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揭祕:明四家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揭祕:明四家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四家,又稱吳門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畫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此一名稱,是相對於"元四家"而來。由於他們均爲南直隸蘇州府人,活躍於今蘇州(別稱"吳門")地區,所以又稱爲"吳門四傑"或"天門四傑"。自沈周開創,以四人爲代表的吳門畫派,基本上被認爲是繼承元四家的文人畫傳統接續下來的體系,自晚明之後成爲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特別是在山水畫的部分。吳門四家中的沈周與文徵明,是吳派文人畫最突出的代表,他們的繪畫創作以山水爲主,無論淡雅的青綠,還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寫江南風光和文人園林。他們以詩書畫三位一體抒寫情懷,山水畫以水墨及水墨淡着色引人注意,都有粗細兩種面目。"吳門四家"中的唐寅與仇英分別代表吳門四家中的另外兩種類型:唐寅修養廣博,詩書畫俱佳,號稱"江南第一才子"。他閱歷較廣,入世較深,故題材範圍寬廣,古今皆能,不拘一格;仇英文化修養不博,專畫傳統題材,但摹古功底深厚,尤擅長工筆重彩人物與青綠山水,作風嚴謹不拘。

揭祕:明四家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沈周藝術風格

沈周山水畫還呈現出早、中、晚期的變化。文獻記載40歲前是他藝術創作的早期,但從傳世作品推斷,他的早期應在45歲以前。沈周的父親恆吉、伯父貞吉均善畫,他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故深受"元四家"的影響,尤主宗王蒙,並上追董源、巨然畫風。 景色繁複,筆法細密,山石作披麻兼牛毛皴。文獻記載其書法早期學館閣體的代表書家沈度、沈粲的墨跡,字體端莊平整而秀麗。

沈周山水畫早期的代表作有《溪山秋色圖》軸(南京博物院藏),41歲作,其遠景的山石仿董源、巨然,近景的樹石仿倪雲林。筆法爲工細銳利的中鋒行筆,款題爲娟秀工整的館閣體。《廬山高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41歲作 ,早期始拓爲大幅之精品,主宗王蒙筆意,構圖縝密繁複,筆致精細。《魏園雅集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43歲作,以董源、巨然畫風爲主,夾以黃公望式的平臺,濃墨點苔取法王蒙,披麻皴中見粗獷,重力度,風格已漸由細變粗,是沈周典型的轉變期作品。中期約45至60歲之間,因他58歲時始用"白石翁"號,並在畫上鈐此印。此時期畫法博取宋元諸家所長,並更着意於黃公望,注重筆墨變化的層次感和藝術表達語言的豐富性,風格逐漸由細變粗,終形成粗筆風貌,創作出大量的優秀作品。沈周山水畫中期的代表作有《東莊圖》冊(南京博物院藏) ,雖無年款,然圓潤勁健的用筆,明麗清雅的設色,以及景緻構圖雖趨簡單,但以雙勾法繪的夾葉樹木細部仍很精微等畫法,已顯示出由細變粗、由繁趨簡的過渡面貌,故屬中年傑作。《虞山三檜圖》卷(南京博物院藏),58歲作,爲水墨粗筆畫法,但樹的形體結構仍勾畫得很細。《西山紀遊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約60歲作,是融合諸家集大成之作,山石造型以董源、巨然爲主;苔點法王蒙;樹木宗倪雲林,顯呈出"粗沈"的本色面貌。晚期即60歲以後,汲取吳鎮畫法,筆墨疏簡蒼勁,格調雄健宏闊。沈周山水畫晚期的代表作有《仿倪山水圖》軸(上海博物館藏),63歲作,仿倪的筆法已得心應手,把倪畫中的山水意境表現得淋漓盡致。《千人石夜遊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67歲作,爲典型的"粗沈"面貌,景緻疏簡,淡墨渲染,濃墨點苔,色調層次變化豐富,且運用整飭式勾線,斫拂式短筆皴,畫風雄勁而渾厚。《京口送行圖》卷(上海博物館藏),71歲作,亦屬粗簡蒼勁的本色畫風。

