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古代戰後處理屍體的方法 居然被獲勝方當食物

古代戰後處理屍體的方法 居然被獲勝方當食物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3.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大大小小的戰爭爆發了何止成百上千場,有戰爭的地方就會有死亡,那麼對於古代戰場上那些死去的將士們,古人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一、挖個坑,埋點兒土

這種方式是古人最爲常用的,一般擔任打掃戰場掩埋任務的多是戰敗一方的俘虜,挖一個超級大的深坑,然後把所有的屍體全部丟進去,最後拿土一蓋,完事兒大吉。後來這個方法逐漸演變成連活人都埋,就是所謂的坑殺。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並不少見,戰國時期秦軍就坑殺了40萬趙軍,秦朝末年秦軍又被西楚霸王項羽給坑殺了20萬等等,這種方法應用非常廣泛,從全國各地出土的各種白骨坑就可以看得出來,比如河南義馬白骨坑、山西高平的長平之戰遺址等等。

古代戰後處理屍體的方法 居然被獲勝方當食物

網絡配圖

 二、築京觀,耀武揚威

也許很多人不明白築京觀是啥意思,其實就是骷髏臺。就是把戰敗的敵軍屍體全部去堆積在道路的兩旁,然後用土把這些屍體夯實,築成一個巨大的金字塔形的土堆,以表軍功

關於這個最早的記載始於《左轉》,公元前597年,楚國大勝晉國,大臣潘黨建議把晉軍陣亡的將士築成“京觀”,但是遭到了楚莊王的反對,他認爲古代的聖王都是討伐不敬者,把罪大惡極的人築成京觀,而這些陣亡的將士都是爲國盡忠而亡,故此不能做此舉。可見在古代將戰敗一方築京觀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此舉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徹底的廢除,滿族人對待這件事情都是就地掩埋,不分敵我

古代戰後處理屍體的方法 居然被獲勝方當食物 第2張

網絡配圖

三、火葬,淨化靈魂

在《伊利亞特》中關於特洛伊戰爭的記載,就有寫到雙方協定休戰各自焚燒己方陣亡的士兵。在古代的火葬多帶有宗教色彩,認爲火焰能夠淨化人們的靈魂,幫助死去的人早日的往生極樂世界。

而我國火葬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但是和國外的觀點不一樣,當時的火葬被人們認爲是一種恥辱和刑罰,戰後用火焚燒的也大多是敵人的屍體,以表示對敵人的侮辱。公元284年,燕軍圍攻齊國即墨,掘城外墓地,大燒死屍,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怒目十倍。可以看出來焚屍對敵人的嘲諷效果是多麼的大。

古代戰後處理屍體的方法 居然被獲勝方當食物 第3張

網絡配圖

 四、古來白骨無人收

魂歸故里,馬革裹屍,是古代將士最理想的死法,但這是針對勝利者而言,對於失敗一方的屍體要如何處理就要看勝利者的心情了,心情好的話就給你挖個坑埋了,也算是入土爲安,心情不好的時候,那失敗者的屍體就只能棄之荒野,任由野獸分食了。杜甫《兵車行》中就有此記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

還有一種更慘的處理方式,那就是敵方的屍體變成勝利者的軍糧,雖說歷史上不多見,但卻是存在過。《三國志·魏書·程昱傳》中就曾有過記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縣,供三日糧,頗雜以人脯”。意思就是,曹軍的軍糧斷了,便把人肉作爲軍糧,吃了三天。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