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戚家軍到底強在哪裏?爲何能讓日寇聞風喪膽?

戚家軍到底強在哪裏?爲何能讓日寇聞風喪膽?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人常說,"成王敗寇"。但"寇"不僅可以在特定場合下指失敗者,還是人們對於盜匪和侵略者的蔑稱。所以十三至十六世紀在中國和朝鮮半島沿海猖狂侵擾的日本海盜,包括後來在沿海燒殺搶掠的中國盜匪,都被人們統稱爲"倭寇"。

戚家軍到底強在哪裏?爲何能讓日寇聞風喪膽?

而這些倭寇,因爲多是亡命之徒,所以戰鬥力強悍,於當時單兵作戰兵力並不算強的明軍而言就是一塊啃不動的硬骨頭。

倭寇們橫行鄉里,甚至以幾百人的小隊伍就殺到中原一帶,給明朝造成了巨大威脅。所以即便這骨頭不好啃,明軍也不得不爲了懲治這些倭寇絞盡腦汁。

幾百年間,明朝先後採取水陸並防、外交交涉、海禁政策、"勘合"貿易等政策或手段,但是效果始終不理想。所以繞了一大圈,待到明朝後期,朝廷還是覺得對付倭寇主要得靠打。

而這樣的方針,便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發跡的背景。

戚家軍到底強在哪裏?爲何能讓日寇聞風喪膽? 第2張

嘉靖二十五年(1546),正在登州(今山東省萊州市一帶)任上的戚繼光立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抗倭之志。七年後,即嘉靖三十二年(1553)他在張居正的推薦下正式受命負責山東沿海防範倭寇的事宜。

多年來一線抗擊倭寇的經驗,使得戚繼光想出了不同以往的抗倭策略——命戚家軍採用鴛鴦陣對付戚家軍。

"鴛鴦陣",即一種特定的具有對稱性的陣法。因爲形似鴛鴦結伴而行所以被稱爲"鴛鴦陣"。一個最基本的陣營,戚繼光在其中安排了12人。這12人,最基本的是分別組成五排:有兩人爲第一排,執盾,且一爲圓盾、一爲方盾;有三人爲第二排,旁邊的兩人執一種特殊的武器狼筅,中間一人爲隊長;有四人爲第三排,皆執長槍;有兩人爲第四排,執"山"字形,且可發射火箭的钂鈀;有一人爲第五排,負責後勤。

爲了破壞倭寇的陣營再逐個擊破,戚繼光命執方盾牌的人負責把控陣營的節奏,穩住陣腳。而執圓盾牌的人則要匍匐前進,並在行進中向敵人投擲標槍,以吸引敵人靠近陣營。而在"引誘"成功後,手持長達五米左右的狼筅的士兵會先用狼筅攻擊敵人。

由於倭寇多持短兵,所以在數米長的狼筅面前,不僅無法攻擊到明軍,還時常會被明軍攻擊到喪失武器。而若敵人突破了狼筅的防線,來到鴛鴦陣近處,那麼執長槍的士兵會代替執狼筅的士兵成爲主力。若長槍還是沒能攔住敵人,那麼最後的近三米長的钂鈀會成爲最後的戰鬥力,以冷熱兵器聯合的方式給敵人最後一擊。

戚繼光的這個陣法,每個陣營人數都不多,士兵們也不是什麼武藝高強的人,但是這對於沿海一帶而言卻是規模剛剛好。且在合理的隊列和武器安排之下,士兵們各自的不足被弱化,陣營本身的戰鬥力實現了一加一大於二的突破。

其實戚家軍本身就人馬不多,也就四千人左右。這些將士更不是什麼常年待在軍營之中的人,多是戚繼光慢慢從農民和礦工中吸收的力量。所以在抵禦倭寇時,戚繼光也不得不考慮將士們的接受能力,擔心他們會臨陣脫逃。而他在鴛鴦陣中採用的狼筅、長槍和钂鈀,都是遠遠長於敵軍慣用武器的。這些超長武器的選用,給了士兵們一定的心理安慰,對激勵他們奮勇殺敵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戚家軍到底強在哪裏?爲何能讓日寇聞風喪膽? 第3張

值得一提的是,爲了武裝軍隊,戚繼光特意改良了明朝礦工們在起義時使用的狼筅,創造了一種由長毛竹製成的在頂部安有利刃,在四周保留大量竹枝的新型狼筅。這樣的狼筅不僅可以刺還可以掃,其發出的颯颯之聲還能夠恐嚇對手。

在使用鴛鴦陣的初期,有些將士"初生牛犢不怕虎",覺得狼筅這樣的武器又重又長,便擅自跳出陣營換上更短的兵器選擇近戰。

戚繼光一開始雖有些不滿有士兵不聽軍令,但也覺得他們士氣可嘉。所以在後來作戰時,他偶爾也會改變陣營,運用"一字長蛇陣"或改動的鴛鴦陣等,儘可能把將士們的勇武發揮最大作用。可以說,爲了讓自己手下的軍隊成爲一支可以把握倭寇死穴的進攻有效的軍隊,戚繼光也是費了不少心思。

通過合理地運用鴛鴦陣等陣法,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沿海一帶的抗倭戰場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尤以鴛鴦陣,能通過陣營內部的配合,將各種武器的作用發揮到一種極致,讓戚家軍以最少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勝利。有時,戚家軍甚至能以零傷亡戰勝倭寇。

如此用兵如神,戚繼光也着實擔得起英雄的稱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