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風雲人物 > 帝王將相 > 魏徵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爲何會選擇投靠李世民?

魏徵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爲何會選擇投靠李世民?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魏徵本來是李建成的第一謀士。而且還曾經多次勸說李建成,要想辦法建立戰功,要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只有把李世民手中的兵權奪過來,纔會真正強大,纔會真正打敗李世民。

可是玄武門政變之後,魏徵卻投奔了李世民,積極地爲李世民的政權效勞。並且在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從某種意義上說,“貞觀之治”之所以在歷史上那麼出名,不是因爲“貞觀之治”讓唐朝的經濟文化得到了怎樣的發展,而是李世民與魏徵這一對君臣,關於“進諫”和“納諫”的故事,讓封建時代的政治體制,達到了一個十分開明和亮麗的高度。可以說,魏徵對“貞觀之治”這一盛世藍圖的創造,起碼貢獻了一半的力量。

我們知道,古代是最講究忠誠的。“忠孝”二字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某個人違背了“忠孝”這兩個字,也就沒辦法在社會上立足了。可是爲什麼,魏徵明顯違背了這一點,他依然能夠在社會上立足,而且千古揚名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怪不得魏徵,因爲“玄武門政變”之後,是李世民去把魏徵找來,要任命他爲官員的。

不過,就算是李世民去把他找來的,他也應該像方孝孺那樣啊。方孝孺並非朱允炆的第一謀士,他尚且那樣忠誠於朱允炆。魏徵作爲第一謀士,他爲什麼卻不忠誠呢?

魏徵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爲何會選擇投靠李世民?

有人可能又會說,因爲“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家裏的事情,是他們的內部鬥爭。魏徵沒有必要去趟這趟渾水。

這話看起來有道理,實際上具有很大的錯誤隱蔽性。在古代家天下的社會,皇家就是天下,皇家的事就是國家的事,就是天下的事。並不存在李家內部爭鬥的問題。否則的話,“玄武門政變”這樣的事情也發生不了了。

後世“靖難之役”後,朱棣就曾經用這樣的話回答方孝孺。說這是咱們家裏的家事,你就不要摻和了。當時方孝孺就批駁他說,這是天下事,得天下人來管,怎麼可能是你朱家的家事!

也就是說,實際上不管找什麼理由,只要魏徵背叛了李建成,似乎他就是“大節有虧”。

然而實際上,歷史不是這樣評價魏徵的。歷史對魏徵基本上都是正面評價,就算有負面評價,也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這一點。

魏徵爲什麼會這麼幸運呢?

我認爲,之所以沒人說魏徵“大節有虧”,有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魏徵在投奔了李世民之後,一直在做正確的事情,就是做一個“直臣”。

所謂“直臣”,就是敢於直截了當說出君王不是,直截了當地給君王提出批評意見的人。這樣的“直臣”,首先是忠臣,同時是一種比忠臣人格更高尚,更值得讚揚的人。爲什麼這麼說呢?

因爲古代是皇權社會,皇權社會中,皇帝的權力是非常大的,是不容有任何一點冒犯的。所以,古代的大臣,要想活命,乃至於要想升官,就必須要服從皇帝。要揣摩皇帝的心思,迎合他,投其所好。

這樣做的人,大抵是奸臣。因爲皇帝都是有私慾的,迎合皇帝就是迎合他的私慾,也就是傷害國家傷害老百姓,所以這樣的人就會成爲奸臣。

不過也不絕對,也有迎合皇帝而成爲忠臣的。當然這必須要皇帝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但是這樣的皇帝畢竟不多,所以迎合皇帝的大臣,當奸臣的就比較多。

 

魏徵原是李建成的謀士爲何會選擇投靠李世民? 第2張

如果要想當忠臣,就絕對不能迎合皇帝。但是不迎合皇帝,肯定就無法升官,很可能還會死掉。因此有些忠臣會採用比較委婉的方式。或者說“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的方式。

但是直臣不一樣。直臣是大事不糊塗,小事也不糊塗。

比如有一次,魏徵去向李世民彙報工作的時候,李世民正在玩鳥。害怕魏徵說他,就把鳥兒藏了在懷裏。魏徵明知道鳥兒不能在懷裏藏太多的時間,偏偏說個不停。以至於後來魏徵出去,李世民把鳥兒掏出來的時候,鳥兒已經被悶死了。

這就是魏徵,連小事也絕不糊塗。這也是所有直臣的做派。

應該說,魏徵也是幸運,他恰好遇到了李世民。如果遇到別的君王,肯定早就被貶謫,乃至於被處死了。

但不管怎麼說,正是因爲魏徵選擇了做一個古代社會裏最難做到的“直臣”的角色,因此,纔給人一種感覺,他並沒有順從李世民,因而他纔得到了後世的普遍讚揚。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