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知道趙翼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你們知道詩人元好問嗎?

就是那位寫出“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的遺山先生,生在金末元初,一生動盪,卻成一代文宗,我們很容易便聯想到,有一句詩可以評價元好問的一生,即“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也許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詩便來自於趙翼。

趙翼,何許人也?清代著名史學家、詩人,一生成就皆在詩與史。

爲詩,其成就可謂冠絕一時,在清中葉地位頗高,被詩壇公認,與“性靈詩客”袁枚齊名,並稱“袁趙”,再加上蔣士銓,三者並稱”乾隆三大家”,亦爲“毘陵七子”之一。此外,趙翼與袁枚、張問陶合稱“乾嘉性靈派三大家”。其寫詩多有名句傳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成了膾炙人口的名篇;其論詩立言全面允當,所著《甌北詩話》成詩論著述。

爲史,所著《廿二史札記》與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及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號稱乾嘉三大考史名著,當代漢學家曾投票推趙翼爲中國史學十傑之一。

縱觀古之文人,大多把立功立言當做畢生追求,而兩者兼得者卻少之又少。趙翼在功名之上沒有大作爲,毅然抉擇辭官返鄉,投身“立言”之功,從而催生出一個詩壇巨匠和史家大拿,嚴迪昌在《清詩史》中說得很透徹:“乾隆三大家”中的趙翼,是個立功未能如意求立言者。所謂‘三不朽’中的立言,就是‘言得其要,理足可傳’。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詩史兩開花,趙翼大半生心力所寄正在這‘理足可傳’的著作事業上,正如如他晚年所說:

生平遊跡遍天涯,塞北交南萬里賒。人羨見聞增宦轍,天如成就作詩家!——《六十自壽》

宗室之後,早年清貧才氣非凡

1127年,趙翼生於陽湖一個落魄文人家庭,先祖可追溯到宋代宗室,趙翼也算是宗室之後,其祖父曾官至儒林郎,到了父輩,先祖榮光不再,家道中落,父親趙惟寬,一個普普通通的文人,平常靠設塾授業爲生,收入勉強維持生計。

幼年時的趙翼因家中清貧,只得跟隨父親在外,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而當時趙翼,也表現出了過人的天賦,《甌北先生家傳》記載:

生三歲,日能識字數十。十二歲學爲文,一日成七藝。人皆奇之。

似乎大多數早慧的神童都會遭到命運的捉弄,1741年,趙翼剛滿13歲,父親便在一家姓杭的大戶家教書時去世,孤苦伶仃,無以養弟妹。幸得杭家憐憫,趙翼便留了下來。

青年時期的趙翼寄人籬下,發奮讀書,早早也立下入仕的宏願,19歲時入府學,成爲秀才,此後七八年間,均四處到富傢俬塾做課徒,以維持溫飽。

1749年,趙翼被解僱,一方面受生活所迫,另一方面謀取功名之心漸漸強烈,他離家北上,投奔京城親戚,做了一段時間的“北漂”。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2張

鄉試中舉,修身編史並通兵略

到了京城的趙翼因爲其文才出衆受到了刑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劉統勳的賞識,受到了不少的指點,並參與纂修《國朝宮史》。

第二年,趙翼擬參加鄉試,然而江南一帶,明清以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心,人才甚衆,考試名額卻很有限,所以,很多人就動腦筋想辦法冒充北方的戶籍來參加科考,用現在的話來說,這種做法應當叫作“高考移民”,當然此做法也並不值得推崇,在那個時候,亦是一種“違法行爲”。

可對於“求考心切”的趙翼來說,也是無奈之舉,趙翼便輾轉到天津參加考試,可南北方方言差異很大,趙翼爲掩飾身份,用吳語改津腔,雖然難度不小,但還是能夠做得到。這件事記錄於趙翼所寫的一首名爲《津門呈葉東壺運使》的詩中:

