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納粹德國上臺前的政治契機:魏瑪共和國的內耗

納粹德國上臺前的政治契機:魏瑪共和國的內耗

來源:歷史趣聞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黨派政治是現代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態,德國統一之後也採取了羞答答的憲政體制。德國社會民主黨是活躍於德國政壇的主要政黨之一,只是在第二帝國時期俾斯麥和霍亨索倫王朝的強力控制,社民黨與德國其它政黨一樣,始終處於反對派的位置,從未取得過執政地位,俾斯麥教給這些政黨的可怕政治素質是,“可以怎樣在不必承擔國家責任的情況下,施加政治影響”,第二帝國留給這些政黨的任務就是投反對票。它們學會了投反對票,卻從來沒有學會妥協的藝術和必要性,更談不上懂得如何領導德國。社會民主黨毫不例外地染上了這一惡習。直到納粹黨掌權,歷史學家梅尼克還說德國人沒有成熟到如何使用民主,實質卻是專制的霍亨索倫王朝從來沒有打算讓德國人學會如何行使民主的權利。在此種情形下建立的魏瑪共和國,嚴重的先天不足、激烈的政黨爭端,爲共和國崩潰埋下了禍端。

爭端首先來自社民黨內部。社民黨不僅分裂爲多數派和獨立派,而且政治上激進的獨立派還與卡爾·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領導的斯巴達運動聯合,於1919年1月1日組建了德國共產黨。

社會民主黨與德國共產黨同屬左翼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價值觀上基本一致,但在如何取得統治地位的手段和方法上卻大相徑庭,前者堅定不移地要建立共和國家,走議會道路,堅持通過提高工人和勞動者的社會福利方式,實現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經濟平等。而由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領導的德共,堅決信奉暴力手段,相信通過暴力才能建立真正的無產階級政權,他們不時領導德國公衆進行罷工、暴動,不斷採取激進行動,在嚴重威脅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同時,還相當程度上導致社會秩序的混亂。

一戰失敗威廉皇帝剛剛宣佈退位不久,李卜克內西立刻宣佈建立德國蘇維埃共和國,但因缺乏必要力量支持而失敗。這樣,從未取得執政地位的老牌社民黨如願以償,在忙亂中建立了魏瑪共和國,黨的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謝德曼分別擔任總統和總理

納粹德國上臺前的政治契機:魏瑪共和國的內耗

激進派的行動引起了右翼勢力的極度恐慌,他們暗殺了德共領袖李卜克內西和盧森堡,德共因此要求執政的社民黨舉行全國總罷工,結果遭到執政的社民黨拒絕。從此,這兩個左翼政黨勢不兩立、水火不容,徹底分道揚鑣,其對立程度遠在左右翼之間的對立之上,這就給納粹黨的興起提供了有利條件。德國黨派的小團體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魏瑪之初,是一個由社民黨、中央黨和民主黨共同組建的三黨聯合政府,但大多數德國人對共和政體並不感興趣,在1920年第一次國會選舉中,社民黨就喪失幾乎一半選票,使這個小心翼翼維護議會道路的左翼政黨,僅執政479天就不得不交出政府權力。

非但社民黨如此,魏瑪時期的主要政黨幾乎無一例外帶有這一惡習,他們對成爲執政黨有着濃厚興趣,但對投反對票的興趣更加濃厚,即便在掌握政府的時候,也依然像反對黨而不是執政黨,只要政府行爲不符合黨派利益,哪怕政府總理出自本黨,他們也會在議會中堅決投下反對票。

這種異常的黨派爭奪,使魏瑪政治陷於一片混亂。典型的如1928年6月執政的赫爾曼·米勒政府。米勒雖然出自社民黨,建立卻是一個五黨大聯合政府,因黨派關係,幾乎無人支持他的施政綱領。他的前任政府遺留下建造A級裝甲艦的計劃,如果米勒總理不同意該計劃的實施,就會面臨政府解散。爲維繫政府的生存,他無奈中通過政府決議,同意了建造計劃,但政府決議卻違背了社民黨的政治理念,立刻遭到社民黨強烈反對,認爲米勒“把政府利益凌駕於黨的利益之上”,社民黨議員竟然在議會對本黨內閣決議投下反對票,成爲德國議會從未有過的事。這導致議會和政府威信嚴重下降。

社民黨的黨派利益和米勒政府的無能,引起右翼政黨和軍隊的強烈不滿,再加上世界經濟危機的不期而至,米勒政府的經濟政策遭到聯合政府所屬各黨派的聯合攻擊。社民黨越來越無力承擔對德國的領導責任,議會議席不斷喪失,到1930年3月米勒終於被趕下臺,結束了魏瑪時代的最後一次執政,由中央黨人選代替。1932年7月選舉後,淪爲真正的反對黨,從此退出國家政治,納粹黨同時成爲議會第一大黨。

魏瑪共和國累計不過14年零三個月,自1919年1月19日第一次議會選舉以來,一共進行了九次議會選舉,更是先後產生了20任政府總理,到第21任政府總理出現卻意味着一個共和政體被徹底顛覆,這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這些執政黨輪番執掌着德國政壇,但黨派的團伙性質卻導致這些政黨都不能充分地代表德國,他們不屬於國家,只屬於狹隘的利益團體,這是德國政黨政治的致命缺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