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宇亮生平簡介,爲什麼被罷免首輔之職?

劉宇亮生平簡介,爲什麼被罷免首輔之職?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7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宇亮,字季龍,號蓬玄,綿竹人。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歷任吏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居翰林。宇亮短小精悍,善擊劍,崇禎十一年(1638年)六月,代爲首輔。

劉宇亮出生於官宦世家。祖父劉夔,好義樂施,有“劉菩薩”之稱。父劉延齡,曾先後任湖廣嘉魚和南京宣城兩縣教諭及雲南歸化縣令,剛正廉潔,政績顯著,離任回鄉時當地鄉民依依不捨。劉延齡忠孝傳家,教子甚嚴,劉宇亮長兄劉宇揚在任陝西漢中關南兵備道期間積勞成疾不幸身亡。二兄劉宇烈,先後任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和山東總督,後英勇戰死邊疆,與其兄一樣受到朝庭表彰。

所謂虎父無犬子,出生在忠孝仁義俱全、家教門風甚嚴的家庭,劉宇亮自幼才德雙修,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進士,之後屢遷至吏部右侍郎,崇楨十年(公元1637年)任禮部尚書入閣,崇禎十一年爲首輔。後因被彈劾,罷職回鄉,1642年病逝於老家綿竹天官府。

劉宇亮生平簡介,爲什麼被罷免首輔之職?

受命於艱難之際

接近17世紀中葉,明朝的統治已如強弓末弩,風雨飄搖,水旱災荒不斷,農民起義遍佈全國,北方女貞族肆意騷擾,明王朝的統治已陷入了內外交困的艱難境況。面對如此境地,崇禎皇帝急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急於尋找一位忠心能幹的首輔輔佐他挽救危局。滿朝文武一個個從他腦子裏閃過,最後定格在去年八月擔綱禮部尚書的劉宇亮身上。

劉宇亮生性爽朗,文韜武略皆通,且素有抱國大志,任禮部尚書以來,辦事精明果斷正大光明,崇禎帝連夜召劉宇亮入宮,問其復興大計。劉宇亮胸有成竹,一席話說得崇禎帝連連點頭,當即決定任命劉宇亮爲首輔(明朝開國時未設宰相,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之首爲首輔,其職相當於相)。任首輔後,劉宇亮夙興夜寐,不辭辛苦,馬不停蹄地四處奔波,訪民情、理苛政,放糧濟災民,調兵御外擾,使疲憊不堪的明王朝獲得短暫的喘息。

請纓於危急之時

1619年—1637年這段時間,女貞首領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多次統大軍進攻中原,先後侵佔了撫順、瀋陽、遼陽等七十餘城,建立了滿洲政權,實力大爲增強。1637年,清軍從東口進入長城,攻州破邑,日漸深入河北、山東等地,對京師構成嚴重威脅。京城危在旦夕,劉宇亮日夜親自檢查北京守軍和城門內外的戒嚴。

眼見清軍勢如破竹,即將兵臨城下,京城內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加之崇禎皇帝善變多疑,朝中大臣少有忠良之士,多有好利貪生之徒,督師禦敵危險重重。爲此,劉宇亮憂心如焚。經過深思熟慮,劉宇亮上書崇楨帝,言“願離京督師,勤王抗敵”。他對崇禎皇帝說:“長此下去,京城早晚難保,臣願爲社稷分憂,督師勤王抗敵,或許會有轉機。”崇禎帝聽後十分讚許,準其離京督師,並把原總督盧象升革職,要劉宇亮代總督之職。

崇禎帝這一決定讓劉宇亮深感不安。他認爲此時正是用人之際,應上下官兵團結一致抗清,將盧象升革職,無疑是削弱了抗清的力量。於是他和次輔薛國觀、兵部尚書楊嗣昌商議後,奏請崇禎皇帝留下盧象升,自己配合盧勤王抗清。

晉州事件始末

到保定時,聽聞盧象升英勇殺敵,戰死在鉅鹿賈莊,劉宇亮對此惋惜不已。待重新收拾心情率軍隊過安平時,偵查士兵前來報告,稱大清軍將至。面對強勢的清軍,劉宇亮想退至晉州,與當地守軍合營,他認爲與其自不量力,以卵擊石,讓將士無辜送死,還不如暫先退卻以避敵鋒,保存實力再圖進取。

但晉州知州陳弘緒卻閉門不納,士民也歃血宣誓不接一兵一卒,堅決不讓劉宇亮的軍隊進城。劉宇亮得知情況後,氣憤不已,立即傳令陳弘緒打開城門接納部隊人馬,否則將按照軍法處置。而此時,陳弘緒也讓人傳話,說:“督師是來前線禦敵的,如今大敵將至,爲何要躲避前敵?”

