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古代野史 > 演義趣聞 >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歷史上藏傳佛教爲什麼俗稱“喇嘛教”?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歷史上藏傳佛教爲什麼俗稱“喇嘛教”?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6.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是人所共知的。在漢族中,一般稱僧侶爲“和尚”,稱年高德尊的僧侶爲“長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稱僧侶爲“喇嘛”。“喇嘛”是藏語的音譯,意爲“上師”。傳播於中國西藏、內蒙古等地區的佛教,也就稱作“喇嘛教”。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歷史上藏傳佛教爲什麼俗稱“喇嘛教”?

佛教在西藏的流傳可謂歷史久遠,派系複雜。據《西藏新志》記載,東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年),西藏多裏隆贊汗,得到《百拜懺悔經》、《多寶經》及金塔寶,敬慎供養,這是佛教入藏的開始。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在他的兩個妻子--尼泊爾公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文成公主是帶着佛經、佛像去西藏的,由此拉開了佛教在西藏興盛的序幕。

公元八世紀,天竺僧人寂護、蓮花生等到西藏傳播顯、密兩系佛教。公元九世紀,贊普朗達瑪禁止佛教流傳。直至公元十世紀後期,在吐蕃新興封建領主階級的扶植下,佛教才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復興。十三世紀後期,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扶植,上層喇嘛開始掌握政權,並將該教傳入蒙古族等地區。

喇嘛教是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鬥爭、相互影響的產物。它得以形成、傳播和鞏固,固然有統治者支持的因素,但也因爲它有將佛教教義和本民族、本地區民情、民俗相結合的特點。

喇嘛教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先後形成了許多派系,主要教派有:格魯派,亦稱黃教;寧瑪派,亦稱紅教;噶舉派,亦稱白教;薩迦派,亦稱花孝。

佛教在中國傳播之廣,歷史上藏傳佛教爲什麼俗稱“喇嘛教”? 第2張

喇嘛教對教育是極其重視和嚴格的,而且年限甚長。八歲入寺院學校,檢查體格,學習並誦記古人格言。這樣的學習長達十二年,稱爲“試驗生”。再由保證人介紹,在“僧錄”上登記姓名。寺院給予登記者銀微章、袈裟,讓其削髮,行宣示式,起個法號。有了在冊爲僧的資格,更進而爲住職。這樣又是十二年,課程逐漸增高:學祈禱,習經文,經常以問答論難的形式試驗其修行的功效。如果能流利地解答論難的各個問題,便可列名於衆僧之前。

在拉薩,專學密宗的學院有兩個,一個是上密院(居堆),一個是下密院(居麥)。入學的僧人分爲兩類:已在三大寺考取“格西”者稱“左仁巴”;有三大寺僧籍或其他寺院來附讀者稱“吉仁巴”。密院主要修習集密、勝樂、大威德三金剛和護法等密法。僧人只有在取得“拉然巴格西”學位後,才能在密院中按年資升遷。執事僧有格貴、翁則、堪布,最高僧職爲卻傑(法王)。在甘丹寺,擔任卻傑後,可候缺升任甘丹墀巴--在格魯派中僅次於達賴喇嘛和班禪的法座繼承者,地位極其顯赫。

當個喇嘛並不輕鬆,想成爲有學問的喇嘛更不容易。民諺道:“吃喇嘛之食,須具鐵顎。”其艱苦可想而知了。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