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神宗在位三十年爲什麼不接見外臣?

明神宗在位三十年爲什麼不接見外臣?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政權,在明朝發展的幾百年間,國力經歷了由盛轉衰的變化。這與明朝皇帝有着密切的聯繫。如果說要論明朝皇帝的奇葩程度,

可以說是一個比一個奇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明神宗在位執政期間三十年不上朝,不接見外臣。這很難不讓人認爲這是一個消極怠工的君王,但爲何卻說他精於朝政呢?從當時的時代政策進行分析,不難發現,

即便是三十年裏沒有接見過外臣,但此時的明朝一切依舊運轉得非常好。

而且從一些證據方面分析發現,明神宗並不是一個消極怠政的君王,相反,這是一個有着大智慧的皇帝。在他執政期間,沒有宦官擅權、沒有外戚專政、也沒權臣攬政,到底是怎麼怠政了?

明神宗在位三十年爲什麼不接見外臣?

明朝皇帝集權措施的完善,權力依舊掌握在皇帝手中

(1) 因立太子的問題,嘉靖避居內宮、不見外臣

在明朝的歷史當中提起明神宗,大家或許不是很熟悉。但是提起萬曆皇帝卻是非常的熟悉,這位皇帝在位幾年以後,便躲進了深宮之中、不見朝臣。

而引起這一事件的便是號稱國本的太子之位爭奪戰。

公元1586年,當時因爲立太子的事,身爲皇帝的明神宗和當時的內閣大臣爭論起來。

在當時就因爲這個問題,以至於引發朝堂大戰。

然而,這一事件經歷了好長時間都沒有解決,但是那些忠心耿耿的那個大臣卻並沒有放棄、堅持上書,這就引發了明神宗的厭惡。

直到公元1601年,在相隔15年以後,最終立太子的事情才真正解決。正是因爲這一事件的爆發,引得了當時的明神宗內心極爲不滿。

大陳健是以後明神宗就開始退居朝堂,避入深宮當中。

在史書的分析當中,正是因爲立太子事件中,明神宗認爲,正是因爲自己沒有權利無法決定太子之位的人選,所以選擇了不理朝政、當個太平天子。

但是這僅僅只是表面現象,對於當時的明神宗來說,避入後宮、不理朝政,正是爲了看清當時朝廷的現象,

這一位有着遠見卓識的皇帝不可能置一個至高無上的皇帝寶座於不顧。

在避入後宮以後的明神宗便通過那個和司禮監的手來管理朝政,說他怠政的更是無從談起。

(2) 借內閣、司禮監之手管理朝政,怠政無從談起

明太祖在廢除了宰相職權以後,

便開始設立內閣以幫助自己處理政事。

經歷了明朝數代皇帝的發展以後,明朝時候的朝政裏大多數事情是由那個進行裁決以後上奏皇帝批准的。

因此,自從明神宗不上朝以後,但是國家大事依舊交由內閣審理,想出裁決辦法以後再上奏皇帝批准。

因此,在明神宗決定不理朝政的時候,但是這些內閣大臣依舊發揮着它的重要作用,

皇帝只需處理決定好以後的事情進行批示而已,

並不存在不解決朝政的事情。

不僅如此,在明神宗時還設立了一個司禮太監的職位。那個司禮太監主要是幫助皇帝,對內閣想好的裁決進行批示。正是在明神宗在位期間,這些司禮秉筆太監能對於內閣大臣上奏的票擬進行批紅。

但是這些決定是在明神宗的授意之下完成的,

因此,在明神宗期間,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收回原來在內閣手中的決策權,同時將當時的全國大小事交給了自己來處理。

但是在外人看來,此時的明神宗是不理朝政的,

而是將權力交給了內閣和司禮監。

但是事實上卻是明神宗通過內閣司禮監這兩個機構,將朝政中的大小事宜自己一手抓。

不僅如此,在明神宗在位期間,內閣和司禮監兩個機構相互制衡,最終的權利依舊集中於皇帝身上,

並沒有產生宦官擅權的事情。

不僅如此,明神宗還是一個極爲懂得制衡之道的君王,在他在位期間通過不理朝政方式在一定程上縱容了黨爭行爲的發生,但是最後通過黨爭的相互制衡,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明神宗時期,雖黨爭嚴重、但最後依舊集權於皇帝

