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張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爲何結局卻很慘呢?

張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爲何結局卻很慘呢?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昶,字文舒,乃宛平人也(今河北人)。曾任元朝戶部尚書,後又任明初參知政事,可以算得上政治經驗豐富。張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在建立國家制度方面起到過重要作用,但他最終的結局卻令人嗟嘆。

原來張昶的任務是奉旨出使江南招安朱元璋,但由於元軍打仗節節敗退就沒有了談判的資本。本來是進退維谷之際,但是幾番接觸下來,朱元璋發現張昶竟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將他留了下來。

朱元璋慧眼識珠,看出張昶在謀略規劃上有過人之處,便任命他爲參知政事,讓他爲建設國家出謀劃策,而爲了保命張昶自然不敢反抗只能順着臺階下。

在《明史張昶傳》中便早有記載,張昶是一個頗有想法的人,也很有能力。他不但熟練掌握前朝的各個典故,還能學以致用。但凡是關於國家建設的制度,都有他的參與建議,但凡事情交給他處理效率都很高,從沒有過耽誤的情況。

但張昶卻有一個一般人無法理解的習慣,就是衣服穿破了卻從不肯換新的。一次在上朝時,朱元璋發現他的衣服破了,便問他爲何不換新的。張昶便表達了自己兩袖清風的態度,朱元璋對此大加讚賞。

張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爲何結局卻很慘呢?

下朝後朱元璋便賞賜許多綾羅綢緞給張昶,沒想到他婉拒了,就算實在無法推辭他也只是收下放在家裏,卻從來不用。朱元璋聽說後對張昶愈發有好感,當着許多大臣的面讚譽他是“清官之首”。

朝中大臣清廉,朱元璋自然十分高興,一度把張昶當作典型模範呼籲大家學習。但是劉伯溫卻未能和朱元璋的見解一致,他認爲張昶實則是披着羊皮的狼不可留,若不殺之,必有後患。

開始時朱元璋以爲這只是大臣間的爭風吃醋,劉伯溫是妒忌張昶深受器重。而劉伯溫也拿不出有力的證據,因此進言只好擱置。

但是當楊憲拿着一封寫着“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信來找朱元璋時,朱元璋便啞口無言。劉伯溫也趁機進言,細數張昶的罪狀:

一、當看到元朝大將擴廓帖木兒兵力尚強的時候,張昶多次私下與北元書信往來,在信中表示,希望回到元朝重享榮華富貴。甚至還私下聯絡過北元多次,都表明自己身在曹營心在漢,仍然忠於元朝。

二、最初留任在吳國時,元大都還尚未被攻破,張昶卻讓人上書給朱元璋大肆歌頌他的功德。張昶也親自進言天下已定,讓朱元璋可以安心享樂了,實則是希望朱元璋在驕奢淫逸和滿足於現狀中停滯不前,這樣日後實力必然逐漸下降。

三、洪武年間的《大明律》雖然已有大致的框架,但在體系方面仍然沒有完備。在適用重典還是輕典方面,朱元璋一直拿捏不定。但張昶卻大力提倡一些苛待百姓的重刑。百姓剛經歷過戰爭,正是需要休養生息之時,張昶其實是想讓朱元璋漸漸失去人心,這樣元朝好反敗爲勝。

朱元璋才恍然大悟,這不是想要當趙高那樣的人嗎?又聯想到張昶不換破衣服,更是思元的又一大證明。現在是寫信表忠心,以後是不是就送情報通敵賣國了?朱元璋細思極恐,越想越氣。

朱元璋命人審問張昶,沒想到張昶絲毫不避諱自己的思元之心,也或許是知道紙包不住火,竟然已經人贓俱獲,再多的解釋也是無用。

朱元璋是一路摸爬滾打登上皇位的人,猜疑心又是出了名的重,對於這種吃裏扒外的臣子是絲毫不會心慈手軟的。於是決定斬草除根,立即下令將張昶處死。

本來衣服破了都捨不得換是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是值得讚揚的優點,但是當被懷疑,用另一個結論再去分析以前的種種行爲,優點也變成別有用心了。

張昶曾深受朱元璋倚重,爲何結局卻很慘呢? 第2張

劉伯溫神機妙算,看出了張昶的不臣之心,全力進諫,避免了朱元璋的視聽被矇蔽混淆。但是醫者難自醫,伴君如伴虎,劉伯溫一直威望很高,豈又知自己是否功高蓋主,成爲了君王眼中釘肉中刺,甚至最後被胡惟庸處死,是不是經君王默許授意再找臣子背鍋都猶未可知。

朱元璋一生閱人無數卻在張昶身上裁了跟頭,他再一次驗證人心隔肚皮。於是在建立大明後更加致力於防範百官,特務機構錦衣衛也應運而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