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李贄爲官清廉 家庭清貧女兒餓死於荒年

明朝李贄爲官清廉 家庭清貧女兒餓死於荒年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賢坤

“宰相之傑”是古往今來對明萬曆首輔張居正評價最高的經典之語,作此評價的是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李贄。

張居正是歷史上一個褒貶不一、譭譽參半的傳奇人物。他榮登首輔時,主幼國危。後理政十年,厲行改革,拯朱明王朝將覆之傾,使萬曆時期成爲明朝最爲富庶的時代,可謂功高蓋世。但由於他疾風暴雨式的改革觸犯了一些貴族、官僚和地主階層的利益,死後不到半年,就遭人誣毀,家產盡抄,爵位皆奪,以致“經萬曆朝無敢白居正者也”。

明朝李贄爲官清廉 家庭清貧女兒餓死於荒年

網絡配圖

李贄和張居正雖是同時代人,但他們既非同鄉同學,又未同朝共事,沒有任何個人恩怨。而且他們地位懸殊,一個是高居廟堂、權傾朝野的萬曆首輔;一個則是棄官爲民、寓居他鄉、處江湖之遠的布衣學者。既然如此,李贄爲何要冒風險對張居正作出如此之高的評價?

相同的文化觀念使他們的思想共鳴。張居正雖然從小受的是儒學教育,但他在許多文集中提出“法制無常”、“法無古今”、“隨時制宜”、“天下之事,極則必變,變則反始”、“其變不可勝窮”等,從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儒學倫理的叛逆者。特別是他在理政十年期間,針對晚明政治腐敗的社會現實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更能看出他是一個求新、求變,不願循規蹈矩、墨守成規的改革家。李贄從小受其家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影響,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文化。加之他出身於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福建,受自由觀較強的地域文化感染很深,形成了“不唯書,不唯上,不唯權威”的性格,不盲從教條,反對以孔子的是非作爲判斷是非的標準。特別是他在所著的《戰國論》中,提出了隨着社會情況的變化,統治局面與政治措施也一定要相應改變的觀點,更是反映了他要求變革社會的進步歷史觀。

相同的民本思想使他們一脈相通。張居正是一個從平民中崛起的政治家,貧寒的出身使他對人民的疾苦有較深刻的認識。

明朝李贄爲官清廉 家庭清貧女兒餓死於荒年 第2張

網絡配圖

  因此,他的大量文集無不閃耀着濃厚的民本思想。如他提出“隨時制宜,因民主政”、“法制無常,近民爲要”、“法無古今,唯其時之所宜,爲民之所安耳”等。正是由於有一顆親民、愛民、爲民之心,所以在他主政十年期間,下令清丈全國各類田地,積極推行“一條鞭法”,其目的都在於減少農民負擔,減輕農民疾苦。他還創造推行了《考成法》,以“實心爲民”爲基本標準,選拔那些有本事能幹事的官員,淘汰那些當官不爲民的庸官、貪官。李贄一生都主張“人人皆聖人”,與張居正“民貴君輕”的思想如出一轍。在他棄官爲民後,廣泛地接觸了社會的最底層,對人民的生活有較深刻的瞭解,對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闡述“百姓日用之道”時說,“道”就是吃飯穿衣等人的最基本的活動要求。

相同的性格特徵使他們惺惺相惜。不貪戀錢財是他們相同的性格特徵之一。晚明的官場腐敗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但作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權傾朝野的萬曆首輔張居正,身處滾滾濁流之中,卻能嚴於律己,多次拒收賄賂。李贄早年也曾做過官,但他從當官的第一天起,就憎惡官場暗流,於是履行完公務後就“閉門自若”,擺明了不接受任何人賄賂的態度。由於他清政廉潔,堅守清貧,以至妻兒靠種田、織布謀生,兩個女兒都餓死於荒年。後更因厭惡官場腐敗,棄官爲民,晚年一直過着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

明朝李贄爲官清廉 家庭清貧女兒餓死於荒年 第3張

網絡配圖

執著膽大,不計後果是他們又一相同的性格特徵。張居正爲了實現他“以身許國”、“以天下爲己任”的政治抱負,“不顧得失譭譽,無慮家破人亡”,還公然表示“雖機阱滿前,衆鏃鑽體,孤不畏也”。在他推行各項改革遇到巨大阻力時,毫無畏懼,決不退縮,對那些阻礙改革的強權勢力嚴加懲處,決不姑息。李贄爲了追求個性解放,一生執著,毫無顧忌。爲了宣傳他的思想,棄官不做,閉門著書立說。晚年更是住進佛院,削髮爲僧,設堂講學。而且衝破封建禮教的清規戒律,招收女弟子。這種驚世駭俗的“惡行”招致封建統治者的種種迫害,但他以“我頭可斷而我身不可辱”的大無畏精神,同封建專制進行毫不妥協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