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宋朝的瓊林宴是什麼?爲何能成爲科舉學子的驕傲?

宋朝的瓊林宴是什麼?爲何能成爲科舉學子的驕傲?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宋朝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也曾赴過瓊林宴,我也曾打馬御街前。”

這是家喻戶曉的經典黃梅戲《女駙馬》中的唱詞。

《女駙馬》講述了馮素貞女扮男裝,冒死救夫,先中狀元,又被皇帝招爲駙馬的傳奇故事。

在這句唱詞中,“打馬御街前”,非常好理解,古代科舉中狀元,一般都會享受在皇城御街騎馬的榮耀,而這裏的“赴過瓊林宴”,又作何解釋呢?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的“瓊林宴”,以及這場宴會背後的故事。

一、“瓊林宴”從唐朝到北宋的變遷

“瓊林宴”是宋朝的叫法,其實,它的前身應該叫“聞喜宴”。

“聞喜宴”起源於唐朝,是專屬於科舉及第者的飯局。

每逢進士榜單發佈以後,新科進士們都要舉辦一場盛大的飯局以示慶賀,因此才稱爲“聞喜”。

而因爲唐朝的“聞喜宴”多在長安城內的曲江上舉辦,所以又叫作“曲江宴”。

宋朝的瓊林宴是什麼?爲何能成爲科舉學子的驕傲?

“唐制,禮部放榜後,敕下之日,醵錢於曲江,爲聞喜宴。”(《事物紀原》)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的“聞喜宴”,多是新科進士們一起湊錢買單,雖然“金榜題名”是人生一大喜,但這對於家境貧寒的考生來說,無疑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

五代之時,中原地區雖然連年混戰,但“聞喜宴”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不僅如此,在後唐時期,還對“聞喜宴”制度進行了非常有建設性的改革:這場飯局的費用,改由國家出錢買單爲主,考生們湊錢爲輔。

“新進士及第,有聞喜宴,今後逐年賜錢四百貫。”(《五代會要》)

不要小看這項的改革,它不僅減輕了一些窮書生的經濟負擔,還讓“聞喜宴”變了性質:由新科進士們的私人聚會,慢慢變成了朝廷官辦性質。

後周時期,皇帝不僅大方的爲飯局買單,並且還專門指定宣徽院這個部門爲這場飯局保駕護航:

“起今後,每年新及第進士及諸科舉人聞喜宴,宜令宣徽院指揮排比。”(《冊府元龜》)

而朝廷之所以要接管“聞喜宴”的主辦權,其用意也非常明顯,那就是要優待天下文士,籠絡俊傑之心。

北宋王朝建立後,將“以文治國”推向了一個歷史的新高度,“聞喜宴”也進一步提檔升級,變成了科舉考生們夢寐以求、人人稱羨的“瓊林宴”。

二、“瓊林宴”成爲官辦飯局

北宋建立後,承襲了後周時代的舊制,依舊按期舉辦“聞喜宴”。而這場飯局從內容到形式都基本定型,是在宋太宗時期。

宋朝的“聞喜宴”,從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公元984年)開始,一直在北宋皇城的瓊林苑舉辦,因此,這場宴會又被稱爲是“瓊林宴”。

在宋朝皇帝們的大力支持下,“瓊林宴”也徹底擺脫了考生們私人聚會的性質,成爲一場高規格的官辦科舉盛宴。

1、經費保障

跟現在我們請客吃飯一樣,決定一場飯局主題的,除了酒桌上人們的談話,還有就是這場飯局由誰來買單。

在宋朝初年,實行的仍然是皇帝賜錢制度。比如在宋朝史料文獻中,就有“又賜準錢二十萬以張宴會”、“左藏錢十萬資費用”等文字記載,說明了這些“聞喜宴”的費用主要由皇帝來買單。

但從賜錢數目的不等來看,它仍然沒有形成一定之規。到了宋神宗時期,於是就出現了所謂“期集費”,這是朝廷賜予新科進士們飲宴和編寫“同年小錄”(類似於同學錄)的專項費用。

而這條專項經費制度,一直延續到了南宋,成爲宋朝的慣例。

錢的問題解決了,這場的飯局組織,又該由誰來負責呢?

