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牛耕和鐵器農具的普遍推廣,極大地提高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

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經濟基礎開始土崩瓦解,大量的私田被開墾,封建性質的土地私有制開始露出雛形,這也造成了階級關係出現了變動。

經濟基礎發生了改變,上層建築也勢必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潮流

而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說白了,就是順應經濟基礎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政治變革。

魏文侯的稱霸離不開李悝變法,楚悼王的威名離不開吳起變法,趙國的中興離不開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齊威王的稱雄東方離不開鄒忌改革,而秦國的一統華夏亦離不開商鞅變法。

就諸侯國的變法而言,商鞅的變法無疑是最爲徹底的,最後秦始皇能奮六世之餘烈而橫掃諸侯,也正是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先進制度取締了落後的制度。

春秋戰國的歷史,與其說是諸侯國的相互爭霸,不如說是秦國逐步崛起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秦國儼然是人才的聚集地,布衣士子爭相去秦,爲秦國的強大做出了不能被忽視的貢獻。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第2張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兵

那麼爲何秦國最吸引布衣英才?原來是因爲一道詔令,開了君主與布衣士子分土的先河,讓布衣士子看到了功成名就的希望。

本篇飛魚就從秦孝公的“求賢令”入手,淺析秦國的崛起之路爲何無人才之憂。

秦孝公頒佈的“求賢令”。

秦孝公繼位之初,山東諸侯國已成氣候,諸侯國之間有個集會活動什麼的,也不會讓秦國摻合,因爲山東諸侯一致認爲秦國乃西部蠻夷(《史記》記載: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翟遇之),不過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秦國纔有穩定的國內環境來進行變法,這是後話。

三家分晉之後,韓趙魏而成諸侯,搖身一變成爲了秦國的新鄰居,魏國經過了魏文侯、魏武侯兩代的對外擴張和稱霸,秦國已被遏制在函谷關以西,不能東出,秦國最爲富饒的西河之地也盡數歸入魏國的囊中(《資治通鑑》記載: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醜莫大焉)。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第3張

秦孝公頒佈求賢令

秦孝公對於此等內憂外患的局勢,深感痛心,但他很快意識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缺少人才,由於秦國長期“閉關鎖國”,遠離華夏文明中心,將軍倒是有不少,但治國的文臣,卻不太多,常言道:山西出將,山東出相(此處的山是指古代的崤山,也就是秦國和東部諸侯的自然分界屏障),正是這個道理。

於是乎,秦孝公對外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在秦國開啓了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模式,在以血緣爲統治基礎的秦國,這條詔令無異於平地之中的一聲炸雷,瞬間就引起了轟動,因爲求賢令上明明白白寫着,只要能強秦,不僅能當大官,還能封土列君(求賢令內容參見開篇引用)。

秦孝公做到了“與之分土”的承諾。

秦孝公的求賢令,不止在秦國內掀起了波瀾,也在山東諸侯中掀起了驚濤駭浪,於是山東士子爭相投秦,有抱負的爲了實現自己的主張,沒理想的也想混個官噹噹,就這樣曾經被山東士子鄙夷的西部蠻夷之地,竟成爲了士人心目中的香餑餑。

而投秦的士子中,卻有一位不世之才,此人叫衛鞅,不過後人更習慣叫他商鞅,當然他不是空手去的,而是帶着變法強魏的李悝所著的《法經》(《魏書》記載:商君以法經六篇,入說於秦)。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第4張

商鞅變法

商鞅入秦之後,被景監引薦給了秦孝公,經過了幾次面試,商鞅認定了秦孝公爲明主,而秦孝公也認定了商鞅就是自己要找的人,兩人相見恨晚,暢聊國家政事而不知疲倦(《史記》記載:公與語,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

商鞅果真沒有讓秦孝公失望,也沒有讓天下人失望,他在秦國的兩次變法,奠定了秦國強大乃至後來一統華夏的基礎,當然秦孝公也沒有辜負商鞅,不僅封了他商淤十五邑,而且在秦孝公死的時候還想把秦公之位傳給他(《戰國策》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求賢令”拋磚引玉的效應。

秦孝公死後,商鞅也被秦孝公的兒子車裂了,這是秦國卸磨殺驢的做法嗎,其實也不盡然,商鞅的悲慘結局,除了得罪了秦國舊貴族的權益之外,更多地還是自己自作自受。

他主張廢除分封制,而自己卻有大片封地,他制定了嚴酷法律,而自己卻凌駕於這些條文之上,他爲了奪回西河,卻詐騙公子卯,後來走投無路時不被魏人接納,也亦在情理之中,太史公就曾評價商鞅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第5張

春秋戰國戰爭場面

不管商鞅的結局如何,秦孝公從國外引進人才,而加以重用,卻成爲了孝公之後歷代君主所尊崇的,一定程度上而言,秦孝公的“求賢令”就是秦國拋出的一塊磚,它爲秦國卻源源不斷地引進玉來。

秦惠文王重用的公孫衍、張儀,秦武王重用的甘茂,秦昭襄王重用的范雎,秦莊襄王重用的呂不韋,秦王政重用的李斯,皆是秦國強大和統一路上的不可或缺的大才,秦國無人才之憂也得益於秦孝公爲子孫後代樹立的好榜樣。

飛魚說:

爲何秦國最吸引布衣英才?因爲秦孝公頒佈的一道詔令,開了與士子分土的先河,學而優則仕,有理想有抱負的士人,自然會被這一政策深深吸引,因爲秦國給了他們能靠自己能力改變命運的機會。

從秦孝公的“求賢令”入手,淺析秦國的崛起之路爲何無人才之憂,秦國本土人才不足,會立即把目光投向東方,因爲六國諸侯總會在秦國需要人才時,及時送去最爲合適的治國之才,秦國爲了留住這些有才之士,也效仿秦孝公求賢令中與之分土的做法,竭力做到人盡其才。

秦國是如何吸引布衣英才的?秦孝公的“求賢令”內容是什麼? 第6張

秦國

那麼這裏就有一個問題了,爲何秦國君主喜歡任用布衣士子,而山東諸侯卻對布衣不感冒呢,這是因爲社會性質的限制,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舊貴族勢力被極大的削弱,君主任用本國內沒有根基的布衣,也更能加強君主集權,這是君主集權封建制的雛形。

而山東諸侯由於改革並不徹底,本國舊貴族的權勢很大,牢牢把持着朝政,布衣士子走入仕途的路子早已被堵得死死的,他們不能容忍布衣崛起而損害到他們的利益,於是乎,布衣英才在山東諸侯國中只能舉步維艱,更有甚者還會有生命之危。

雖然去秦國效力的結局並不一定會好,但至少還有封侯拜相的希望,一邊是有機會位極人臣而結局未知,一邊是註定默默無聞而被打壓迫害,聰明的士子自然會選擇前者,可以說是秦國的布衣政治造就了秦國的崛起之路並不缺治世之英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