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岳飛的背部刺着“盡忠保國”四個字,昭示着其愛國心跡,後來一直爲人所稱道。然而,岳飛的背部的四個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因爲《宋史》沒有做詳細具體的記載,民間就出現了各種版本,一種流行的版本就是岳母刺字,一次來鼓舞岳飛好好報效國家。然而另一種說法是,岳飛背上的刺字是因爲宋朝兵制使然。那麼,岳飛背上的四個字“盡忠保國”,究竟是從何而來,至今仍是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也許源自岳母鼓舞兒子上戰場的志願,但不是嶽媽媽手所刺。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網絡配圖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問。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並當着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化膚裏”。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北京青年報報道,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遊彪認爲,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家婦人,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爲了鼓動他定心去戰場交兵,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宋代施行募兵制,爲了加強對兵士的辦理和操控,請求“刺字爲兵”。

對於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參軍抗金殺敵。他於宣和四年(1122年)19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刻所爲,由於北宋末年“刺字爲兵”的準則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遊彪教授對此提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他以爲經過剖析宋代的兵制,能夠推斷岳飛背上的字不是由於他從戎才刺的。

兩宋期間,是我國曆史上僅有一個國家正規軍完全賴募兵的年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施徵兵制,所謂徵兵即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第2張

網絡配圖

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戰士,國家出錢僱傭他們。所以宋代的戎行都是國家花錢養的僱傭兵,人員來源比較複雜,遊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能夠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辦理的難度。從宋太祖趙匡胤開端,爲了加強對戎行的辦理和操控,“刺字爲兵”就成爲了一種規範運作的準則,只要是應募入伍的戰士,都要刺字作爲符號。趙匡胤以爲應該把兵和民分隔,兵民分隔操控,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利於皇帝的操控。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爲兵。”據古書零散記載,通常是取“松煙墨”,入管針(類似於管狀針頭)畫字於身,直刺皮膚,塗以藥酒即成。

岳飛刺字的內容和部位都不契合宋代戰士刺字的規則

宋代有兩種戎行需求刺字,一種是禁軍,即是國家的作戰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於如今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方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編號,爲了便於辨認和辦理,戰士刺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編號,不會是其他的內容。這麼使得戰士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勸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方說水滸傳裏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後被髮配到滄州從戎,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符號。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遊彪教授說,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容——“盡忠報國”來剖析,不也許是他應募從戎的時分刺上去的。並且刺字的部位也不契合宋代的規則,宋代給戰士刺字叫做黥面,最開端刺在臉上,人爲地把戰士和社會一般階級分隔,這對戰士是一種輕視。

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世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峻的社會輕視。由於其時即是一個尚文的年代,連軍官都受到輕視,更不用說一般的戰士了。當然也不乏有開通的士大夫提出自個的觀點,以爲這種輕視戰士的做法並不太好,期望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後來有許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許是虎口上了。

並且給戰士刺字的意圖是避免戰士逃跑或許犯法,便於辦理和操控,所以纔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當地。假如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底子沒有任何象徵效果。所以這也闡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契合“刺字爲兵”的募兵準則。

“盡忠報國”爲何後來誤傳成爲了“精忠報國”?

如今也有一些對於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遊彪教授以爲這很也許和宋高宗有聯繫。

岳飛在對立金兵入侵的戰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爲了讚譽岳飛,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並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號。今後但凡岳飛出征的時分,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號。到了明清今後,“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四個字究竟何人所刺? 第4張

網絡配圖

遊彪教授表示,明清兩代,把“盡忠保國”慢慢變成“精忠報國”,可能更多的是宣傳帝權,由於“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

遊彪教授說,明清期間,把“盡忠報國”變爲“精忠報國”,更多的是在宣傳一種帝權,由於“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鼓舞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險的時分,發揚這麼一種精忠報國的精力。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分,蒙古人佔操控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雖然朱元璋建立起漢人操控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期間,外患仍然很嚴峻,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壯,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求整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力來穩固和扞衛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撒播成了“精忠報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