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立長不立賢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好處?

立長不立賢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好處?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立長的來源是夏商時期,其實兄終弟及更爲普遍,直到商後期,父子相承成爲主要選擇,所以夏啓並非是父子相承製度的確立者。而夏以前的立賢,更多的是部落之間的推舉,類似於遊牧文明的部落首領,與我們想象中的立賢禪讓有些差距

立長不立賢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好處?

而從有歷史記載的,父子相承的奠基者,應該是周公,武王就是立賢的最好例子,其兄伯邑考的死其實是不可考證的,更多的是後人的杜撰,更可能的是因爲武王有能力所以立武王。但武王短命,伐紂後不久就死了,他生前把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到殷,以殷治殷,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邶、鄘、衛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

立長不立賢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好處? 第2張

武王死後,成王年幼,自然周公旦攝政,但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論年紀,周公旦並非最長,管叔反而更有資格繼位,雖然當時周公旦並沒有搶奪侄兒權力的意思,但他的攝政引起了那三家的猜忌和不滿,武庚則順勢拉攏三監,希望三監能夠幫助自己反叛西周,我實在不懂這三個兄弟怎麼就一合計居然同意了,三監之亂由此開啓。

立長不立賢源於哪個朝代?有什麼好處? 第3張

後來,周公着手拓展疆域,打壓敵對勢力,並不斷把姬姓兄弟分封到四處,周公攝政七年,西周大局已定,國家已穩,遂將國家權力歸還給成王。周公並非不想染指至尊之位,當時也並非不可立賢,但周公攝政,成王年幼,周公即便能以立賢之名繼位,在兄弟們看來也是周公強迫成王退位,周公多半是爲了避嫌纔沒有這麼做,還能落得個好名聲。

因爲周公繼位原本順理成章(兄弟相承,立賢),但是他還是把王位還給了成王(父子相承,立長),於是西周傳子立長的規矩基本定了下來,後代又加修飾,就有了嫡長子繼承製。

其實,從嫡長子制度確立的緣由來看,就已經解釋了立長不立賢的原因,賢不賢太難界定,周公旦大賢,但是他僅僅是攝政就引起其他人的猜疑,進而反叛。嫡長子制度的確是權力順利過渡的優解。

因爲,對於皇帝來說,是否賢明併爲人民服務並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他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能否保證傳位時的社會穩定,其次就是賢明太難看出來了,慧眼如炬如諸葛亮一樣看錯了馬謖,何況在座諸位,人不蓋棺難以定論,因此立嫡長子對於皇帝來說是更優的選擇。沒有家就沒有國,國家是家國的顛倒,價值觀這麼一倒顛,孰輕孰重就糊塗了,家庭是家國之宏基,由家庭發展爲家族,由家族發展爲氏族,由氏族發展爲家國,從而產生中央政治,亦有人稱“家天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