也隨土著入膠黌,失一兵仍得一兵。脣舌換如兒學語,姓名變豈容逃生。鵬當北徙貪風便,鵲不南飛羨月明。

當年,趙翼冒用他名參加鄉試中舉人,由於文章太過激進,名列21位,主考官汪由敦對其尤爲器重,聘入汪氏幕署。

汪由敦本人深於文學,又極爲看重趙翼,一段時間下來,趙翼的詩文都大有長進,不覺大進,隨後又考取禮部教習、內閣中書。

可以說,從此時開始,趙翼便已經身在仕途,乾隆二十一年,趙翼入直軍機,擔任文職,處理軍事文書,乾隆一生以“十全武功”而自豪,其在位期間,軍事頻繁,而當時正值清廷興兵徵計西北準噶爾,文書往返頻繁,趙翼晚年回憶在軍機處耳聞目睹乾隆帝爲平準之役殷懷籌劃、宵衣旰食的情景時寫道:

當西陲用兵,有軍報至,雖夜半亦必親覽,趣召軍機大臣,指示機宜,動千百言。餘時撰擬,自起草至作楷進呈,或需一二時,上猶披衣待也。

可以說,這段經歷讓趙翼受到了乾隆帝及當朝宰輔的耳濡目染的薰陶,而得以通曉兵略,以至後來,在輔佐傅恆經略徵緬之役、浙閩總督李侍堯平定林爽文事變中趙翼的軍事才能都得到充分展現。

科考不遂,狀元之才意外失魁

仕途上順風順水,可趙翼並不滿現狀,似乎在古代文人的觀念裏,未中進士而入仕,始終有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意味,而當時趙翼的才能在朝廷之上人盡皆知,中進當然不在話下,甚至是奪魁的熱門人選。

而趙翼的科舉之路,可謂一波三折,還未開考,便受到各方壓力。

當年,適逢皇太后六十萬壽開恩科,同時也彰顯西師告捷之後偃武修文之意,而讀卷官正是軍機大臣劉統勳和劉綸,正因爲此,在當時還掀起一陣輿論,此前的科考三鼎甲出自軍機處頗多,遭致外界議論紛紛,軍機處任職的身份顯然成爲應試者的一種負資產,受到刻意壓抑,以免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閒言碎語,而趙翼,首當其衝:

隔歲庚辰科狀元畢秋帆、榜眼諸桐嶼,皆軍機中書,故蜚語上聞,有歷科鼎甲皆爲軍機所佔之說。及會試榜發,趙甌北又以軍機中書得雋,傅文忠爲趙危之,語趙不必更望大魁。

還未開考,傅恆便提醒趙翼:隨便考考便罷了,別想着奪魁。

而趙翼,卻並不打算聽領導的話,誰也沒有想到趙翼暗下決心,決定在考場上一改往日劉墉書體,並改變雄恣不羈的文風爲謹嚴整飭,以防止被考官認出反而不利於己。

劉統勳和劉綸等閱卷官四處找尋,也沒找到趙翼的試卷,只好作罷,懷着無比忐忑的心將閱卷分數取得前三的試卷呈給乾隆。

殿試當日,乾隆命令將彌封(相當於如今試卷密封條,遮住考生信息)打開,讓衆人大吃一驚的是,得分最高者,正是趙翼,浙江胡高望列第二,陝西王傑第三。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3張

真正厲害的人亦能在一片擯斥之中脫穎而出,趙翼正是如此,他可能做夢也沒想到,讓他失去魁首之銜竟然是因爲他的籍貫。

“一桂枝高手已攀,臚傳聲裏另排班”。乾隆帝顧不得天子之尊,違反科舉制度論文不論人的傳統原則,宣告衆臣說:

趙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狀元,無足異。陝西則本朝尚未有,即與一狀元,亦不爲過耳。

此事在趙興勤的《趙翼評傳》亦有記載:

乾隆見第一卷是江南人趙翼,第二卷浙江人胡高望,都是中書,而第三卷王傑,則是陝西人。因召讀卷大臣,問:‘本朝陝西有沒有狀元?’大臣連忙回答:‘前朝有康海,本朝則沒有。’帝即以王傑與甌北卷互換,並從此記住了趙翼的名字。

前兩名都是南方人,而進入清朝之後,陝西卻沒有出過狀元,於是皇帝就將王傑的答卷跟趙翼互換,王傑成爲了狀元,而趙翼成爲了第三名。

但其實,皇帝列王傑爲狀元真是因爲“陝西無狀元”的原因嗎?