揭祕:明四家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第2張

文徵明藝術風格

文徵明山水畫亦有早、中、晚變化。早期30至40餘歲,以工細爲主,宗法趙孟頫 ,兼學沈周粗筆。以文徵明署名"文壁"爲界來分其早、中期。文徵明42歲以前名"壁",從"土"不從"玉",後開始以字行,改名"徵明",44歲以後全改。早期代表作有《雨餘春樹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38歲作 ,青綠重色,用筆工整細緻,宗法趙孟頫,筆法稍稚弱,款作"文壁",當屬真跡。《南窗寄傲圖》卷(天津市文管處藏),42歲作,水墨淡色,宗法倪瓚、黃公望,風格瀟灑淡逸,署款亦"文壁" 。中期約40餘歲至60餘歲,主宗趙孟頫、王蒙,無論青綠或水墨,均以工細爲主,形成典型的細文面貌。代表作如《惠山茶會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49歲作,青綠重彩,學趙孟頫 ,景色較簡潔,筆法工細中仍帶稚拙感;《設色山水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53歲作,淺絳山水,宗王蒙、黃公望,景緻繁複,並已見細密苔點;《古木蒼煙圖》軸(南京博物院藏),61歲作,主宗黃公望筆意,兼融倪瓚畫法,總體風貌工細而簡淡;《霜柯竹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62歲作,融趙孟頫、黃公望畫風爲一體,亦屬細秀類型;《石湖清勝圖》卷(上海博物館藏),63歲作,水墨淺絳,工細簡淡,含趙孟頫筆意。類似風格的作品還有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的《綠蔭清話圖》軸 。晚期60餘歲至90歲,兼長粗細兩種畫法,粗筆趨於蒼勁,細筆更見精工。代表作如《真賞齋圖》卷(上海博物館藏 ),80歲作,於趙孟頫、趙伯駒的青綠重色中,融入"元四家"的水墨法,於精工中見蒼率,爲晚年細筆傑作;另一幅大同小異的《真賞齋圖》卷(中國國家博物館藏),88歲作 ,筆墨更加精微,反映了文徵明愈晚愈工的特色;《古木寒泉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館藏),80歲作,水墨粗筆,佈局飽滿,用筆粗健,境界雄峻,氣勢磅礴,是晚年粗筆代表作。 文徵明的花卉畫,以蘭竹最負盛名,師法趙孟頫,瀟灑秀逸,有"文蘭"之稱。代表作有《漪蘭竹石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爲"文蘭"代表作,學趙孟頫筆意,以細秀爲主,灑脫勁逸;《冰姿倩影圖》軸(南京博物院藏),屬文氏水墨寫意花卉古木之作,接近沈周的畫風,而更具書法筆韻;《秋葵折枝圖》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64歲作,畫法近於沈周水墨花卉,而秀雅過之;《花卉圖》冊(臺北故宮博物院藏),64歲作,細筆勾勒的花卉,水墨勾皴的樹石,均富娟雅筆韻。文徵明人物畫真跡甚少,追晉唐畫風,多工細畫,形象稚拙高古。代表作有如《湘君湘夫人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48歲作 ,衣紋用顧愷之的遊絲描,色彩施硃紅白粉,工細淡雅,富高古之韻;《蕉蔭仕女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70歲作,工細樸拙,以草草數筆勾畫人物。