劉宇亮生平簡介,爲什麼被罷免首輔之職? 第2張

陳弘緒堅持不開城門,劉宇亮退守晉州不成,只好退而求其次,到保定,與陽和總督孫傳廷合營,並將陳弘緒閉門不納之事如實向崇禎皇帝呈報,崇楨皇帝大怒,遂即降旨治罪於陳弘緒。但由於晉州民衆都爲陳弘緒鳴冤叫屈,願以身代陳弘緒擔過的人數以千計,陳弘緒最終只是降級調用。經此事之後,崇禎皇帝認爲劉宇亮不能擔當大事,徒擾民而已。

因“劉光祚案”被罷免首輔之職

劉宇亮督師天津時,天津總兵劉光祚逗留不前,劉宇亮再三督促,劉光祚仍舊置之不理,爲此劉宇亮大怒,便向崇禎皇帝上書彈劾。劉光祚心中多有不悅,便私下與次輔薛國觀(薛國觀此時正想謀得首輔之位,將其取而代之)、兵部尚書楊嗣昌商議如何參倒劉宇亮,三人陽奉陰違,準備伺機行事。

崇禎皇帝接到劉宇亮彈劾劉光祚“諸將退避”呈報時,龍顏大怒,讓薛國觀、楊嗣昌二人擬旨,命劉宇亮在軍中斬殺劉光祚以儆效尤。偏巧此時,劉光祚又在武清打了勝仗。劉宇亮以大局爲重,認爲劉光祚獲勝有功,不能輕易殺掉,便上疏奏請崇禎皇帝念在他“武清之捷”份上網開一面赦免劉光祚。如此一來,崇禎皇帝心中大爲不快。薛國觀立即借題發揮,趁機彈劾劉宇亮“出爾反爾,心中有祟,玩弄國法,對上不忠。”崇禎皇帝爲此大怒,便下詔停止劉宇亮的督師之職。不久後,與薛國觀相勾結的楊嗣昌等人又緊隨其後,推波助瀾,串通部下再次上書彈劾劉宇亮,劉宇亮雖再三申辯,仍被崇禎帝罷免了首輔之職。

病逝後 崇禎帝下令修建“首輔請纓”石牌坊以示表彰

被免去首輔之職的劉宇亮舉家回到綿竹老家,歸家閒居的他對家鄉多有貢獻。據綿竹的明代“鼎建城垣碑”記載,崇禎十五年,適逢首輔劉宇亮歸裏,捐金七百餘兩用於維修綿竹城牆。此外,劉宇亮還在綿竹城鄉陸續捐資修建“關帝廟”、“瞰海樓”等。

但被削職歸家的劉宇亮眼見國家內憂外患,自己卻報國無門,終日鬱鬱寡歡,1642年,劉宇亮在天官府病逝,葬於縣西宋家林。

得知劉宇亮去世的消息,崇禎皇帝悲痛不已,這才漸漸明白劉宇亮對朝廷的忠心、對外抗敵的忠勇。於是,下令在劉宇亮的家鄉綿竹天官府前修建一座“首輔請纓”的石牌坊以示表彰。該石牌坊用紅霞石壘成,高五丈,一坊三門,坊頂爲三疊水石雕面,中門上三尺見方有石匾額一塊,上書“首輔請纓”四個大字,掛足前後有五尺寬大石撐,四柱前均刻有對聯,高大雄偉,十分壯觀(此坊已於1958年被拆除)。

明朝末年,綿竹縣令陸經術又爲劉宇亮立記事石碑一道,碑文雲:“綿竹爲蠶叢郡之附庸邑,地雖蕞爾,實扼涪安之要,爲省會咽喉。其鍾秀九龍,誕生名世,臺輔之貴,自有宋張國公浚與南軒公栻,將相真儒,一時豔美。迨我相國劉昆季三夙崛起,前後相輝映。”(三夙,指劉宇亮和他兩個兄長劉宇揚和劉宇烈)把劉宇亮兄弟與張浚父子相提並論,足見其抗清救國的精神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