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在孔子的一生中 對他最差的評價是什麼?

在孔子的一生中 對他最差的評價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5.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子路跟着孔子走,卻落在了後面,碰到一個老者,子路問道:“您看見我的老師了嗎?”老者道:“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說完,便扶着柺杖去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雞、做飯給子路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第二天,子路見到孔子報告了這件事。孔子說:“這是位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老者家,他卻已不在。子路便道:“君子出來做官,只是盡應盡之責罷了。至於我們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早就知道了。”

對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這句話,不同的學者有着不同的解釋。有一種觀點認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的是孔子,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麼能算老師呢?”這裏將“孰”解釋爲“怎麼”,將整句話看做對孔子的譏諷,這其實是一種曲解。羅繼祖先生認爲,孔子在《論語·子罕》中曾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所謂“鄙事”,就是君子所鄙事的體力勞動,這也就是說孔子能做包括農活在內的多種體力勞動。如此一來,將“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帽子扣在孔子頭上,着實冤枉。

在孔子的一生中 對他最差的評價是什麼?

呂本中的《紫微雜說》認爲,這兩句話其實是指老者自己。老者的意思是:我要是四肢不勞動,就會造成不分五穀的後果。進而引申,爲了避免這種後果,我不能捨棄自己的本業,只能辛勤勞動,因此沒有注意到過往的人。俞樾的《羣經平議》和《古書疑義舉例》則從訓詁的角度進一步發展了呂本中的觀點。俞樾認爲,此句中的“不”是沒有實際意義的語氣詞,並不表示否定。如在《詩經·車攻》中,“徒御不驚,大庖不盈”中的“不”,毛傳就解釋爲:“不驚,驚也;不盈,盈也。”如此訓詁,整句話的意思就是老人因忙於勤四體、分五穀,因此沒有注意到別的事情,所以不知道哪位是你的老師。

總而言之,以上學者都認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指的是老者自己,意思是老者在專心勞動,沒有看到子路的老師。從故事情節上講,這樣的觀點也說得通。老者和子路素昧平生,子路一開始便對他恭恭敬敬,按理說老者不應該直接就批評子路。同時,老者留子路住宿,殺雞給子路吃,還讓自己的孩子和子路見面,老者既待子路如此友善,怎會一開始冷言譏諷?

而朱熹在《論語集註》中則認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是對子路的評價,用意是“責(子路)不事農業而從師遠遊也。”皇侃在《論語義疏》中解釋的更爲詳細,他認爲老者的話“言當今亂世,汝不勤勞四體以播種五穀,而周遊遠走,問誰爲汝之夫子……”春秋時值亂世,老者認爲當時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做隱士並從事農業勞動,而非像孔子那樣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從上下文來看,這樣的解釋也是說得通的。孔子讓子路去找老者,老者已然離開,而後子路還自言自語爲自己入仕的選擇做出解釋,這些情節只有在子路曾經受到老者批評的情況下才說得通。

在孔子的一生中 對他最差的評價是什麼? 第2張

錢穆先生認爲,無論是“丈人自謂說”還是“批評子路說”,都有一定道理,當存爲兩說。其實,我們不必糾結於“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二句到底指的是誰。整個故事的核心其實是子路最後所說的話——“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認爲,君子出仕爲官是對國家天然的責任,不逃避現實,積極參與社會的治理,是人臣應盡的職責,哪怕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當政者採納,仍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這其實也是孔子對弟子的一貫教導。在他看來,君子出仕,參與社會的管理與改造,是義所爲,不得不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