唐寅藝術風格

唐寅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貌。粗筆一路承南宋"院體",保留了雄峻山勢、堅峭石質、嚴謹結構、斧劈皴法、勁健用筆、淋漓水墨等特色;同時又力糾一味剛硬,筆鋒比較圓轉細秀,取景多扼要開朗,皴法富於變化,披麻、亂柴相間,斫擦並用,還自創"淡斧劈皴法",化面爲線,以白當黑,雄勁中透出疏秀。這種仿學"院體"的山水,貌合而神離,別具清俊秀逸之韻,故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評唐寅與周臣之別是"東村工密而蒼老,伯虎秀潤而超逸,氣韻自然不同"。細筆山水是唐寅本色畫,更多文人畫意韻,其特點是:景色簡約清朗,着意於近景刻畫,遠景簡略;用筆細勁中鋒,猶如遊絲描,然纖而不弱,力而有韻,剛柔相濟;皴法變化豐富,短砍、長皴、順筆、逆毫、方折、圓轉交替使用,不辨具體皴法,卻雜而不亂,靈活有理;墨色淋漓,又富濃淡層次,佈滿全幅卻不顯迫促,具秀潤和空靈感。這種畫風,與文人畫貌離而神合,如李開先《中麓畫品》所評:"唐寅如賈浪仙,身則詩人,猶有僧骨,宛在黃葉長廊之下。" 唐寅山水畫風亦分早、中、晚期。早期約20餘歲至37歲左右,30歲前山水主宗沈周,書法近文徵明,30至36歲期間轉學周臣,字則學顏真卿。作表作品有如《黃茅渚小景圖》卷(上海博物館藏),20餘歲作,所運的細筆勾皴及奇異的熨斗石形,均近似文徵明,顯然受吳門影響;《山水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約30歲作,主樹及遠山、風帆,仍主沈周畫法,而山石及小斧劈皴已學劉、李,當是唐寅始師周臣之作;《春遊女幾山圖》軸(上海博物館藏),30餘歲作,已主宗周臣,然用筆較圓轉靈活;《騎驢歸思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約31歲作,山石作淡色帶水長皴,已具較多"院體"風貌。中期約38歲至46歲,畫法漸離周臣,融入元人筆墨,呈現細筆畫貌。書法則轉學趙孟頫、李邕,變爲精工秀麗。代表作品有如《函關雪霽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約38歲作,畫法已南北兼參,如全景式佈局、簡勁用筆,尤其是長皴短斫,富於變化,斧劈皴中還間以披麻、亂柴等,款字亦近趙、李一路;《落霞孤鶩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40餘歲作,山石雖仍峻峭,筆法已趨細微綿密,呈現出細筆面貌,該圖爲他中年時期的代表作。晚期即47歲至54歲,已形成典型的本色細筆畫風,筆墨靈活含蓄,格調細秀清雅,代表作品有《山路鬆聲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47歲作,近景突出,三株巨鬆刻劃尤爲精細,遠景則簡略,顯得空靈,用筆趨細勁,皴法亦豐富,斧劈、披麻、亂柴及暈染結合;《春山伴侶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50多歲作,景色平淡清遠,用筆細勁秀潤,更多文人畫意韻;《虛亭聽竹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呈晚年細筆風貌;《垂虹別意圖》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仿李唐畫風,又現文人畫筆意。 唐寅的人物畫造詣亦很深。工筆人物近法杜堇,遠宗唐人,線條細勁,多取琴絃、鐵線描,設色妍麗,以三白開臉,華彩斑斕,形象俊俏又具清雅之致。水墨人物源自劉、李,而逸筆草草,靈動灑脫,多書法韻味和寫意成分。唐寅人物畫早年多工筆,晚年趨寫意。代表作品有如《王蜀宮妓圖》軸(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屬早年之筆,宗唐宋傳統,工筆重彩畫法,面部用三白法,衣紋作鐵線描,風格細勁濃豔;《陶谷贈詞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40餘歲作,工筆淡彩,人物、樹木、芭蕉似杜堇,又顯勁健,湖石帶"院體"之法,當屬中年風貌;《秋風紈扇圖》軸(上海博物館藏),所作仕女形態近杜堇 ,而頓挫線條帶寫意,風格簡逸瀟灑,爲中年水墨寫意人物畫傑作;《飲中八仙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爲唐寅工筆白描佳作。唐寅的花鳥畫創作不很多,代表作品有如《枯槎鸜鵒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主宗沈周水墨寫意花鳥法。