宋朝的瓊林宴是什麼?爲何能成爲科舉學子的驕傲? 第2張

2、組織保障

爲了保障新科進士們能夠吃好喝好,宋朝皇帝可謂煞費苦心,專門安排了負責皇帝祭祀、 朝會、 巡幸、 宴享事務的專門機構——儀鸞司,負責做好“瓊林宴”籌備工作。

按照規定,儀鸞司的工作人員要將宴會需要的有關器具,有序安放在瓊林苑中,並按照參宴人員的年齡、地位等因素安排好座位。

由於皇帝不會親自主持宴會,所以,還需要安排一些官員(比如考官們)陪宴。而這些人如何落座,也是儀鸞司需要統籌考慮的問題。

另外,宴會上需要全程演奏雅樂,還要佈置好奏樂所需要的器材,等等。

皇帝安排只給自己服務的儀鸞司負責籌備整個飯局,可見他們對“瓊林宴”是何等的重視。

三、“瓊林宴”的一般程序

“瓊林宴”從宋初開始形成定製,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各項禮儀制度都已經十分完備。

關於“瓊林宴”的程序,除了按照一定規矩飲宴和欣賞禮樂之外,我們重點介紹這樣兩個環節:

1、賞賜

皇帝雖然不親自參加“瓊林宴”,但對於新科考生們的物質賞賜,還是必不可少的。

這些賞賜主要有“詩”、“書”、“袍”、“靴”、“笏”、“冰”等幾類。

其中,“詩”一般由皇帝親自所作。

太平興國二年( 公元977年)宋太宗即位後第一次的科舉考試,他向參加“聞喜宴”的進士們賜詩兩首,從此,皇帝爲新科進士們賜詩,就成爲了宋朝“瓊林宴”的慣例。

宋朝的瓊林宴是什麼?爲何能成爲科舉學子的驕傲? 第3張

而“書”主要是一些儒家經典,比如《大學》、《中庸》等典籍。皇帝爲何要送這幾本書給即將走上仕途的學子們呢?

其實,大概瞭解這些書籍內容的人可能都猜到了,皇帝是想讓他們經常翻閱這些書,時時記着儒家的修身治人之道。

說到“袍”、“靴”,它們都是古代官員們的日常着裝行頭。而“笏”則是笏板,也稱爲奏板,是大臣上朝時拿着的一塊弧形板子,可以在上面記事,當筆記本用。

最後剩下的“冰”,就有一些令人費解了,皇帝爲何要給他們賜冰呢?

其實,在“瓊林宴”上賜冰,大多數發生在南宋時期。大家看看南宋的疆域圖就知道,這個在淮河以南的國度,氣候溫暖潮溼,冰是十分罕見的東西。

而“物以稀爲貴”,皇帝給新科進士們賜冰,第一是爲了給他們解暑,顯示皇家近乎奢侈的恩寵;

第二則是寓意着對他們以後廉潔從政的期盼,希望他們能像冰雪一般潔身自好,爲官清正,爲朝廷效犬馬之勞。

2、簪花

簪花,意思是在頭上或者襆頭(古代男子頭巾)上戴花。

男人頭上戴花,這在今天的眼光看來,多少有點違和,但在宋代,簪花卻是一種盛行的禮節。

每逢重大傳統節日,男子頭戴一朵花,是喜慶和榮耀的象徵。

而在皇家宮廷飲宴之中,皇帝給大臣簪花的現象非常普遍。在“瓊林宴”中,亦是如此。

“瓊林宴”一般實行“九盞制”,以歇宴賜花爲標誌,實行前五盞、後四盞的行酒制度。

大家飲完前五盞以後,進入到了宴會間歇時刻,這個時候也就是賜花的時間段。

“人賜宮花四朵,簪於襆頭上,從人下吏皆得賜花。”

衆人簪花以後,“望闕位立定,謝花再拜”,然後各自歸位,再行酒四次,宴會結束。

四、“瓊林宴”何以作用巨大?

“瓊林宴”或者說“聞喜宴”,是古代帝王們十分重視的科舉盛宴。因爲它對於一個王朝的發展和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場宴會,標誌着這些新科學子們正式通過考試,踏上仕途,成爲這個王朝的統治階層。這或許是他們一生中所參加的最爲重要的一場飯局。

而作爲帝王們來講,他們可以在馬背上打天下,但不能在馬背上治天下。而要治理好天下,就需要這些文人們爲他們真心實意的效力。

所以,宋朝廷出資並籌備這麼一場慶賀宴會,無非是藉助它的影響力,來提高文人們在整個國家的地位、同時,它還相當於在天下人面前爲“科舉制度”打了一個“硬核”廣告,告訴天下讀書人,朝廷是如何重視和優待這些科舉及第者的。

面對朝廷伸出的橄欖枝和巨大的利益誘惑,肯定會有更多的人拿起書本,挑燈夜讀。

朝廷上可能多了一些“冗官”,但鄉野中卻少了一個“黃巢”。這對於一個王朝的穩定,起到了陌大的作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