經過文學者趙興勤的考證,這之中似乎也有其他主觀原因,因爲王傑曾經做過兩江總督尹繼善和江蘇巡撫陳宏謨的幕僚,而此二人當年給皇帝遞送的公文和奏摺,大多是出自王傑之手,所以乾隆皇帝在審看答卷時,偶然間看到了熟識的字體,遂拔置第一。《清史稿·王傑傳》中稱:

高宗熟視字體如素識,以昔爲尹繼善繕疏,曾邀宸賞,詢知人品,即拔置第一。及引見,風度凝然,上益喜。

不管出於哪種原因,趙翼失魁,隨着狀元變探花,趙翼奪魁的夢想無聲無息的破滅,趙翼也因此事,終生耿耿於懷,直到晚年,他還在《外孫金皋京闈發解喜賦》一詩的自注中稱:

餘廷試卷進呈第一,後改第三,大魁佹失,心常歉然。

宦海浮沉,數年以來未得高升

雖沒了狀元,卻也名列三甲,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也是莫大的榮耀,可隨後十年間,趙翼輾轉多地任職,仕途卻始終不溫不火,未得高升。

1763年,趙翼出任會試同考官。

1765年,出任順天武舉主考官。

1766年,出任廣西鎮安知府。

1770年,調守廣州知府。

1771年,任貴州貴西兵備道道員。

趙翼爲官不算長,在任期間也不無建樹,廣西任上,他視察全境,改變了常平倉谷出輕入重的弊端。同時對橫徵暴斂的監倉奴和書吏嚴加懲處,制定了各種利民的改革措施,鎮安百姓感激涕零。貴州任上,他查處謀私利造成虧空的大小官員。

雖官位不高,趙翼在職期間也一心爲名,勤懇執政,贏得不少美名。

然而,或許因其心氣太高,在一次降級之後,趙翼竟然謀生了辭官的念想,《清史》有記載:

(翼)以廣州讞獄舊案降級,遂乞歸,不復出。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4張

急流勇退,潛心於詩融情於史

趙翼被降級後,自然艾怨“平生無一事堪豪,每到垂成易所遭”,便以養親爲名棄職里居。

乾隆四十二年,老母逝世,趙翼在服喪三年期滿後,曾取道山東赴京,打算重新競渡宦海,人到中年,依然功名未就,彼時趙翼心中,仍然有把持不住的複雜情感交鋒。

可無奈的是,行至臺兒莊忽患風疾,雙臂不能自主,只好向命運屈服,掉頭南歸,從此絕意仕進,趙翼事後感慨:

此固福薄量小,無遠到之器,亦以在任數年,經歷事端,自知吏纔不如人,恐致隕越,則負恩轉甚。是以戢影林下,不敢希榮進也。

生平報國堪憑處,終覺文章技稍長。趙翼在《讀書》一詩中說:

隱卷即忘神已耗,讀書有益老徒悲。古人輩輩成行列,我向誰邊去立錐。

歸隱後的趙翼,投身“立言”之事業,最終把自己的人生定位在立言之上,以潛心學術的“自得之趣”使得內心的鬱結得到一定意義上的超越。

偉大的作品往往是內心沉痛的表白,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賦《離騷》;左丘失明厥《國語》、孫子臏腳修《兵法》、不韋遷蜀傳《呂覽》;韓非囚秦訴《孤憤》,古來聖賢皆如此,趙翼亦復如斯。

他的詩歌才能不斷凸顯,如今最爲人稱道的則是他的詩論之作:

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新舊代謝,亙古不變,李杜的時代早已過去,每個時代都會有着獨領風騷的“才人”,而深讀這幾句,又何嘗不是趙翼自己的自我期許,狀元近在眼前,卻在臨門一腳時被皇帝從魁首的位置上取下來,刻骨銘心,一腔才學無法證明,此詩前兩句何嘗不是對自己詩歌才能凌駕於李杜之上的孤傲自白。