揭祕:明四家的藝術風格是怎樣的? 第3張

仇英藝術風格

仇英約生於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享年55歲左右。字實父,號十洲,江蘇太倉人,後居蘇州。 初爲漆工,曾拜周臣名下學畫,後在鑑藏家項元汴、週六觀家觀摩大量古代名作,技藝大進,自成一家。擅長山水、人物。山水主宗趙伯駒和南宋"院體",以青綠重彩爲主,其特色是:取實景加以理想化,佈局宏大繁複中具明快清朗之格;建築界畫工緻精確又不刻板;山石用勾勒法,兼施細密的皴擦點染,工整中見放逸;樹法勾勒、渲染、夾葉、點綴並用,用筆靈動多變;設色濃豔鮮麗,又注意色調的統一與柔和,顯得豔而不媚,這種青綠山水發展了傳統畫法,有重大變革。另一路粗簡山水學李唐、馬遠和周臣,筆墨勁健。仇英作品多不署年款,故較難掌握早、中、晚期變化。大致上,早期多受文徵明、沈周影響,構圖較疏朗,筆法秀麗,色彩鮮豔,多用絹本。代表作如《林亭佳趣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約正德戊寅年作,時21歲;主宗趙孟頫、文徵明,又有錢選筆韻,小青綠山水,爲早期作品。中期宗周臣,較多"院體"面貌,代表代品有如《鬆亭試泉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館院藏),畫法宗李唐、劉松年,用筆緊密,青綠設色精麗而溫雅,已呈現中年面貌;《松溪橫笛圖》軸(南京博物館藏)受周臣、南宋"院體"影響,工細中見勁健,景色趨簡率,當中年稍晚作;《園居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爲宋"院體"風格,兼文人畫筆意,幅上王寵跋,年款爲"嘉靖壬辰",仇氏約35歲,爲中年作。晚期仇英汲取趙伯駒之法,多作紙本,構圖飽滿,筆法較自由,或精細,或簡逸,靈秀多變。代表作品有如《秋江待渡圖》卷(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筆法剛勁,畫風近49歲作的《孝經圖》卷,應屬晚期作品;《仙山樓閣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約53歲作,吸取李唐、李成及趙孟頫、趙伯駒之法,爲大青綠山水;《赤壁圖》卷(遼寧省博物館藏)約晚年作,融文徵明、趙孟頫、趙伯駒爲一體,趨於疏簡;《劍閣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約晚年作,融青綠與淺降於一體,是較簡淡的畫法。 仇英的人物畫亦以工筆重彩爲主,尤善仕女畫題材,體態俊美,筆法細微,敷色妍柔,雅俗共賞,有"仇派"仕女之稱,亦能作精簡的水墨人物畫。代表作品有如《摹倪瓚小像圖》卷(上海博物館藏),約45歲作,摹古之作,工筆淡彩;《職貢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摹古之作,工筆重彩;《臨貫休白描羅漢像》卷(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摹古之作,白描法;《右軍書扇圖》軸(山東省博物館藏)宗南宋"院體"水墨人物畫法;《柳下眠琴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宗南宋"院體",趨於寫意的水墨人物畫;《鬆蔭琴阮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約52歲作,筆墨勁秀,涉筆草草,白描法學元人;《蕉蔭結夏圖》軸、《桐蔭清話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爲四條屏之二)宗宋"院體"畫,筆法清勁;設色淡雅;《搗衣圖》軸(南京博物院藏)爲白描仕女畫;《修竹仕女圖》軸(上海博物館藏)爲工筆重彩仕女。通過以上圖例,可見仇氏多樣而精湛的畫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