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大乘佛教有過哪些改革?具體指哪些內容

大乘佛教有過哪些改革?具體指哪些內容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乘佛教前期

很多印度佛經中都記載了 釋尊 在世時講大乘法會,一些聲聞無法理解信受甚至中途退出的記錄(如《法華經》)。而從近年一些學者的研究則表明,大乘教法在阿育王時代就已有所流行並與小乘教法開始分化。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處處顯示出大乘信仰與理念。如強調慈悲與平等,提倡不食肉主義,戒殺放生,慈悲爲本,強調慈航普度的菩薩行行願,強調不分出身、貴賤、種族、國家的衆生性智平等,乃至衆生均可往生極樂國土。阿育王本人,其歸依佛教後的後半生,信仰與行動都顯示出一個堅定大乘菩薩道行者的風範。 釋尊 在古尼泊爾傳播教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思想是衆生平等性智,諸菩薩衆慈悲普度衆生的概念,以此反對婆羅門教的種姓隔離的等級制度。不過,可能限於當時社會環境等原因,根深蒂固的婆羅門教等級思想環境的影響下,顯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當時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與推行是顯然的。

太虛大師個人認爲此階段屬大隱小顯時期。

大乘佛教有過哪些改革?具體指哪些內容

釋尊 入—大—涅—槃後百年,大天五事導致教團出現分裂,稱爲根本分裂。根本分裂形成了大衆部和上座部。經過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間一再分立,並在五天竺境內外流傳開來。被譽爲印度古代最偉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紀中)時代,佛教迅速發展。各派法師被派往印度周圍各地弘法,推動佛法傳播的同時,也導致了各個部派的進一步形成。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說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爲根據地主要活動於迦溼彌羅和犍陀羅;上座部的另一支經南印度而渡海進入錫蘭(古斯里蘭卡國,又稱銅碟洲,故斯里蘭卡的部派又稱銅碟部),後來經過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無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無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蘭卡佛教中心。但大寺一派指責對手非佛說,並最終藉助政府力量判定對方非佛說而將其徹底消滅。大寺一派傳往東南亞形成今天的南傳佛教。還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並流入中亞,法藏部傳爲目犍連子帝須之大弟子曇無得所領導,曇無得爲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區弘法的高僧。該部以注重大乘菩薩藏與咒藏而聞名。另一支飲光部(傳爲迦葉尊者所傳)也有部分與一切有部及法藏部類似的思想。

大約同時代,擁有大乘信仰的大衆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後的案達羅派,它們都傳承了很多大乘教法。說一切有部分出的犢子部則在中西部印度發展,分立出法上、賢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以後正量部則成爲犢子部的正宗代表。公元之初纔出現的經量部前身是說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師。它的活動範圍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學者認爲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衆部傳承的,大衆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不過,實際上一些部派的經典記載表明,部派佛教時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僅大衆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類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與修行大乘教法的。如上述法藏部等。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據羅什翻譯的18部論記載,也有大乘教法傳承,如提到“淨佛國土”(淨土法門或唯心淨土)“菩薩”等概念。

大乘佛教有過哪些改革?具體指哪些內容 第2張

另外,玄奘法師當年考察印度時,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區域--摩揭陀國--也是佛在世時弘法的核心區域,該國四個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師稱其爲大乘上座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大小乘的分化與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兩件事。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傳播,不同地區的社會人文傳統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導致。其次,開始時對戒律的認識上的細小差別也是原因之一。事實上古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們並不一定對自己派別大小乘教法進行限制,其下屬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種教法的,但他們必須遵守本部派的戒律。但大乘佛教與說一切有部、經量部及分別說部也有着很深的關係。

大乘三藏經典可謂博大精深,傳統上分成五類,分別爲華嚴門、方等門、般若門、法華門、涅槃門,稱五大部。《般若經》與《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槃經》、《無量壽經》等都是重要經典之一。

隨着公元前後印度社會文化程度的提高,書面經典的大量出現,客觀上爲大乘教法的推廣與普及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此時,馬鳴,龍樹等大乘菩薩紛紛出世,大乘佛法超過小乘成爲了印度佛教的主流。佛滅400多年,馬鳴菩薩出世,寫了很多大乘論著,力倡大乘。印度僧人龍樹出世後,大乘佛教更盛行, 龍樹菩薩着《中觀論》《大智度論》《十住毗婆娑論》等,建立了般若中觀派|中觀學派。

大乘佛教有過哪些改革?具體指哪些內容 第3張

大乘佛教中期

其後又有印度僧人無着、世親創立“唯識論”,盛極一時。中觀論和唯識論被認爲是大乘佛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唐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傳》說:“所云大乘無過二種:一則中觀,二乃瑜伽。中觀則俗有真空體虛如幻,瑜伽則外無內有事皆唯識。”在印度南方,則是如來藏思想更爲盛行,與唯識學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紀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羅門教咒語、宗教儀規和瑜伽術身體訓練方法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套極富神祕主義色彩的宗教實踐方式,就是“無上瑜伽密教”的完成。在《佛說祕密相經》中,甚至提到蓮華與金剛杵相合,“如是,當知彼金剛部大菩薩入蓮華部中,要如來部而作敬愛”,“由此生出一切賢聖,成就一切殊勝事業。”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詞。稱爲祕密大乘佛教,或稱“金剛乘”或者“密乘”。此時的印度佛教已經被外道法的印度教取代,意味着此時的印度的佛教真實義已經不存在了。相對於密乘,人們把大乘佛教的理論部分稱之爲“顯乘”。由於密教和婆羅門改良後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註定了佛教在印度可有可無的命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