而值得一說的是,趙翼所作之詩,據統計竟4800餘首,數量驚人,一人蓋過《全唐詩》,當然,此前我們說過,乾隆也是一位詩量驚人的人物,不過其數量和造詣較趙翼還是弱了一些。

對趙翼所作之詩,贊毀皆有,朱庭珍在《筱園詩話》中這樣罵趙翼:

趙翼詩比子才雖典較多,七律時工對偶,但詼諧戲謔,俚俗鄙惡,尤無所不至......

華夫在《趙翼詩編年全集》卷首語中對趙翼卻有高度好評,他把趙翼詩的藝術特色歸納爲五個特點:

流麗樸實,自然淳真;深沉持重,嚴謹工整;清奇壯美,雄渾豪放;擅發史乘,工於用典;以詩代論,生動警闢。有白居易之通曉,杜甫之深沉,李白之放達,用典似李商隱,詠史似杜牧,敘事似韓愈,且爲我國哲理詩之巨擘。

可以看出,趙翼的詩有如此兩端化的評價,都是因爲其用典多的緣故,至於是缺陷之源,還是精妙之處,這就見仁見智了。

趙翼的一生是怎樣的?他在詩與史方面的成就如何? 第5張

趙翼把自己的情感融於詩,也融於史。

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詳細考證司馬遷著史經過,司馬內心的愁苦也讓趙翼有了一些共鳴,滿腔沉痛化爲汩汩而出的文字,本來可以在仕途上繼續發展,但其絕然急流勇退,心中糾結反覆,可想一般。回頭一想,趙翼之所以寫《廿二史札記》,其實就是心中憋着的一口氣,一方面是自己著論寫史的志向,另一方面是與狀元失之交臂的不甘。

歷史的長河中,與他有同樣命運的人不在少數,每遇此類,趙翼總是不惜筆墨書之又書,言之再三,並多將之歸因於“器小不享厚福”。

他說“已漸鼎足猶非份,敢望巍科第一傳”,明顯隱有一絲“葡萄酸”,《廿二史札記》和一些紀事類史書不同,趙翼常用“氣運”來解釋歷史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或許是他對於歷史興亡的獨特認識,而又有誰能否認,這不是基於他個人真實經歷的切身體驗呢?

晚懷隱衷,平靜而逝名垂史冊

從致仕開始,趙翼過了三十多年的歸隱時光,日日與書相伴,筆耕不掇,除了上面說到的《廿二史札記》,還有《皇朝武功紀盛》、《陔餘叢考》、《檐曝雜記》、《甌北詩集》等多部著述問世,一再奠定了在文壇的先驅地位。

而至晚年,趙翼有怎樣的心境變化,我們或許很難得知,但前面有說,未能如願成狀元應是糾纏他一生的心結,而另一方面,未能成就功名也屢屢讓他神傷。

後來數十年著論修史的歲月,他慢慢將這些“遺憾”盡數歸結於命運所限,人生有命,仕宦進退亦如是。

可他成功說服自己了嗎?應該沒有。

據史料記載,1810年,年過八旬的趙翼重赴鹿鳴宴,賜三品冠服。

鹿鳴宴,皇帝爲新科舉子所設宴席,有入“祿”之意,八十多歲的趙翼去參加此宴,顯然有些不合時宜,可他依然去了,心中那份隱藏已久的偏執可見一斑。

或許“立功”的夙願已了,鹿鳴宴後四年,趙翼毫無徵兆的死去,臨終前尤爲平靜,《甌北先生年譜》中有記載:

四月既望,益憊。十七日,(翼)晨起沐浴更衣,端坐牀上,以酉刻卒。

趙翼一生,自此畫上句號,如今我們再談到趙翼,知他邃於史學、詩學乃至兵學,知他爲“立言”奮鬥半生,卻也該知道,“立功”也是他孜孜一生的追求。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