在明朝時候與一些官員因爲出生於不同地區,經常會因爲地域文化的問題產生衝突,

其中最爲明顯的便是南方出身的官員和北方出身官員之間的不同。

他們因爲所接觸的文化之間存在着地域差異,他們經常會因爲地域差異的問題,形成自己的黨派。

這些不同黨派之間又會產生激烈的矛盾,

在明朝時,由於統治者有意識,無意識之下推動了不同派系的黨派之爭。

在明神宗在位期間,便出現了一個新的黨派。這些東林黨人在對明神宗的一些政策經常發表了非常多的言論,而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展以後,這些進入官場逐漸形成所謂的東林黨。

他們圍繞着自己的利益,在朝廷大使方身上積極爭取話語權,

但是這是明神宗所不允許的一家獨大現象。

明神宗在位三十年爲什麼不接見外臣? 第2張

爲此,他扶持了另一個以齊楚浙江等地爲成員的反對派。這些人和東林黨人之間相互

攻訐

、詰難,於是長達數十年的東林黨爭事件由此發生。

從公元1593年開始,這兩派的人士便圍繞着科舉、國策考察的各個方面的政策進行相互批駁。

但是這一畫面恰好是明神宗樂見其成的。

因爲這兩派人士之間相互詰難、批駁,這就使得他們並沒有心思在爭權奪利身上,儘管會有權利的爭奪,但是最終的決定權依舊掌握在明神宗自己的手裏。

不僅如此,明神宗除卻利用這些黨派之爭來進行集權統治以外,

還將國家治理的基礎——財政大權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心裏。

對於政權有着深入理解的明神宗,哪能被簡單理解爲怠政的皇帝呢?

明神宗:幕後的財政大臣,全國財政依舊緊緊握在手裏

明神宗在位期間,他更是將國家的財政人士權力牢牢抓在了手裏,這就限制了權臣通過安插黨羽、謀朝篡位。

在明神宗在位期間,中國的商品經濟出現了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

由於這一原因,明朝此時的經濟已經是在當時世界佔據前列的位置。爲此,在這個國家裏掌握了財政大權,

可以說是掌握了國家的一條經濟命脈。

對於當時的情形,明神宗看的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在親政以後,他開始向各地徵收更多的稅負,並且他架空了當時的戶部尚書,將每一份各地方上繳的財政報表都進行了親自查閱。

通過這一方式,他將國家的財政大權牢牢握在了自己的手心裏,

當時的戶部尚書也只是作爲一個傀儡而存在。

不僅如此,明神宗在位期間更是勇於斂財,增加了國家收入。但是這些錢財並不是體現了明神宗的吝嗇。

相反在位期間,他通過這些稅收進行了相關的水利建設和軍事化支出,爲治理社會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是因爲有了這些財政收入的擴大,明神宗在位後期自然災害頻繁,

國家爲此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以穩定社會、發展民生。

而明神宗之前的斂財行爲無疑是一件非常明智的舉動。不僅如此,掌握了財政大權的他,更是雄心勃勃;針對外來侵略,他將祖宗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理念貫徹到底。

發動"萬曆三大徵",一位精於朝政的皇帝躍然紙上

明神宗在位期間,明朝爆發了三次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通過朝鮮、侵略明朝。

這個時候的明神宗派遣麾下大將徹底打退了豐臣秀吉的軍隊,並且再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以後徹底打服了日本軍隊。而在之後蒙古的韃旦人爲滿足自己的野心,又發動了寧夏之役。

當然,明朝皇帝對於這些侵略的外族向來從不手軟。之後明神宗派遣軍隊、

花費鉅額的經費支出徹底征服了這些韃靼人

,並且平定了這一場叛亂。

而在之後,明朝內部又發生了叛亂,這錢叛軍企圖分割城池自立爲王,當然明神宗並不能慣着他們的骯髒作法,他迅速派遣軍隊鎮壓這些叛亂地區,將帶頭作亂的人盡數誅殺。

這三次戰役號稱萬曆三大徵,試問如果是一個消極怠政的昏庸皇帝又如何能夠迅速做出決斷,平定叛亂、維護國家安穩。

因此,

明神宗在位期間三十年不上朝、不理政事,也是爲了穩固自己的統治做準備,

此時他更如同收起了獠牙的老虎。一旦有危機事情發生,勢必會與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之扼殺在萌芽當中。

結語:

在明神宗在位期間,一系列的政治措施都體現了這一皇帝並沒有消極怠政;相反,一切權力依舊掌握在這位幕後皇帝的手中。

而且他在位期間並沒有發生宦官擅權、外戚專政、權臣攬政的行爲,恰好證明了這一皇帝在位期間的精明做法。

任何一個登上帝位的皇帝都不是吃乾飯的,

歷史上對於明神宗的評價,可謂是片面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