹卻置這些政治正確於不顧,不聽領導的意見而堅持己見,“休兵北道,就糧養士”。這不僅讓軍中的將士誤認爲鄧禹“膽小如鼠”、“欺軟怕硬”,從而有損他在軍中的威望,也讓一向對他期望頗高的長安官民和劉秀皇帝大失所望。

二、鄧禹讓馮愔與宗歆留守栒邑,結果造成了馮愔與宗歆爭權內鬥。這說明鄧禹不善用人,至少在用人調度上出了問題。同時,馮愔與宗歆因爭權而內鬥,也說明了鄧禹極有可能御下無方。

無論是用人調度還是御下能力,都是軍中統帥所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質。鄧禹在這兩個方面都出現了問題,在軍中自然會被人低看一等,從而有損他在軍中的威望。

三、在處理馮愔與宗歆內鬥這件事上,鄧禹很有可能拉偏架,處置不公。這一點,我們從後來馮愔被抓到洛陽卻被劉秀免了死罪就可見一斑。如果馮愔有錯,劉秀豈能容他?又怎會免其死罪?唯一合理的解釋是,鄧禹在處理馮愔與宗歆內鬥的事情上不太公平,所以才導致了馮愔帶兵去攻打鄧禹。劉秀知道馮愔無錯,鄧禹有過,故免了馮愔一死。

總之,鄧禹不聽領導正確的意見,終於犯下了嚴重的政治錯誤,“威損栒邑”。所幸鄧禹遇到的是較爲開明的君主劉秀,否則,單憑他這次不聽指揮的糟糕表現,只怕也要前途盡毀了。

而從鄧禹“威損栒邑”這件事來看,想要成爲一名成功的統帥或領導者,不僅要善於識人、用人,處事公平,考慮問題還要儘量周全,要顧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得失,在與競爭對手進行競爭時,既要採取正確的手段和策略,也要考慮此手段和策略所造成的其他影響,不能僅僅以戰勝對手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